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與天氣不同,它具有穩定性。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乾、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研究氣候的學科是氣候學。

基本信息

詞義

基本解釋

1.[season]: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侯。亦泛指時令。

2.[climate]:水土,風土。

3.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4.一個團體或一個時期流行的傾向或環境條件。

例:政治氣候。

例:一宮之內而氣候不齊。——唐·杜牧《阿房宮賦》

5.[successful development]:比喻結果或成就

例:成不了氣候。

引證解釋

1.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亦泛指時令

宋高承《事物紀原·正朔歷數·氣候》:“《禮記·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時訓,定二十四氣,分七十二候,則氣候之起,始於 太昊 ,而定於 周公 也。’”

清宋犖《序》:“然譬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氣候所感使然。”

2.指雲氣等變化,古代多據此來預測吉凶

《三國志·蜀志·周群傳》:“ 羣 少受學於 舒 ,專心候業……常令奴更直於樓上視天災,才見一氣,即白 羣 , 羣 自上樓觀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氣候,無不見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晉書·藝術傳·戴洋》:“ 侃 薨,征西將軍 庾亮 代鎮 武昌 ,復引 洋 問氣候。”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陰溝水》:“[ 文穆 ]郡戶曹史,征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將。” 唐劉禹錫《邊風行》:“將軍占氣候,出號夜飜營。”

3.指天氣

南朝 宋謝惠連《石壁精舍還湖中》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宋蘇舜欽《依韻和勝之暑飲》:“九夏苦炎烈,入伏氣候惡,況茲大旱時,其酷甚炮烙。”

明唐順之《游遵化湯泉》詩:“絕塞逢秋已覺涼,此中氣候訝非常。”

清吳瞻泰《過虎村上芙蓉嶺》詩:“山深異氣候,四月流澌水。”

4.比喻結果、成就、前途

清李漁《比目魚·寇發》:“故此就在萬山之中,招兵買馬,積草屯糧,訓養二十餘年,方才成了氣候。”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二:“從戊戌算來,也有二十年了,我們學人家的聲光化電,多少還有點樣子,惟獨學到典章政法,卻完全不成個氣候,這是什麼緣故呢?”

5.指書畫或詩文的氣韻、風格

南朝 齊謝赫 《古畫品錄·第一品》:“風範氣候,極妙參神。”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下:“ 希逸詩氣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興屬閒長,良無鄙促也。”

唐元稹《故萬州刺史劉君墓志銘》:“文詠詞調有古時人氣候。”

宋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氣候急刻,不能閒退。”

6.指人的神態風貌

《三國志·吳志·朱然傳》:“ 然 長不盈七尺,氣候分明,內行修絜,其所文采,惟施軍器,餘皆質素。”

《太平廣記》卷四九○引《東陽夜怪錄》:“ 苗十 氣候啞吒,憑恃羣親,索人承事。”

氣候 氣候
氣候學 氣候學

清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歲朝賀節,有棉袍紗套者,不維氣候迥別,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異。”

地理概念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 ,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氣溫、降水、風力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機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許多國家很早就有關於氣候現象的記載。先秦時期就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完整記載。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氣候一詞源自古希臘文,意為傾斜,指各地氣候的冷暖同太陽光線的傾斜程度有關。

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異,以及海洋、陸地、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布的特徵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

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與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區域的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高山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森林氣候、城市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範圍的氣候,如:貼地氣層和小範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谷地)。

氣候分布圖 氣候分布圖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影響因素

太陽輻射因子、下墊面因子、大氣環流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太陽輻射因子是氣候的根本動力來源。這類因子有:緯度因素等。下墊面因子對氣候的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類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質等。

大氣環流因子本身是氣候的組成部分,對某地氣候的形成起著直接性的影響。主要因子有:氣團的平均狀況、氣流的平均狀況等。

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表現在地球形狀、地球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和氣流、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終究還是可以主要歸結到輻射因素上。

緯度因素 地球形狀和運動

地理緯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熱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氣候;通常情況下,緯度越高,溫度越低;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及內陸降水較少。

氣候 氣候

太陽輻射是地面和大氣的熱能源泉,地面熱量收支差額是影響氣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太陽輻射主要受緯度和 地球自轉、公轉變化、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影響。對於整個地球而言,地面熱量的收支差額幾乎為零,但對於不同地區,地面所接受的熱量存在差異,因而會對氣候的形成產生影響。同時,地面接受熱量後,與大氣不斷進行熱量交換,熱量平衡過程中的各分量對於氣候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大氣環流

包括大氣環流和天氣系統,影響氣候的因子包含氣溫、雨量、氣壓和風。

洋流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主要為濕度和熱量。

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如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於暖濕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如大陸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環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海陸分布

