人物介紹
歷任北京市文化局科員及副科長、編輯室主任、《北京音樂報》編輯部負責人,北京市文聯北京藝術雜誌社編輯部主任,北京市作家協會秘書長,編審。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歌詞《青年友誼圓舞曲》 等。
軼事
“藍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樣,廣闊的大路上塵土飛揚,穿森林過海洋來自遠方,千萬個青年人歡聚一堂,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來,讓我們唱一支友誼之歌”……“十一”之夜,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天安門廣場民眾聯歡,繽紛的禮花下,伴隨著熱情奔放、活力四射的《青年友誼圓舞曲》,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大眾一起歡歌舞蹈。這首歌曲創作於1956年,歌曲的兩位作者曾是《音樂周報》創辦時的功臣,詞作者江山,曲作者天戈。
天戈:
文化消費的環境正在變化
天戈實名陳天戈,原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他不愛談自己,你要直接說我是來採訪“您的舞曲是怎么出籠的”?他就說“過去的事,很多事情已經都過去了”。於是我只能八卦地跟他扯閒篇,明明看著已屆80歲的天戈老師拄著個架子忙來忙去的,我卻問“您年青時跳過舞嗎”?屋子裡頓時響起爽朗的笑聲:“這個事很有意思。我以前打過腰鼓、扭過秧歌,就是不會跳交誼舞,可卻給晚會寫了不少舞曲”。“您都沒跳過舞,您怎么寫呀?”“我常看啊。在天安門廣場聯歡時,也被拉進集體舞隊伍中狂歡過。不過到現在我真不會跳舞。”原來,對於舞蹈天戈老師是個看客!
“《青年友誼圓舞曲》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天戈老師簡單應付:“50年代。先有曲子,江山填詞”。“圓舞曲是很洋范兒的東西,您怎么想到寫圓舞曲呢?”他說“創作這個圓舞曲是應運而生。我當時負責天安門廣場文藝晚會等活動,當時“五一”、“十一”很多節日慶祝活動,大家都要跳舞”。“為什麼那時一首舞曲流傳那么廣”?“這有傳媒推薦作用。當時廣場節慶活動,曲子都先錄製好了在廣場播送;也與當時民眾的心情有關,廣場活動有這個需要”。
“如果放在現在火得起來嗎”?“現在很少有民眾歌曲。以前是民眾集會,現在是卡拉OK,不同時代有不同需求,文化消費的環境起了很大變化,民眾歌曲變成‘我個人’娛樂。生活的多樣性帶來文化的多元選擇。”天戈老師的話耐人尋味。
江山:
讓民眾唱得出來就不能太深奧
10月13日播通了江山老師家的電話。聽聲音好似60歲的人,但江山老師自報“我比天戈還大3歲呢”。看來“革命人永遠是年青”唱的就是他們這些人。
“50多年後,又聽到天安門廣場響起《青年友誼圓舞曲》您激動嗎”?“彩排時我去廣場就聽到了。非常激動。怎么又翻起這首老歌呢?當晚好多同學打電話問我是你寫的吧?”我插嘴強調“我聽說是劉琪市長親自點的”。
江山老師熱情健談,介紹了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1955年還是56年呀,記不太清了,當時國泰民安,民眾安居樂業,人民情緒很安康。這首歌是為參加在波蘭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創作的,內容是和平、友誼、團結,三段歌詞是按照這個寫的。當時提倡團結青年人,倡導和平反對戰爭。我和天戈同在民眾藝術科,天戈先寫的曲子,一個晚上我就填好了詞,倆人又一塊修改定稿。我們那時20幾歲,對世界和平、世界青年強調友誼的氣氛都很理解。當時世界青年聯歡節是向全世界徵集歌曲,國內有幾首歌曲應徵。《青年友誼圓舞曲》入圍了,但沒有獲獎。後經《歌曲》雜誌發表,不到半年就很流行了,各地民眾藝術館紛紛轉載,印活頁歌譜,傳唱開來。隨後譯成六種文字的《中國建設》刊物將其介紹到國外。我還記得‘文革’中,紅衛兵拷問天戈是否拿過英鎊,天戈說‘沒見過,沒給過稿費’”。
83歲的江山老師參加了北京文聯和諧之聲老幹部合唱團,每周三都去唱歌。與天戈老師不同,他說“我愛跳舞。當時是集體舞。有了這首歌,每年國慶節廣場跳舞時就選它。‘文革’時,湖北刊物《布穀鳥》重新發表這首歌曲時,要求我改詞,加強鬥爭之類的東西。中間曾改過一兩句。”
“我與天戈合作了十幾首歌,屬這首最流行,曲子容易上口,詞也讓人記得住。”對今天的歌曲創作,江山老師建議,“要反映民眾情緒,讓民眾唱得出來就不能太深奧。歌曲是聽覺藝術,不能讓人思考它有什麼含義後再唱出來,這個過程不能有”。
熱情、富有動感的旋律配上抒懷富於號召力的歌詞,令這首激情澎湃的圓舞曲在上世紀成為當然的“流行歌曲”。它如紅色時代特定的音符,承載著那一代人美好的青春記憶,如今它又為新時代奏響歡快的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