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證

氣虛證

氣虛證,中醫病證名,氣虛證是指全身或局部氣的減少,而導致臟腑組織功能減退的證候。多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營養不足等原因引起。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動力,氣盛則臟腑功能旺盛,氣衰則臟腑功能減退。所以,氣虛以全身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為辨證要點。元氣不足,臟腑組織功能減退,故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氣虛則毛竅疏鬆,肌表不固故自汗;勞則氣耗,使氣更衰,故活動時諸症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榮於舌,故見舌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虛無力。

基本信息

病因

形成氣虛證的原因,主要有:久病、重病、勞累過度等,使元氣耗傷太過;先天不足,後天失養,致元氣生成匱乏;年老體弱,臟腑機能減退而元氣自衰。

病機

由於元氣不足,臟腑機能衰退,故出現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氣虛而不能推動營血上榮,則頭暈目眩,舌淡嫩;衛氣虛弱,不能固護膚表,故為自汗;“勞則氣耗”,故活動勞累則諸症加重;氣虛鼓動血行之力不足,故脈象虛弱。

治法

益氣補虛,大補元氣

常用中藥

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

常見證型

中藥補氣中藥補氣
1.肺氣虛
臨床表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
治法:補益肺氣。
常用方劑:四君子湯合玉屏風散、補肺湯。
2.腎氣虛
(1)一般腎氣虛證
臨床表現: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
治法:補腎益氣。
常用方劑:大補元煎加減。
(2)腎氣不固
臨床表現:除一般腎氣虛證外,還有小便頻數清長,或餘瀝不盡、夜尿多、遺尿;或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或月經淋漓不盡或胎動不安,滑胎者。
治法:補腎固澀。
常用方劑:金匱腎氣丸加減,或用金鎖固精丸、縮泉丸。
(3)腎不納氣證
臨床表現:在腎氣不固基礎上,見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短,動則喘甚者。
治法:補腎納氣。
常用方劑:金貴腎氣丸合參蛤散等。
3.脾氣虛(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
(1)一般脾氣虛證
臨床表現: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治則:健脾益氣。
常用方劑:加味四君子湯。
(2)中氣下陷
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見少氣乏力,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中益氣。
常用方劑:補中益氣湯。
(3)脾不統血
臨床表現: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治法:補脾攝血。
常用方劑:歸脾湯。
4.心氣虛
臨床表現: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治法:益氣養心。
常用方劑:七福飲加減。
5.陽(氣)虛
臨床表現:氣虛可見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治法:補陽益氣。
常用方劑:參附湯。

針灸療法

選取膻中、內關、足三里氣海三陰交,針刺補法,或加艾灸

預防調護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溫的食物,以及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轉歸預後

氣虛可導致多種病理變化,如氣虛而機能減退,運化無權,推動無力,可導致營虧、血虛、陽虛、生濕、生痰、水停、氣滯、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同時氣虛可與血虛、陰虛、陽虛、津虧等兼併為病,而為氣血兩虛證、氣陰兩虛證、陽氣虧虛證、津氣虧虛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