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求實、創新、勵精圖治,始終發揚“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理念,形成了“以人為本,追求卓越、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柔性機制,在心有渴望-突破現狀的積極心態下營造出愉悅和諧的科研氛圍,目前已形成具有教授、副教授總計10人的創新科研團隊。是江蘇省創新團隊和教育部創新團隊的主要成員。團隊成員包括教授5名、副教授6名、技術人員2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倫世儀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陳堅教授)、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4名(陳堅教授、堵國成教授、華兆哲教授、吳敬教授)、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名(劉立明博士)。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先後完成包括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支撐計畫、國際合作計畫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60餘項。40餘項成果被鑑定為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12項科技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在《微生物學報》、《生物工程學報》、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al、Metabolic Engineering、等國內外生物工程類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400篇,其中SCI論文155篇。申請專利70餘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
科研獎勵情況
1 | 《發酵罐中系列軸向流攪拌槳的研究與開發》,中國輕工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 |
2 | 《賴氨酸發酵中試》,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 |
3 | 《UASB--CAAS系統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工程技術》,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 |
4 | 《廢水厭氧和好氧生物處理反應器的研究與套用》,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1年; |
5 | 《以高產量、高轉化率和高生產強度為目標的發酵過程最佳化技術》,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 |
6 | 《發酵法生產丙酮酸》,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2003年; |
7 | 《發酵法生產透明質酸》,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
8 | 《鹼性果膠酶的研製及在印染前處理中的套用技術》,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 |
9 | 《國產鹼性果膠酶棉織物生物酶前處理清潔化生產技術》,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5年; |
10 | 《以高產量、高轉化率和高生產強度為目標的發酵過程最佳化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 |
11 | 《Fenton氧化-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床-膜生物反應器組合技術處理難降解有機廢水的研究與套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6年; |
12 | 《微生物發酵法生產谷氨醯胺轉胺酶》,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 |
13 | 《棉織物前處理關鍵酶製劑的發酵生產和套用技術》,教育部高等學校技術發明一等獎,2007年; |
14 | 《發酵過程最佳化與控制的理論與實踐》,第八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2004年; |
15 | 《微生物重要代謝產物――發酵生產與過程解析》,第九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2007年; |
16 | 《在學科建設中培養高質量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與探索》,國家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1997年; |
17 |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創新素質人才》,江蘇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0年; |
18 | 《培養高素質發酵工程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年。 |
科研著作情況
1 | 《環境生物技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年6月 |
2 | 《環境生物技術套用與發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6月 |
3 | 《發酵過程最佳化與控制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年3月 |
4 | 《環境友好材料的生產與套用》,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年6月 |
5 | 《環境生物工程》,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年10月 |
6 | 《發酵工程實驗技術》,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年6月 |
7 | 《微生物重要代謝產物――發酵生產與過程解析》,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11月 |
8 | 《高細胞密度發酵技術》,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年10月 |
9 | 《新型紡織酶製劑的發酵與套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9月 |
10 | 《環境微生物實驗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年6月 |
11 | 《紡織生物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年06月 |
12 | 《生化工程》(第二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0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