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府[南京古稱]

江寧府[南京古稱]
江寧府[南京古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寧府是中國古代在南京地區設立的一個府,是南京在南唐、北宋、清朝時期的名稱,治所在江寧縣和上元縣。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在金陵建都,改金陵府為江寧府。江寧府是南唐的國都,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廣德縣、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六合縣、銅陵縣、青陽縣等縣。 北宋時期,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復昇州為江寧府。江寧府是江南東路的首府,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縣、溧陽縣等縣。 清朝時期,清軍占領應天府後,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江寧府是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署駐地,三省首府,清朝時期中國的軍事重鎮,兩江經濟中心、財政物資的重要供應地,下轄上元縣(今南京主城東部)、江寧縣(今南京主城西部)、溧水縣(今溧水區)、句容縣(今句容市)、溧陽縣(今溧陽市)、江浦縣(今浦口區)、六合縣(今六合區)、高淳縣(今高淳區),治所位於江寧縣和上元縣。

歷史

清朝時期江寧府轄區 清朝時期江寧府轄區

“南京簡稱“寧”出自以前名稱“江寧”,即“江寧府”,為沿用西晉太康二年改臨江縣為江寧縣而得名,寓意為江南安寧。“江蘇省”的名稱也是從“江寧”和“蘇州”首字取自而來。如今的南京設有江寧區。

公元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移江寧於市郊。南京城做了幾千年的江寧縣城,終於在1933年將東山鎮(今江寧區東山街道)劃給江寧做縣城,獨立成南京城。

順治二年(明弘光元年),清豫親王多鐸率兵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結束了南明的短暫統治。清政府改應天府(南京)為江寧府。府治江寧、上元(在今南京市區),屬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省(含今上海市)和安徽省,屬江蘇省。

清·江寧城區 清·江寧城區

19世紀,江寧府轄: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西部)、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東部)、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溧水(今南京市溧水區)、高淳(今南京市高淳區)、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江浦(今南京市浦口區)、六合(今南京市六合區)共8縣。

清政府在江寧府城設定江南總督,不久,改稱兩江總督,治理今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江西三省,總督衙署設在今南京市長江路二九二號。清初,江寧府屬縣因襲明朝,有八縣,康熙六年統計有十萬九千多戶,居民四十八萬四千多人。雍正八年,溧陽縣劃歸鎮江,江寧府轄上元、江寧、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共七縣。嘉慶十四年(1809年)統計,居民有二百零四萬多人。清政府為了加強對江南人民的統治,設立江寧織造署,派皇帝親信的八旗人內務府大臣擔任織造官,以監視地方官的行動和人民的反抗。康熙皇帝玄燁和乾隆皇帝弘曆,都曾六次南巡。他們每次都到江寧府。康熙五次住在江寧織造府(今大行宮一帶),一次住在駐防城內的“江寧將軍署”。乾隆六次均住在擴建的“行宮”里,他在來去途中,曾五次住過棲霞行宮。康熙在江寧,曾五次祭明孝陵,康熙三十八年年還題寫了“治隆唐宋”四個大字,讚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歷史功績。後來由地方官員立碑於明孝陵。康熙、乾隆二帝在江寧,除了祭明孝陵、閱兵、考試文人等活動外,還到處遊覽,並留下了許多題額、題詩。

江寧府不僅是清政府統治江南地區的政治、軍事重鎮,而且是經濟樞紐和文化中心,特別是在我國近代史上籤訂《江寧條約》(《南京條約》)、建立太平天國政權、成立中華民國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江寧城。

江寧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險要之地。江寧的得失,不僅關係到清朝東南半壁江山的安危,而且直接影響著清政權的存亡。

道光二十二年8月初,英軍在占據鎮江之後,將八十多艘兵艦陸續開到下關江面。侵略軍在燕子磯登入,占領觀音門外的江寧縣丞署,進抵邁皋橋,在此架設大炮,隨時準備轟城。當時在江寧的清廷欽差大臣耆英、議和代表伊里布、兩江總督牛鑒,急忙派人向英軍求和。侵略軍提出割地、賠款、開闢通商口岸等無理要求。英軍又強占制高點紫金山,架上大炮,聲稱炮擊江寧城。江寧城危在旦夕,清朝統治者異常驚慌。道光皇帝很快就批准了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南京條約》)。

