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捻:把殺青好的茶葉放入簸箕中不停搓揉,稱為冷揉,充分破壞茶葉的細胞組織。搓團:將揉好的茶葉放入鍋中,升火加溫進行搓團,到六至七成乾時取出,然後用清水洗鍋,把搓團時鍋里形成的鍋巴洗乾淨。
乾燥:洗好鍋後重新升溫,然後在鍋里打上一層菜籽油,放入搓團過的六七成乾茶葉進一步搓炒整形提毫,直到完全乾燥。
經過上述四道工序後,一鍋條索黑亮、身披銀毫的都勻毛尖就新鮮出爐了。但這樣一鍋1.5斤鮮葉加工出來的茶葉至少需要兩個小時,每加工一百斤這樣的茶葉上級配給5斤菜籽油。徐全福老師說,到後來都勻毛尖的製作工藝改進以後,已不需要菜籽油抹鍋了,但上級在很長一段時間仍按以往的每加工一百斤茶葉配給5斤菜籽油,在那生活物資緊缺的年代,大家也都不動聲色分而食之了。這也算都勻毛尖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小插曲吧。到1968年,徐全福經過在都勻茶場幾年來對都勻毛尖加工工藝的實踐與思考,發現所沿用的傳統都勻毛尖加工手法有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原料要求不嚴,一芽一葉開展和一芽一葉初展的茶青混在一起,造成葉底不勻;二是用菜籽油抹鍋加工出的乾茶色黑,影響美觀;三是殺青鍋溫高低不定,使茶葉湯色發黃;四是加工一鍋茶葉整套工序需兩個多小時,耗時過長,影響效率。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徐全福經過有斷的試驗和摸索,從江蘇碧羅春的加工工藝上受到啟發,首先在原料上進行嚴格分級,共分兩個等級:茶青一芽一葉初展為一級;一芽一葉開展為二級。一級茶青加工達不到一級要求的降為二級,二級茶青加工達不到要求的定為等外級,保證茶葉產品質量。在加工工藝上,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分為四道工序:根據不同的工序規定在一定的鍋溫下,殺青、揉捻、提毫、乾燥四道工序所有操作在鍋里一氣呵成,改掉了以往殺青鍋溫不足、冷揉、洗鍋、菜籽油抹鍋等制約茶葉質量和效率提高的因素。完成一鍋1.5斤茶青的茶葉加工時間由原來的兩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藝改進後加工出的都勻毛尖茶外形條索緊細捲曲、銀毫披身、色澤綠潤、沖泡湯色綠黃明亮,香氣清嫩,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勻齊。此次加工工藝的改進,使都勻毛尖從色、香、味、形、效幾個方面又上了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