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介紹
毛竹葉蟎的綜合防治
竹葉蟎繁殖能力強,在25-28℃,一代僅需8-11天,每年繁殖14-15代,每個雌蟲一生產卵20-30粒,即每8-11天以20-30倍的速度增長,並能隨風、氣流、農事活動、昆蟲等傳播擴散,極易蔓延成災。其危害是極其嚴重的,毛竹感染後,初時竹葉出現枯黃早落,隨著危害的深入,竹冠越來越稀疏,逐步變禿,呈“光桿竹”,嚴重時,整個竹林如火燒。由於竹葉脫落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竹林逐年減產,漸漸衰敗。調查發現,竹林輕度受害立竹量下降20%,少出筍10%;中度受害立竹量下降30%,少出筍40%;重度受害立竹量下降40%,少出筍60%。
防治措施
毛竹葉蟎並非無藥可治。毛竹葉蟎蟲體微小,早期不易為人們發現,往往到大發生時才被發現,此時防治極其困難,防治投入極大。因此測報是毛竹葉蟎防治的一項基礎工作,必須加強預測預報工作,堅持在蟎蟲初發階段小範圍內及早防治,做到“治早、治小”,降低防治成本。同時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努力提高林分整體質量,預防葉蟎發生。具體措施如下:
一、調整竹種結構,增強竹林抗蟎能力
要切實扭轉大面積經營純竹林的局面,有計畫、有目的地發展竹木混交林。改造現有純竹林,適當套種泡桐、榿木、杉木等伴生樹種,提高混交比例。對純竹林內已有的闊葉樹、雜木要加以保護,並適當保留灌木、雜草,形成多樹種、多層次立體結構,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以保護林內天敵。要避免過度除草和墾復,適當延長除草周期,推廣帶狀墾復和竹兜局部除草,避免水土流失。在發展毛竹的同時,注意調整竹種結構,注意發展麻竹、毛金竹等抗蟎竹種以及小徑竹等其它竹種,增強抗蟎能力,同時可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需要。
二、科學管理,營林生態控制蟎害
調查中發現,葉蟎發生危害程度與竹林管理科學與否密切相關。濫挖竹筍、砍壯留老、過度劈雜和過度墾復現象,將直接導致蟎害大發生。因此,竹林管理不能盲目效仿,千篇一律實行劈雜墾復,要全面落實綜合豐產措施,科學管理。要注意護筍養竹,禁止挖大留小。竹林砍伐要堅持“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老留小”原則。墾復後要施肥,增強毛竹行鞭孕筍能力和長勢,從而提高抗蟎能力。
三、開展綜合防治
①清理病株:結合撫育砍伐砍除6度以上老竹以及生長發育不良的小株、病蟲株,並將竹葉拉出林外燒毀,以減少蟲源。②施用藥肥:於5-6月或7-8月雨後,結合竹林施肥,按藥肥比1:14在肥料中加入竹蟎靈一起施用,防效顯著。③釋放捕食蟎:在輕度發生區,於7-8月在毛竹竹桿上掛放捕食蟎,每株300隻,預防蟎蟲大發生。④竹腔注射:將40%氧化樂果乳油稀釋30倍,於毛竹基部打洞注射,每株10毫升,能迅速降低蟲口密度,適於在蟎蟲密度高的地區使用。
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毛竹葉蟎生物學特性與綜合防治研究》,為毛竹葉蟎防治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大提高了我省毛竹葉蟎防治水平。2000年國家林業局將《毛竹葉蟎綜合防治技術》列為重大推廣項目,進一步推動了我省葉蟎防治工作的開展。目前,延平、建甌、建陽、順昌、武夷山、永安、梅列、尤溪、晉安、永春、安溪、古田、南靖等地推廣綜合防治技術24385畝,防治效果達到88.O%以上,葉被害率平均下降59.8%,新增產值365.8萬元,扣除防治成本73.2萬元,獲直接經濟效益292.6萬元。治理後的竹林由焦黃轉向翠綠,由凋零走向茂盛,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來源:福建林業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