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在下關江面英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南京條約》)。自此,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鹹豐三年3月,太平軍攻克江寧城。太平天國改江寧為天京,定都於此,以兩江總督衙署改建天王府。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不再流動作戰,他們以天京為革命根據地,出兵西征,揮師北伐,把鬥爭推向全國,嚴重地威脅清政權的存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控制長江和運河的交通,切斷了清朝統治者賴以生存的南北相濟的經濟生命線,對國內外反動派震動極大,造成“遏絕各省解京糧道,糧道不通,京師震動,部內部外官僚送回家眷,閒員學士散歸大半,京城一空”的局面。在國內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同治三年年7月19日,天京被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地打擊了國內外反動勢力。

辛亥革命時,江浙聯軍攻克江寧城,曾扭轉了整個革命形勢。宣統三年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各省紛紛回響。11月中旬,江浙聯軍一萬五千多人,在總司令徐紹楨的指揮下,進攻江寧城。聯軍在相繼攻取江寧府城附近的烏龍山,幕府山後,由鎮軍進攻紫金山天堡城,因山勢險要,攻擊失利,傷亡甚重。在浙軍、粵軍、滬軍的支援下,幾經血戰,終於占領了天堡城,這時蘇軍已攻占雨花台。清軍完全失去城外製高點,處在聯軍的炮火之下,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兩江總督張人駿等派人與聯軍談判。趁著談判之機,張人駿和清江南提督張勛等先後逃走。12月2日,江浙聯軍光復南京。南京的攻克,加速和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發展。12月29日,獨立的十七省代表選舉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在江蘇省江寧府城成立,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將南京定為中華民國首都。孫中山在長江路原總督署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改用陽曆,以中華民國紀元。同年3月31日,孫中山被迫辭去大總統的職務。同年4月2日,臨時政府北遷北京,改定為中華民國首都;裁南京府,稱江寧縣。10月,裁順天府,置京兆地方,其行政首長稱京兆尹。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江寧縣成立,改江寧縣城區為首都特別市(南京特別市),定為國家首都。

1928年6月8日,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6月20日改北京為北平特別市;北京政府宣告結束。

經濟

江南地區經濟發達,是中國最主要的產糧地區,也是對外貿易的基地。清朝政府的財政收入、糧食和各種物資,主要靠這個地區供應,而兩江總督所在地的江寧府,則是這一地區的經濟樞紐。

江寧的糧食生產以水稻,小麥為主。江寧南鄉培育出新的水稻品種,其中以金牛洞觀音釉最著名。由於改良品種,改進耕作技術,糧食產量有較大的增長。另外,姚坊門的姚棗,棲霞山的木瓜,牛首山的銀杏,靈谷寺的櫻桃,孝陵衛的西瓜,玄武湖的菱藕,以及中藥材鐘山參,茅山蒼朮,亦很有名。

清代江寧手工業很發達。特別是絲織業,自康熙到嘉慶(1662~1820年)的近一百六十年間,達到了鼎盛的階段。乾隆年間,江寧府有官營織機六百多張,在織造局內從事絲織業生產的熟練技術工人近兩乾名。清政府在江寧設有織造署,派織造官管理絲織業。《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祖父、伯父和父親曾先後擔任江寧織造官達五十九年。江寧除官織之外,更多的是民間絲織業。南京城南聚寶門及江寧縣的秣陵關、陶吳鎮、橫溪橋、東郊的孝陵衛等地,都是絲織業工人集中的地方。據記載,“乾嘉間,機以三萬餘計。”當時的江寧擁有織機三萬多台,男女工人五萬多,依靠絲織業為生的居民約二十萬人。絲織業的花色品種比明代增多,以雲錦和元緞最有名。僅元緞一項的年產值就達白銀一千二百萬兩以上。江寧的絲織業,在清代前期產生的資本因素,到了乾隆及已經有了某些增長。清代後期,江寧的絲織業較前衰落,同治年間尚有織機萬台。清末,因外國商品輸入的衝擊,絲織品產量才大大下降。

