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堡村

水堡村,位於鄆城縣城偏西北18公里,土地總面積為239公頃,耕地面積128公頃,共546戶,2200餘人。

村情概述

水堡村位於鄆城縣城偏西北18公里,全村土地總面積為239公頃,耕地面積128公頃,共546戶,2200餘人。
據該村《朱氏族譜》記載:商代其先祖就在此處立村居住。春秋戰國時期屬廩邱,名為飛雲驛。後晉開運元年(944年),滑州河決,飛雲驛四面環水,方園數里,一片汪洋。一官員登高環視,大笑曰:“此地易守難攻,實乃水堡也。”飛雲驛由此改名水堡。宋、元先後改名義東堡、水堡寨,明、清時期復名水堡。
水堡村清末為鄆、濮、范三縣分管,1928年屬鄆城縣,1946年改屬鄆北縣,1949年復歸鄆城縣。
該村是北宋農民起義領袖宋江的家鄉。出土的歷史文物中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箭鏃、陶器碎片和兩漢及宋代瓷器文物,證明水堡是歷史上古廩丘地望中比較繁華的民居和兵家必爭之地。此村古蹟和傳說甚多,是著名的水滸旅遊景點之一。
水堡村中有一個面積較大的土坑,一名“忠心坑”,又名“忠義坑”,相傳為宋江故居遺址。傳說宋江在梁山聚義後,統治階級視之為“賊寇”。建炎元年(1127年)宋江被捕慘遭殺害,全家抄斬,房子被燒光,平地又掘3尺,日久淪為土坑。後人為紀念宋江全家,不忍毀去遺址,起名“忠心坑”,保留至今。
宋江花園及宋井位於宋江故居北百米處,占地約5畝。相傳舊時園內百花盛開,宋江常陪父親宋太公賞花。園內有一井,水位較深,歷經千餘年,從未乾過。生水飲之,有落花香味,煮熟飲之,則清香可口。很久以來就供村人飲用,保留至今。
水堡村西南有宋林遺址,占地3畝余。相傳舊時林內墳墓很多,墓碑多桿,內有松柏樹和房屋。宋江因造反被抄家後祖墳被刨掉,其它墳墓被刨平,墓碑推倒。該處周圍至今沒有墳頭,但人人都知道是宋林遺址。
水堡村立有孫臏牛舔碑。清宣統元年(1906年),續修《浪州志》中有關於孫臏牛舔碑的記載:“邑之東南七十里水堡鎮,舊有龍虎殿一座,不知建於何年。僅存禪門外古碑五,半淤土中,上僅三尺余,傍東一碑,有牛舔刷之跡,深二三分許,碑青色,其舔處則淡紅色而滑,確似牛舔。但碑文模糊不可識,相傳齊將孫臏系牛於石上,留此遺蹟。”據老年人回憶,在該村西頭,原有一座真武廟,後殿稱龍虎殿,原殿毀後,又在此建征王廟,廟前有牛舔碑,為一不規則長方形青石,座上前邊並有兩牛蹄印。青石上有一印痕寬約牛舌,長約一尺余,最深處約一厘米(當地民眾稱約一扁指深),碑上原有字跡,但經風雨剝蝕已模糊不清。據歷代相傳,孫臏幼年放牧,常系牛於一青石上,他坐旁苦讀,久之,牛便在青石上舔下一道舌槽。後人為紀念他,將此石立起,被稱為“孫臏牛舔碑”。該碑原是水堡二十四景之一,許多外地人慕名而來。1975年,中國科學院曾派人來此進行過實地考察。可惜此碑已毀於十年動亂,但碑座仍在。
孫臏迷魂陣傳說。水堡村街道布局和房屋建設,自古迥然不同於我國北方村莊建設格局。主街道呈東南——西北走向,房屋也偏向東南,非主要街道及小胡同因地勢和房屋建設而朝不同方向拓展,呈不規則走向,人稱“水堡集,真稀奇,十人來了九人迷”。究其原因,該村歷代傳說,水堡系孫臏老家,他外出隨鬼谷子學藝前就在家經常琢磨兵書,研究陣法,反覆排練各種陣勢,現在村內的地形就是他當年擺的迷魂陣,後代仍依其陣勢修建房屋,安排道路,沿襲至今,造成這種特殊的村莊建築格局。流傳的水堡二十四景之一的“黑風口”一景,傳說就是孫臏擺迷魂陣時留下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建築巷道,形成狹窄的隘口,風過此巷急而烈,飛沙走石濃霧迷漫,不辨天日,令人望而生畏,故後人謂之“黑風口”,以記其險。
孫臏營的傳說。傳說孫臏曾帶兵在此駐紮,其地址就在今水堡村南偏西約1華里處。世傳孫臏被龐涓迫害被救後,任齊威王軍師,發兵攻打龐涓,率軍途徑故里時,便在村南安營紮寨。桂陵之戰前拔營時,留下部分帳篷供家鄉人用,有些村民便來此居住,後人遂稱其為“孫臏營”。1956年在此地打土井時,曾在距地面5米處挖出青磚和戰國時期的斷劍、箭鏃、甲片、陶器等文物。1958年在村中發現一隻宋代磁州民窯所產瓷酒罈,白釉褐花,口徑15.5厘米,通高67厘米,直領圓肩,腹部漸收為小平底,徑及肩下飾水波紋,腹繪花草圖案,生動傳神,肩題“羅烈叄千館,香占第一家”,腰篆“隔壁三家醉,開壇十里香”。此壇現由縣文物館收藏。
明末、清初以來,該村居民就有製作和玩耍以《水滸》人物為圖案的小紙牌的習俗。這種紙牌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木刻版油印紙牌。其中部分人物圖案,所標序號是當時官府緝拿他們的賞銀數量。如一萬(貫)燕青,二萬(貫)花榮 ……九萬(貫)宋江等等。其玩法甚多,男女老少都會,在廣大農村中流行久遠。現不僅在魯西南,而且在臨界的河南、河北省農村中也流行甚廣。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4.00畝(其中:水田146.00畝,旱地58.00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糧食、蠶桑等作物;擁有林地130.00畝;水面面積2.00畝,其中養殖面積2.00畝;其他面積137.9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35戶全部通自來水。有35戶通電,有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5.71%和85.7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71.43%和28.5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大麗高等級公路從村內經過,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機車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4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3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8.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0萬元,占總收入的 10.18 %;畜牧業收入19.00萬元,占總收入的 17.5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3頭,肉牛2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 0.93%;第二、三產業收入72.00萬元,占總收入的 66.62 %;。農民人均純收入1,954.0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畜牧業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5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14.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蠶桑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5戶,共鄉村人口177人,其中男性87人,女性90人。其中農業人口175人,勞動力9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白族、納西族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70人、白族5人、納西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100 %。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三合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義朋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0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人,其中小學生13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6.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2 人,女黨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由於經濟落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難以開展,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業效益低下;
2、由於與麗江古城區七河鄉用水矛盾突出,稍有不慎就導致雙方衝突,為社會穩定埋下不和諧因素;
3、基層組織建設薄弱,農村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藉助我村區位優勢,依託傳統磚瓦燒制,正確引導、安全生產、合法開採、規模化經營,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抓好支柱產業的培植,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擴大生豬養殖規模, 爭取五年內生豬養殖達1000頭以上;
3、大力發展栽桑養蠶技術,積極發展蠶桑業,把可利用之地全部發展成蠶桑,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