 由於海洋和大陸具有不同的熱力學特性,如容積熱容量、導熱率等海洋與陸地顯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陸在氣候上差異很大。比較而言,大陸上的日較差和年較差比海洋大。溫度的年較差是區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重要指標,並且,夏季大陸是熱源,冬季海洋是熱源,熱源有利於低壓系統的形成和加強,而冷源有利於高壓系統的形成和加強,海陸的分布使行星風帶分為若干個高低壓活動中心,這些高低壓活動中心對於形成世界季風氣候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例如,亞洲東部和南部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海陸分布的不同也影響降水,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

地形地勢

對局部氣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地氣候中的陽坡效應和陰坡效應,迎風坡和背風坡效應。大致而言,地形主要是對氣流產生阻擋和抬升作用。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地勢對氣候形成的影響在於,海拔高,雲層少,太陽直接輻射增強,散射輻射降低,溫度降低,濕度減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對氣候影響不同,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十分明顯。

人類活動

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區氣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當地氣候惡化。此外,人類活動還可形成熱島效應等。全球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基本要素

氣候的基本要素為氣溫和降水。另外還有其它影響較小的非基本要素。

氣溫

日均溫,將一天中,數次測得的氣溫相加,除以測量次數

氣溫日變化

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溫減去最低溫。

月均溫,將全月中,各日日均溫相加,除以日數

氣溫月變化

氣溫月較差,整月中最高日均溫減去最低日均溫

年均溫,將全年中,各月月均溫相加,除以月數

氣溫年變化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高月月均溫減去最低月月均溫

降水

月降水量、月際降水變率、年降水量、年際降水變率、蒸散量、空氣濕度等。(世界雨極:一是在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 ;二是在夏威夷群島卡維金尼山的東北山麓)

氣壓

氣壓、氣流方向變化、風頻及其時間方向分布, 氣壓差等。

風力大小、風向、風速等。

類型

熱帶類型

熱帶雨林景觀 熱帶雨林景觀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的特點是: 全年高溫多雨。位於 赤道附近,向南、北延伸5°~10°左右,主要分布區為: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

這些地區位於赤道低壓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月降水量也超過60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變化,年較差一般小於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 12℃。

幾處特殊分布: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島國東北部。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動植物種類繁多。

熱帶草原景觀 熱帶草原景觀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也稱熱帶乾濕季氣候)的特點是: 全年高溫,降水分乾濕兩季

主要分布在 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南北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乾、濕季分明。

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並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土壤乾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

與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個月的乾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在乾季之後、雨季之前,因此,本區氣候一般年分乾、熱、雨三個季節。氣溫年較差稍大於赤道多雨氣候區。

熱帶荒漠景觀 熱帶荒漠景觀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也稱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熱帶荒漠氣候)的特點是: 全年高溫少雨

大致分布於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及內陸,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亞(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沙漠氣候區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乾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性。

熱帶季雨林景觀 熱帶季雨林景觀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 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以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台灣省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略有 類似分布。

這裡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於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草原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本區熱帶季風發達,有明顯的旱雨兩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旱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雨季。

亞熱帶類型

需要注意的是, 亞熱帶也屬溫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出現在北緯25°~35° 亞熱帶的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類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裡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較多。

另外,還有亞熱帶濕潤氣候(也稱季風性濕潤氣候),該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相似,但季風特徵沒有亞熱帶季風氣候明顯。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景觀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景觀

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夏乾氣候 ) 

地中海氣候(也稱亞熱帶夏乾氣候、冬雨型氣候)的特點是: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雨熱不同期

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包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沿海、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西南端(好望角地區)以及澳大利亞的西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乾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

這些地區受氣壓帶季節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雲致雨,所以氣候乾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多雨。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

注意:以下兩種氣候均可歸類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中。

亞熱帶沙漠氣候

亞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的內部,包括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高原、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以及南美的格欄查科等地。乾旱氣候的形成是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遠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涵養氣流難以到達,又兼這裡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半乾旱氣候屬於由乾旱氣候向其他氣候的過度類型。這裡的植被類型屬於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屬於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亞熱帶草原氣候

亞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基本與熱帶草原氣候相同,但分布在亞熱帶。

溫帶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降水均勻,溫和濕潤。

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 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

位於 南北緯40°~60°(溫帶地區)的大陸西岸。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降水春夏較少,秋冬較多,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歐洲西部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廣,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分布在 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包括中國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朝鮮半島的北部、日本的北部以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包括堪察加半島)。冬季這裡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6—8月)。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 冬冷夏熱,全年少雨

該氣候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氣候類型。主要分布於 亞歐大陸和北美洲。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於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