清代末年,江寧開辦了一些近代工業。 1865年(同治四年)創辦的金陵製造局,是南京第一座近代工廠,這個廠巳能生產來福炮,後膛炮,過山炮,開花炮,連珠炮,前膛抬炮及炸彈、實心彈,鉛於自來火子彈等各式槍炮子彈。1910年開辦了“金陵電燈官廠”(下關電廠前身)及“南洋印刷官廠”等。民辦工業有“勝昌機器廠”,“同泰永機器翻砂廠’,“泰記和茂工廠”等。 江寧城除了秦淮河一帶商業區外,又出現了熱鬧的下關商業區。1899年,南京下關開始成為商埠,外國商船可以從長江到下關,下關成了外港。1903年開始動工興建“寧滬鐵路”,1908年通車直抵下關江邊, 1907~1911年,又築成津浦鐵路。因而,從江寧城不僅可以通過水路,還可以通過陸路,將糧食和重要物資運往都城,這樣,進一步加強了江寧府經濟中心的地位。

文化

清代江寧地區的文化事業十分發達。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間,江寧文人薈集,著作宏富。著名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從小生活在江寧,後隨家遷住北京,晚年時,又曾來江寧遊覽,他對江寧的情況很熟悉。文學巨著《紅樓夢》就是以江寧為歷史背景寫成的。孔尚任遊歷過明故宮、明孝陵、秦淮河、棲霞山等勝跡,訪問故老,蒐集了許多史料,創作了名著《桃花扇》,在人物和背景的描寫上,形象生動,影響頗大。長期寄居秦淮河畔的吳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充分暴露和諷刺了代表封建思想的儒生和科舉制的醜惡形象和罪惡,並反映了個性解放要求的傾向,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義的文學著作。著名的戲曲有張堅的《玉燕堂》四種和李漁的《笠翁十種曲》。僑寓江寧的蘭溪人李漁是清代一位專業作家,他看到以往的戲曲,多寫悲劇,他提倡寫喜劇,文辭淺易,以幽默風趣見長。他還是戲曲批評家,著有《閒情偶寄》一書,為論戲的名著,同時對戲曲創作提出了一種現實主義的方法論。寓居過江寧鐘山、朝天宮等處的顧炎武,是一位愛國的學者,他改姓名為蔣山庸,隱居著作,對經義、考據、音韻都深有研究。他著的《日知錄》、《音學五書》、《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均為名作。他關於南京的著作有《蔣山庸殘稿》(孤本,藏大阪府國立閩書館),《蔣山庸詩選》,《孝陵圖》,《建康古今記》等,均有重要價值。流寓江寧的黃崗人杜茶村,文學造詣頗深,著有《變雅堂文集》、《變雅堂詩集》等,文風雄渾豪健,別具風格。清代江寧編纂和研究地方志之風興盛,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等代,都編纂《江寧府志》或屬縣縣誌。甘熙的《白下瑣言》,陳作霖的《金陵物產風土誌》、《金陵通紀》、《金陵通傳》,傅春官的《金陵歷史建置表》,繆荃蓀的《秦淮廣記》等,為我們研究南京地方史志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

在書畫藝術方面,名家輩出。清初,江寧畫家龔賢、高岑、吳宏、葉欣、樊圻、鄒鋪、胡惜、謝蓀,他們同在江寧從事繪畫創作活動,多以山水畫見長,以金陵景色為題材,被稱為“金陵八家”。“八家”之首的龔賢,除作畫外,又善書法和寫詩。所作山冰,沉鬱蒼莽,自謂“吾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作畫訣,言近旨遠,在山水畫理論方面,見解卓絕,對初學者尤有裨益。上元縣人高岑,自稱“石城高岑”,熱愛家鄉山水名勝,所作《金陵四十景圖》被收刻在康熙《江寧府志》中。牛首山堂頭石溪,山水得元人勝概,多寫金陵自然景色,意境奇特,設色淡雅,有雲煙繚繞之妙。在自然科學,江寧亦有不少成就。例如江寧歷算家梅瑴成,精於歷算,著有《算法統宗》和《梅氏叢書》。談泰得梅氏之傳,亦精於歷算,著有算術書三十餘種。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曆”,取陽曆、陰曆之長,對指導農業生產起著很好的作用。江寧著名的醫學家有況烈文、徐岣、伍宏傑、司馬鈞等。他們都精於醫理,各有專長。

