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永樂二年春祭社稷山川禮成後作》【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朱栴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永樂二年春祭社稷山川禮成後作(1)修舉久廢禮,為民祈福祥。
仲春擇吉日(10),二祀思神饗(11)。
禮樂既兼備,肥腯烹豬羊(12)。
諸公倍祀者(13),佩玉聲鏘鏘。
燈火明煌煌,載拜望景光(14)。
三獻禮初陳, 牲醴列馨香(15)。
祀神冀來格(16),非徒歌樂章。
屏息附伏待,如臨氣洋洋。
所願風雨時,秋收足千倉。
愧予方幼年(17),才薄德又涼(18)。
自慚忝王爵(19),享有此一方。
受胙飲福酒(20),不肖豈敢當(21)。
尚賴諸賢哲,事事為贊襄(22)。
昧爽行禮畢(23),烹胙飲公堂(24)。
珍饈具前列(25),百味羅芬芳。
大事在祀戎(26),豈可令德爽(27)。
善惡二途間,降各有福殃。
飲罷為三思,戰慄復恐惶(28)。
作品注釋
(1)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嘉靖寧夏新志》《弘治寧夏新志》亦收錄此詩)。此詩作於永樂二年(1404年)春,社稷山川壇建於永樂元年(1403年),故曰“後作”。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子,慶王朱栴為第十六子。朱棣為第四子,原封為燕王(鎮守北京)。朱元璋死後,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燕王朱棣遂以“靖難”為名,經三年多戰爭,從侄兒手中奪取了帝位,即明成祖永樂皇帝。詩中對此也有一定的披露。(2)茅土:古代皇帝社祭的壇用五色土建成: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分封諸侯時,把一種顏色的泥土用茅草包好授給受封的人,作為分得土地的象徵。後稱封諸侯為授茅土。
(3)“韋州”二句:韋州:州名,治所在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夏州: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改統萬鎮置,唐以後為西夏領土。故址在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這兩句是說,先到慶陽,後暫住韋州,再到寧夏鎮城,不停地遷徙沒有安寧。
(4)八載:朱栴1393年到西北封地,1401年奉命“徙國寧夏”,整整八年。
(5)不遑:來不及,沒有空閒。
(6)負扆:扆,戶牗間畫有斧紋的屏風。天子見諸侯時南面而坐,故稱負扆。乾綱:君權,夫權。
(7)“春秋”句:這句說,春天的播種,秋天的收穫,是有常數的,不變的。
(8)闕:通“缺”。
(9)敕命:皇帝的詔令。
(10)仲春:為春季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
(11)二祀:即在社稷山川壇祭土神、穀神。饗:祭獻。
(12)肥腯:肥壯。
(13)諸公倍祀者:《弘治寧夏新志》作“諸公陪祀者”。
(14)載拜:載通“再”。再拜,古代的一種禮節。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景光:霞光。古代迷信的說法,指為吉祥的徵兆。
(15)牲醴:供祭祀用的家畜和甜酒。
(16)祀神冀來格:《嘉靖寧夏新志》作“祀神祈來格”。來格:降臨。格,至。
(17)愧予方幼年:慶王朱栴生於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1378年2月6日),作此詩在永樂二年(1404年)春,年方26歲。
(18)德又涼:涼,薄。德又涼,指德才微薄。
(19)忝:有愧於。
(20)胙:祭祀用的肉。
(21)不肖:不才,自謙之詞。
(22)贊襄:幫助;協助。襄,相助而成。
(23)昧爽:拂曉,天未全明之時。
(24)烹:《嘉靖寧夏新志》作“享”。
(25)珍饈:珍貴的食物。
(26)祀戎:祭祀保佑戰爭的勝利。
(27)爽:失;差。
(28)戰慄:發抖;恐懼。栗,“栗”的異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