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地震站

民和地震站

台站所在位置:青海省民和縣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東垣南路5號,海拔1800米。

台站概況

台站名稱:民和地震站

該台深入學校舉辦科普講座該台深入學校舉辦科普講座

台站代碼:63032
台站所在位置:青海省民和縣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東垣南路5號,海拔1800米。
台站類別:市縣級台站
隸屬關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政府辦公室

地質條件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湟水流域樂都、民和盆地。東部與甘肅蘭州市紅古紅區相鄰,總面積1890平方千米。民和縣位於青海省最東邊,素有“青海門戶”之稱,是青海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民和縣屬於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9℃——8.1℃,年降水量350—650毫米左右,無霜期為170-200天。民和縣位於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北部為祁連山構造帶東延分支達坂山脈,南部為拉脊山斷裂延伸部分。因受水系切割,地形破碎。境內廣泛分布的黃土層覆蓋在第三紀紀土層之上。

歷史沿革

為切實加強對地震的預測、預報工作,貫徹專業、群測群防相結合的地震工作方針。根據1975年“青海省第一次地震工作會議紀要”精神。1978年9月設立民和縣地震辦公室,人員編制5人。1984年因縣機構改革更名為民和縣地震監測站,人員編制4人,下設古鄯中學、七里寺、硤門等觀測點。該站有觀測室兩間,辦公室2間,庫房1間,暗室1間,使用面積約270平方米。觀測手段原只有地磁觀測一項,1986年為適應地震工作需 ,增設水氡、地溫、水動態、動物異常觀測等前兆手段。1996年從原址東垣南路11號搬遷到現址東垣南路5號,同時由縣政府和青海省地震局共同投資建成集辦公、生活為一體的三層地震綜合樓一棟,水電設施齊全,工作環境和職工居住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

工作環境

生活用水由縣水暖供應公司通過城市自來水管道供給,水質優,可直接飲用。民和地震站供電穩定,電壓為低壓220V,通過川口農電供給,能滿足台站工作需要。民和地震站距民和縣城1KM,交通較為便利。道路為水泥路面,一般車輛可通行。

建設規模

本觀測站占地面積650平方米。建築投資共30萬元,建築總面積為482平方米,其中辦公室、儀器室162平方米,職工住宅320平方米。一樓為辦公區,辦公室、儀器室、資料室、微機室、震情值班室等,二、三兩層樓為職工住宅。
觀測室布置室

站長室 辦公室 資料室 水氡觀測室
衛生間 走廊
走廊 衛生間
震情值班室 庫房 庫房 微機室









 圖4-3辦公區布局圖

台站作用

民和地震站地處青海省最東部的民和縣縣城內,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承擔青海省東部地區及鄰近的地震監測任務。同時,又是青海省對外的窗台,兼管當地的地震工作,開展地震宣傳、科普教育工作,為當地政府部門提供科學的地震決策

台站管理

2004年10月民和縣地震站由縣社會發展局管理改為縣政府辦公室管理。在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海東地區地震局的業務指導下,根據要求,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實行了地震負責人與主管部門每年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下與地震站工作人員簽訂崗位工作責任書,年底進行綜合考核的管理辦法。
台站歷年基建維修情況

年度 工程
內容
建築面積 (M) 投資經費(萬元) 開工
時間
竣工
時間
工程
負責人
國撥 省撥
1979 地震辦公室基建 78
3 1976-03 1976-09 李恕林
1996 民和縣地震監測站 482 20 10 1996-09 1997-06 馬延魁