江寧講學教育之風興盛。有鐘山、尊經、鳳池、惜陰等書院。清末又建有江南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三江師範學堂,農工商礦實業學校等,還有外國傳教士辦的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又有江南官書局、江南圖書館(後改南京圖書館),對推動江南文化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教育

位於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孔廟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南宋建炎年間遭兵火焚毀;紹興九年(1139年)又重建,稱建康府學。元朝改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子學,將上元、江寧兩縣學併入,其後再毀再建。清初府學遷原國子監,便將夫子廟原府學故地改為上元、江寧兩縣的縣學。鹹豐年間再次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遺蹟

清代以來,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蹟有兩江總督衙署、江寧藩署(瞻園路)、朝天宮、勝棋樓、參議院(在湖南路)、江南陸師學堂及棲霞寺、靈谷寺、靜海寺等,還有太平天國的十幾處王府和壁畫。這些文化遺存,都是江南樞要之地江寧府歷史變遷的重要見證。

府址

江寧府的府址在現長江路上,而江寧縣的縣衙在白下路,江寧府城在江寧縣城上元縣城都在城牆以內,府縣同城而治。

織造

清朝為什麼要在南京設立江寧織造署呢?這是因為南京絲織業素負盛名,早有“秣陵之民善織”的美譽。早在三國孫權時期,絲織業就開始受到重視,皇后還親自在玄武湖桑養蠶,以示倡導。東晉末年,在建康設立了錦署。這時,有關皇后親自治桑的記載就更多了。皇后的親蠶宮就在玄武湖北岸。南朝時,建康亦設有錦署。明、清時設織造局。據記載,明朝在南京、蘇州、杭州三處各置提督織造官,設廠監造絲織品。清承明制,改稱織造府。當時,蘇州產的稱羅緞,杭州產的稱花緞,南京產的稱玄繪。時人品評羅緞、花緞,都不如南京產的玄緞輕軟堅潤,故皇家指定南京只織袍緞及制帛誥彩繪之屬,專供御用及內廷頒賞之需,故稱“貢緞”,俗稱“京緞”。道光、鹹豐以後,工藝改良,花樣翻新,除貢緞外,先後出現了閃花摹本緞、天鵝絨緞、宮綢等,此為緞業之極盛時期。這時,南京有織機3萬多台,年產值在千萬兩白銀以上,以此為生者計20萬人。清康熙年間,政治經濟狀況比較穩定,宮廷對絲織品的需要量劇增。鑒於南京絲織業的基礎較好,歷史悠久,工匠集中,能造出宮廷需要的高質量產品,所以南京的絲織業受到特別重視。

在南京擔任江寧織造官的,均是皇帝的親信。曹雪芹的祖父、叔父和父親,都是康熙皇帝的心腹。江寧織造府在曹家主持期間,不僅負有掌握織造的職能,實際上還是康熙派往江南地區的調查機構,在暗中蒐集吏治民情、天時豐欠、稅收等政治經濟情報,密呈朝廷。所以,堂堂兩江總督也得讓江寧織造幾分。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由曹家接駕,住在江寧織造府內。這種寵榮、這等權勢,江南沒有哪個朝廷大員能及。雍正間,曹雪芹的父輩們卷進了宮廷內部的政治傾軋,終於被逮捕入獄,還被抄了家,由隋赫德繼任江寧織造。

1751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寧織造署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將其正式改造為乾隆南巡的行宮。從乾隆《南巡盛典》中的南京行宮圖來看,其布局正中為朝房,兩重宮門、前殿、中殿、宮門、寢宮、照房等七進;東側有執事房,西側有朝房、便殿、寢宮、箭亭、花園等。行宮內假山座座、青溪圍繞,樓榭亭閣之屬眾多,計有綠靜榭、聽瀑軒、判春室、鍾中亭、塔影樓、彩虹橋、釣魚台等勝景。後此宮毀於火。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在其廢墟上建天王府。天京失陷後,曾國荃為掩蓋湘軍劫掠罪行,又將天王府焚毀。清朝末年,這一帶被開闢成馬路,致使乾隆行宮的位置,今日無法確指其實處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