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永樂二年春祭社稷山川禮成後作》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朱栴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永樂二年春祭社稷山川禮成後作(1)
受命分茅土(2),萬里藩西疆。
韋州夏州路,移徙不少康(3)。
封內群山川,八載祀典荒(4)。
社稷祈報禮,非余獨敢忘。
但為移徙中,以致久不遑(5)。
永樂當二年,尊兄今天王。
大明御寰宇,負扆理乾綱(6)。
念茲群神祀,春秋事有常(7)。
禮固不可闕(8),敕命築壇場(9)。
修舉久廢禮,為民祈福祥。
仲春擇吉日(10),二祀思神饗(11)。
禮樂既兼備,肥腯烹豬羊(12)。
諸公倍祀者(13),佩玉聲鏘鏘。
燈火明煌煌,載拜望景光(14)。
三獻禮初陳,牲醴列馨香(15)。
祀神冀來格(16),非徒歌樂章。
屏息附伏待,如臨氣洋洋。
所願風雨時,秋收足千倉。
愧予方幼年(17),才薄德又涼(18)。
自慚忝王爵(19),享有此一方。
受胙飲福酒(20),不肖豈敢當(21)。
尚賴諸賢哲,事事為贊襄(22)。
昧爽行禮畢(23),烹胙飲公堂(24)。
珍饈具前列(25),百味羅芬芳。
大事在祀戎(26),豈可令德爽(27)。
善惡二途間,降各有福殃。
飲罷為三思,戰慄復恐惶(28)。
作品注釋
(1)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嘉靖寧夏新志》《弘治寧夏新志》亦收錄此詩)。此詩作於永樂二年(1404年)春,社稷山川壇建於永樂元年(1403年),故曰“後作”。
(2)茅土:古代皇帝社祭的壇用五色土建成: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分封諸侯時,把一種顏色的泥土用茅草包好授給受封的人,作為分得土地的象徵。後稱封諸侯為授茅土。
(3)“韋州”二句:韋州:州名,治所在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夏州: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改統萬鎮置,唐以後為西夏領土。故址在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這兩句是說,先到慶陽,後暫住韋州,再到寧夏鎮城,不停地遷徙沒有安寧。
(4)八載:朱栴1393年到西北封地,1401年奉命“徙國寧夏”,整整八年。
(5)不遑:來不及,沒有空閒。
(6)負扆:扆,戶牗間畫有斧紋的屏風。天子見諸侯時南面而坐,故稱負扆。乾綱:君權,夫權。
(7)“春秋”句:這句說,春天的播種,秋天的收穫,是有常數的,不變的。
(8)闕:通“缺”。
(9)敕命:皇帝的詔令。
(10)仲春:為春季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
(11)二祀:即在社稷山川壇祭土神、穀神。饗:祭獻。
(12)肥腯:肥壯。
(13)諸公倍祀者:《弘治寧夏新志》作“諸公陪祀者”。
(14)載拜:載通“再”。再拜,古代的一種禮節。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景光:霞光。古代迷信的說法,指為吉祥的徵兆。
(15)牲醴:供祭祀用的家畜和甜酒。
(16)祀神冀來格:《嘉靖寧夏新志》作“祀神祈來格”。來格:降臨。格,至。
(17)愧予方幼年:慶王朱栴生於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1378年2月6日),作此詩在永樂二年(1404年)春,年方26歲。
(18)德又涼:涼,薄。德又涼,指德才微薄。
(19)忝:有愧於。
(20)胙:祭祀用的肉。
(21)不肖:不才,自謙之詞。
(22)贊襄:幫助;協助。襄,相助而成。
(23)昧爽:拂曉,天未全明之時。
(24)烹:《嘉靖寧夏新志》作“享”。
(25)珍饈:珍貴的食物。
(26)祀戎:祭祀保佑戰爭的勝利。
(27)爽:失;差。
(28)戰慄:發抖;恐懼。栗,“栗”的異體字。
作者簡介
朱栴(1378~1438),號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親王,封地寧夏。因當時寧夏糧餉不足,暫住古韋州城(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建文三年(1401年),奉命遷王府於寧夏(今銀川市)。死後謚曰“靖”,故稱“靖王”或“慶靖王”。朱栴天資聰穎,學問廣博,長於詩文、草書。著有《(宣德)寧夏志》等著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