觀測項目

流體觀測

1、地下流體簡述
民和水氡觀測項目是根據《青海省地震局關於印發<青海群測資料清理評價及台網調整意見>的通知》(&#91;86&#93;青震科字第018號文)而選址建立的。選址工作是1986年8月由青海省地震局田植甲、藏希明、吳宗濂苗真理,海東地震辦公室崔魯輝、民和地震站馬延魁等選址,取水泉點經青海省地震局水化前兆專業小組考察論證,被確定為水氡觀測項目較理想的採樣點。1986年10月,青海省地震局吳宗濂、路海寧及民和地震站人員共同架設儀器,完成環境條件改造,經青海省地震局驗收後投入試觀測。1987年1月根據“地下流體水化觀測規範”,民和地震站向省地震局提交要求驗收的報告,經驗收小組現場論證,各項技術指標滿足觀測規範要求,通過驗收,自1987年1月下旬正式上報資料。觀測項目為每日水氡值、流量值、泉水溫度、室溫、當日氣溫等測項。
水氡前兆觀測是民和地震站的主要監測手段,水氡取水點位於民和縣城北約1公里,地處湟水河南岸的川口鎮紅衛村,巴州溝衝擊扇邊緣,屬第三系潛水水系。泉水距離台站約1.5公里,交通便利,水點類型為下降泉。水點於2002年8月經過技術改造,觀測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周圍環境和干擾因素基本得到控制(見圖4-4)
民和水氡在1990提景泰6.2級地震前異常突出,1990年共和7.0級地震前有突出的趨勢性異常反映。
圖4-4 民和地震站水氡取水點示意圖
2、台站條件
台址岩性為第四紀粘質砂土夾礫樂層。水點常年湧水量在0.7L/s,水溫為9℃。觀測泉點於2002年8月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技術改造,經過對泉水裸露蓄水池、接水池以及山坡護坡等部位的修築改造,泉水流量明顯增大,由原來的1.09 L/s,增加到1.72L/s,氡值12Bq/L左右,其他各項觀測指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整體環境條件得到了改善。
3、儀器裝備
觀測儀器1986-1998年12月使用FD-10K靜電計測氡儀,共2台,1998年9月由於儀器老化而淘汰,1998年10月更換為FD-125氡釷分析儀,採用自動記錄方式,儀器正常運轉率在98%左右。水氡觀測環境條件符合水化觀測規範要求。
4、觀測資料
(1)觀測資料從1986年至今,主要為日觀測記錄。由民和縣地震站資料室自行歸檔、存儲,保存較完善。
(2)資料的傳遞、上報、交換、使用情況。
每日將觀測數據通過電話上報省地震局,月初將上月相應觀測資料郵寄至省地震局。如有異常等特殊情況匯報省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由省地震局派人核實異常情況再處理。

地磁觀測

1、在磁觀測簡述
民和地震站地磁觀測儀器是原青海省地震隊技術人員馬京生等架設投入試觀測,1980年5月經民和地震站馬延魁重新調試後正式投入觀測,1993年停測。
2、台站條件
記錄室溫新差小於20℃,日溫差小於1.0℃,觀測儀器為陶瓷廨儀.
3、資料上報、傳遞、交換使用情況
民和地震站的地磁觀測由本站自行管理,每月將資料郵寄省局分析預報中心,如有異常,電話匯報省局,由省局派人到台站核實異常。

動物觀測

民和地震站的動物觀測項目是1987年根據民和地震站的要求,青海省地震局1987年地方地震工作計畫而設立的。由青海省地震局苗真理、民和地震站馬延魁共同組建。民和地震站的動物觀測項目於1987年8月投入觀測,動物種類主要有3種:魚、雞、羊。該站的動物觀測資料1986年、1989年在全省資料評比中獲優秀。

新上項目

“十五”項目為民和地震站新架設了100M深井水溫和強震動觀測兩台儀器。

科研隊伍

民和站人員編制4人,現有人員4人,其中工程師2人,助工2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人,中專1人。民和站實行站長負責制,現設站長1人。工作人員情況見表5-4

獲得獎項

近20我年來,由於工作人員相對穩定,有13人次先後參加了省地震局和中國地震局舉辦的各類業務培訓班,人員業務素質有了很大提高,1人被評為縣“先進工作者”,馬延魁曾被評為全國地方地震工作“先進個人”並出席了全國地方地震工作交流會。台站在主管系統里多次被評為文明單位和先進集體。同時,經全縣裡每年舉辦的科技宣傳月活動,進行地震知識普及及宣傳,收到很好的效果。

主要業績

近年來,民和站積極探索台站建設和管理經驗,並取得實效。2002年至2003年,馬延魁等在專業刊物《高原地震》上發表了《民和水氡正常形態變化和異常特徵分析》等3篇論文。積極探索專業知識,並帶動了台站人員積極學習業務知識的熱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