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海南澄邁永慶寺始建於宋代,後經歷代擴建,成為當時澄邁規模最大的寺院,是當地民眾膜拜、祈禱活動的禪林聖地,一年四季香火縈繞。據清代《澄邁縣誌》記載:“永慶寺在老城以東二里”,位置大致在今老城南泰鱷魚湖動物園東北面。當年的永慶寺周圍樹林茂盛,是一個景色秀麗、環境優雅的遊覽勝地。
據史料記載,曾有李綱、李光、胡銓等眾多歷史名人賢士慕名遊歷該寺,使之名播四方,法音宣流於瓊州各地。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數度前往禮佛參學,並寫下感人肺腑的詩句。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6月11日,蘇東坡渡海來瓊,夜宿老城驛通潮閣,次日游永慶寺,為此處美景所陶醉,欣然作詩云:“幽懷忽破散,詠嘯來天風”。元符三年(1100年)6月,他獲赦北歸,再游該寺又詠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千古佳句,流傳至今。明代名賢曾沂曾以《永慶叢林》為題賦詩:“梵宮森植有叢林,苑翳虬盤院宇深;四際不聞鐘鼓響,在中只見影陰陰”。
景色
永慶寺倚海而立,景色怡人,空氣清新。寺院中遍植與佛學相關聯的五樹(菩提、貝葉棕、糖棕、大青和檳榔)、六花(雞蛋花、文殊蘭、荷花、黃緬貴、黃姜花和地涌金蓮)等植物,突出綠色及佛界的威宏博大、肅穆清靜,達到返樸歸真,天地—人佛—合一的境界。
建築特色
2001年開始,澄邁縣決定重修永慶寺,並得到海南省及國家宗教局的重視,先後作出批示,同意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後,重修永慶寺。2009年4月22日,永慶寺重建落成。在選址重建永慶寺時,有關專家經過精心考察後,一致認為,選址為盈濱半島西側為宜。因為從空中俯瞰盈濱半島形似佛掌,直指西天,重修建成後的永慶寺將成為佛掌中一顆靈光四射的明珠。而且盈濱半島海藍沙潔,風清水淨,島上綠樹成蔭,生態和諧,纖塵不染,實為一方淨土福源之地。
永慶寺占地80多畝,建築面積約9200平方米,仿宋“伽藍七殿”風格,布局和諧,莊嚴瑰麗。寺內主要建有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四周建有歇山式天王殿、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藏經閣、方丈室、禪堂,各殿主尊佛像重約17至19噸。全堂42尊玉佛均採用整塊緬甸白玉精雕細琢而成,乃世所罕見,為全國首創。
自古以來,玉象徵著冰清純潔的獨特氣質,以玉質塑造佛像,是表現諸佛菩薩純善、清淨、靈妙的最佳選擇。正是這一設計,永慶寺於2009年9月被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評為“供奉緬甸白玉佛像最多的寺院”;2010年獲得第十二屆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今年5月,又獲得最重的緬甸白玉阿彌陀佛等11項“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至今已經獲得13項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及獎項。
交通指南
海口55路公交線路延至盈濱半島永慶寺
海口市交通港航局局研究決定,55路公交線路從拔南村延伸至盈濱半島永慶寺。調整延伸後55路公交線路線路走向為“海瑞墓—— 盈濱半島永慶寺”,線路途經:丘海大道、秀華路、秀英大道、海盛路、長流鎮、西秀鎮、豐盈村、拔南村、海榆西線、盈濱半島永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