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水源大米”是東北生產歷史最悠久的名牌大米之一,被國家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高效農業示範區,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獲優質農產品獎和名牌產品然,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水源大米屬國內優質米。80年代水源稻區被國家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90年代被國家定為高效農示範區,並於1993年和1999年兩次參加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分別獲優質農產品獎和名牌產品獎。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口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鑑定為國內優質米。
特產簡介
東北大米享譽全國,而營口市位於東北水稻產區的最南端,遼河的下游,其地理環境、土壤、水質得天獨厚,適宜生產優質水稻。營口水稻種植面積60多萬畝,年產大米3億公斤營口大米生產歷史久遠,早在清朝時期就因其籽粒飽滿,潔白光亮,口味純正成為貢米,而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營口大米全國都有知名度,第二屆“廣交會”上我國出口的“第一粒”大米就是大石橋水源的大米,京、滬等大城市的市民曾以吃到“營口大米”為“口頭福”。 而營口大米中“水源大米”是東北生產歷史最悠久的名牌大米之一,被國家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高效農業示範區,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獲優質農產品獎和名牌產品然,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水源大米屬國內優質米。80年代水源稻區被國家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90年代被國家定為高效農示範區,並於1993年和1999年兩次參加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分別獲優質農產品獎和名牌產品獎。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口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鑑定為國內優質米。這主要得益於自然環境和先進的加工藝術,水稻區地處北緯41度,無霜期長達175——180天,是適合水稻生產的理想溫度。土質屬濱海鹽漬水稻土。水源牌大米以水源鎮綠色食品地塊生產的水稻為原料,採用日本生產的色選、拋光等設備,運用先進的工藝,精製加工而成,生產的免淘米採用5公斤,2.5公斤真空精製包裝,在1999年中國糧油產品博覽會上獲得優質產品證書,2000年9月在瀋陽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獲名優產品金獎。1999年獲農業部名優產品推薦書,並獲得綠色食品證書。
產地介紹
“水源大米”產自遼寧省大石橋市水源鎮。該種植區域地處大遼河下游沖積平原,這裡土層深厚,土質鹽鹼,礦化度高。由於土壤呈微鹼性和鹼性,微量元素含量較為豐富,加之,這裡溫度適宜、光照充足、水資源充沛,已被認定為無公害種植區。這些都有為水稻種植和優質大米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早在七八年前,大石橋市生產的“水源”牌、“太禾”牌等營口大米已進入北京人民大會堂等國家機關食堂,這說明獨具品質的“營口大米”已得到了高層次消費人群的認可和青睞。
鎮政府駐水源,人口4.20萬人,面積44.3平方千米,轄24個村委會:水源、蓋家、同志、趙家、鯉魚、刑家、苗家、群力、馬家、獐子、黑英、新光、新建、前溝、大村、白草、腰溝、東青、西青、華興、腰屯、工農、賞軍、大溝。水源鎮地處連線關內外的要衝,交通便捷暢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南與港城營口市接壤,北與遼河油田、盤錦市隔河相望。莊林公路(305國道)縱貫南北,岫水公路橫穿東西。鎮政府所在地盼盼城距瀋大高速公路30公里,距盤營高速公路20公里,距長大電氣化鐵路國家一級編組站大石橋火車站40公里,驅車去瀋陽、大連需1.5小時,去北京
“營口大米”種植歷史悠久
營口是遼寧省的重要港口城市,西臨渤海,背靠東北平原,中國七大水系之一的大遼河從此注入渤海。這裡地勢低洼,土質肥沃,水源豐富,光照充足,氣候條件較好,發展優質稻米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與資源優勢。 據史料記載,營口地區的水稻種植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新唐書·渤海傳》中有“盧城之稻出營口者,色青味尤香美,號營口青”。《營口縣公署》(1918年)記載,營口大米在表天咀子、絲瓜秧子、北老灣、童子溝、青堆子、西長趟子、賞軍台等村,共種植713畝。到了1928年,營口縣已開發水田6612.8畝。1949年,營口地區水田面積為30730畝。
新中國成立後,營口大米經歷了發展、波動、恢復、鞏固和迅速發展幾個時期,在上世紀60—80年代憑藉其光澤晶瑩、吸水性強、軟硬度適中,粘軟滑膩、清香可口、久放不回生等獨特品質在全國享有盛名。
種植技術
1.整地: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鬆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現在多用機器整地了;
2.育苗: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後,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或者使用專門的育苗箱育苗。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3.插秧: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人將秧苗分出,並插進土裡。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用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
4.除草除蟲: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並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藥來除掉害蟲;
5.施肥: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櫱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成長的健壯,並促進日後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
6.灌排水:一般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和抽穗開花期加強水份灌溉;
7.收成: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就可以開始收成,用鐮刀割下,再紮起,利用打穀機使稻穗分離,現代則有收割機,將稻穗捲入後,直接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為稻穀;
8.乾燥、刪選:收成的稻穀需要乾燥曬穀,定期翻動,讓稻穀乾燥。刪選則是將癟谷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谷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谷,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
儲存方法
1.嚴格控制水稻入庫質量。新入庫的稻米,雜質不超過0.5%,水分不超過13.5%。粳稻入庫安全水分可比秈稻適當放寬0.5%~1%。將糧食的含水量控制在安全水分以內,是確保貯糧安全的首要措施,所以無論是對糧庫還是對農戶而言,嚴把入庫糧質關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強通風降溫。稻米對高溫的抗性差,糧溫高,品質劣變速度快,特別是夏糧入庫,正值高溫季節,要利用機械通風,及時散發谷堆內濕、熱。秋稻入庫後,要抓緊時機,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天氣,降低糧溫,在降溫的同時,要防止糧面結露;
3.適時密閉貯藏。對於一般低水分的稻米,要在春暖以前做好密閉防潮工作,密閉貯藏可延緩糧溫回升,有利於安全度復;
4.夏糧入庫後,可採用“自然缺氧貯藏”、“雙低貯藏”或“緩釋熏蒸”技術,即在密封糧堆內,按每立方米用磷化鋁2~3克的劑量,採用0.07毫米聚乙烯薄膜製成小袋將藥劑包好,然後埋藏在糧堆上層,待磷化氫緩慢釋出,防止蟲害和抑制微生物的發生;
5.稻米入庫時要做好倉庫和器材的清潔消毒工作入庫期間和入庫後要注意防止害蟲感染,一旦發現有蟲,要及時採取措施進行除治。 只需5小時。
水源鎮物華天寶、物產豐富。全鎮擁有高標準水田7000公頃,自然水域1000公頃,因地處大遼河下游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資源充沛,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全鎮產業化、規模化農業生產格局已基本形成。稻蟹、稻蝦、稻魚套養及坑塘養殖蟹、蝦、魚面積5000公頃,年產河蟹5000噸,對蝦、鮮魚4000噸,綠色無公害大米42000噸。大石橋市水源鎮畜牧場年產“京鳥牌”肉鴨2000餘噸,產品遠銷日本、菲律賓、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並形成“公司+農戶”產業式鏈條。1999年水源鎮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優質糧食生產示範基地,2000年“水源牌”大米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水源牌”大米、“水源牌”河蟹暢銷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