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以後的中國

毛以後的中國

《毛以後的中國》一書的定價是68.00元,出版社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時間是2011-2,裝幀是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劉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間駐留北京時拍攝的照片200餘幀,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視覺記錄。彼時的中國,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結束了,意識形態不再鐵板一塊;工業化、現代化的時代悄然拉開序幕:西方的物質文化進入中國,人們接受著新鮮的生活方式。

劉香成的鏡頭抓住了社會變革的初現,許多來自日常生活中幽默與感人的畫面體現了時尚與保守、舶來品與原生態並存的情景。政界領導人、知識分子、文藝界的個體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寫,也被一一定格在畫面中。這些合在一起,展現了攝影師通過8年的拍攝所顯示的中國從“文革”中逐漸復興的令人震驚的證據。這些照片拍攝的時間距今已將近30年,當時畫面中的人們尚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轉地將中國推向現代國家,並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書最早於1983年由英國企鵝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齣版社再版... (展開全部) 本書收錄了劉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間駐留北京時拍攝的照片200餘幀,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視覺記錄。彼時的中國,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結束了,意識形態不再鐵板一塊;工業化、現代化的時代悄然拉開序幕:西方的物質文化進入中國,人們接受著新鮮的生活方式。

劉香成的鏡頭抓住了社會變革的初現,許多來自日常生活中幽默與感人的畫面體現了時尚與保守、舶來品與原生態並存的情景。政界領導人、知識分子、文藝界的個體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寫,也被一一定格在畫面中。這些合在一起,展現了攝影師通過8年的拍攝所顯示的中國從“文革”中逐漸復興的令人震驚的證據。這些照片拍攝的時間距今已將近30年,當時畫面中的人們尚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轉地將中國推向現代國家,並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書最早於1983年由英國企鵝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齣版社再版,同年由米蘭Jaca Book出版義大利文版,第四版於1997年由M. Photo圖片社修訂再版。本書是在之前幾個外文版本的基礎上,增加了相當數量未發表的照片,編輯製作首箇中文版——《中國:1976—1983》。因部分讀者反映《中國:1976—1983》定價較高,我們又重新製作了小開本的普及版《毛以後的中國1976-1983》,在前一個版本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訂,添加了幾幅照片。

作者簡介

劉香成,1951年生於香港,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曾作為《時代》周刊和美聯社駐外通訊員、攝影記者先後駐留北京、洛杉磯、新德里、漢城和莫斯科。1997—2006年,先後出任時代華納常駐中國代表及新聞集團中國區副總裁。

1992年,作為駐蘇聯首席記者,劉香成因對蘇聯解體的傑出報導,與他的同事一起榮膺普利茲“現場新聞攝影獎”。此外,他還曾獲得美聯社“最佳記者獎”及密蘇里大學年度“全美最佳圖片獎”(1989年),“美國海外俱樂部柯達獎”(1991年),並於2004年被《巴黎攝影》雜誌遴選為當代攝影界最有影響力的99位攝影師之一。

除了本書外,劉香成還於1992年出版了攝影集《蘇聯的解體》;2008年,由他主編的攝影集《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以6種語言全球同步發行,得到世界上150多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並被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評為2008年度最佳攝影... (展開全部) 劉香成,1951年生於香港,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曾作為《時代》周刊和美聯社駐外通訊員、攝影記者先後駐留北京、洛杉磯、新德里、漢城和莫斯科。1997—2006年,先後出任時代華納常駐中國代表及新聞集團中國區副總裁。

1992年,作為駐蘇聯首席記者,劉香成因對蘇聯解體的傑出報導,與他的同事一起榮膺普利茲“現場新聞攝影獎”。此外,他還曾獲得美聯社“最佳記者獎”及密蘇里大學年度“全美最佳圖片獎”(1989年),“美國海外俱樂部柯達獎”(1991年),並於2004年被《巴黎攝影》雜誌遴選為當代攝影界最有影響力的99位攝影師之一。

除了本書外,劉香成還於1992年出版了攝影集《蘇聯的解體》;2008年,由他主編的攝影集《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以6種語言全球同步發行,得到世界上150多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並被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評為2008年度最佳攝影畫冊。2010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與企鵝(Penguin)出版集團全球同步出版發行中英文版《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