溫帶草原景觀 溫帶草原景觀
溫帶針葉林景觀 溫帶針葉林景觀

注意:以下三種氣候均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草原氣候

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也稱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於亞洲和北美大陸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亞洲和北美的此類氣候區距海遙遠,深入內陸,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終年盛行溫帶大陸氣團,於是形成了冬冷夏熱、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一般而言,乾旱氣候的年平均降水量為250mm以下,半乾旱氣候則為250~500mm。南美的此類氣候區地處西風帶的大陸東岸,是西風帶的雨影區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西風過山以後下沉,絕熱增溫,乾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經過,空氣穩定,降水稀少。

溫帶沙漠氣候

溫帶沙漠氣候是位於溫帶大陸腹地沙漠地區的一種氣候,極端乾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無雨。夏季炎熱,白晝最高氣溫可達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較差較大,日較差也較大。雲量少,相對日照長,太陽輻射強。自然景觀多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亞和中國塔里木盆地屬沙漠氣候。

溫帶半乾旱氣候在乾旱氣候的外圍,夏季溫度比溫帶乾旱氣候低,降雨量也比溫帶乾旱氣候大。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也稱亞寒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俄羅斯西部(南界在聖彼得堡—下諾夫哥羅德—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俄羅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

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寒帶類型

寒帶氣候

寒帶氣候包括以下兩種氣候,主要分布在極圈以內。

苔原景觀 苔原景觀

苔原氣候 

苔原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南設得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和南極半島等地。其特徵是: 長冬無夏,暖季短暫,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冰原氣候 

冰原景觀 冰原景觀

冰原氣候 終年嚴寒,降水稀少。該氣候主要分布在 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包括格陵蘭內陸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裡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下半年雖是永晝,但由於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酷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幾乎沒有什麼植物生長。

高原山地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主要分布於 中低緯度的山地高原。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以及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等地都有分布。由於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地勢增高而呈垂直變化,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結構。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出氣候帶結構,即或是同一個山地或高原,由於其內部坡向、高度與位置等的差異,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構。

表格列舉

在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大氣環流、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下,世界氣候大致分為以下 12種類型:

世界氣候類型
所在溫度帶氣候類型名稱分布區域或規律氣候特徵自然景觀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雨林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及內陸 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荒漠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全年高溫,分乾、濕兩季 熱帶草原
熱帶季風氣候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南亞地區分涼、熱、雨三季) 熱帶季雨林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的大陸東岸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中降水均勻 溫帶落葉闊葉林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歐大陸中部和北美洲 冬冷夏熱,全年少雨 溫帶森林、溫帶森林草原、溫帶草原、溫帶半荒漠、溫帶荒漠
溫帶季風氣候 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 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落葉闊葉林
—— 高原山地氣候 中低緯度的山地高原 自然景觀以垂直變化顯著,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
寒帶 苔原氣候 北冰洋沿岸 長冬無夏,暖季短暫,降水稀少 苔原
冰原氣候 格陵蘭島和南極洲 終年嚴寒,降水稀少 冰原

中國氣候

氣候特徵

中國氣候分布 中國氣候分布

  1.氣候覆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乾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乾濕區;同一個乾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乾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複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複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

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期(非季風區除外)。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氣候條件的優勢 複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 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範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颱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澇災較少,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會不定期發生(旱例:雲南)。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以及南部沿海等地則常常受到熱帶風暴——颱風的侵襲。颱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彆強烈時稱為颱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彆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即冬季風)。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1.冬季(1月)氣溫的分布

從1月等溫線圖可看出:0℃等溫線大致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地區、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內陸)的氣溫除部分地區外均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最低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最低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這一特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緯度位置的影響 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國大部處於北溫帶,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少,同時中國南北緯度相差達50℃,北方與南方太陽高度差別顯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區氣溫低,且南北氣溫差別大。

冬季風的影響 冬季,從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常有寒冷乾燥的冬季風吹來,北方地區首當其衝,因此更加劇了北方嚴寒並使南北氣溫的差別增大。

2.夏季(7月)氣溫的分布

從中國夏季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勢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以外,大部地區平均氣溫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平均氣溫在28℃以上;新疆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溫高達32℃,是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勢高的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氣溫差別不大,是中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徵。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陽光直射點在北半球,中國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緯度較高,白晝又比較長,獲得的光熱相對增多,縮短了與南方的氣溫差距,因而全國普遍高溫。

溫度帶的劃分及耕作

溫度帶

≥10℃積溫

生長期(天)

分布範圍

耕作制度

主要農作物

熱帶

>8000℃

365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亞熱帶

4500℃—8000℃

218—365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即南方地區大部)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暖溫帶

3400°—4500℃

171—218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區)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溫帶

1600°—3400℃

100—171

東北三省、內蒙古大部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等

寒溫帶

400

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東南部(藏南谷地北部)

森林——草原

旱地為主的農業

半乾旱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