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6年4月,常州外國語學校500在校生疑似因化工廠污染地塊中毒一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常州外國語學校以及馬路對面的“化工污染地”。一邊是7年前三座化工廠污染後的地塊,面積有數個足球場大小;一邊是剛入駐不久的學校,時時聞到刺鼻的氣味,兩者只有一路之隔。本該是安全的學習場所,學校選址卻建在“有毒地塊”旁;本應是健康的少男少女,卻身體出現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異常症狀。事件背景
常州外國語學校因為教學水平高,是當地不少家長擇校的首選。2015年搬遷前,常外因學生數不斷增加,教輔資源不足,原校址已無法滿足學校改革發展的需求,且房屋防震係數較低,需要進行改造建設。根據常州市新北區所做的規劃,常外新校區位於通江路以西、遼河路以南、千島湖路(龍虎大街)以北,該地塊原系太平洋電力機械廠及自然村,雖非原化工廠地塊,但離原化工地塊不足100米,“定時炸彈”就此埋下。當地相關部門回應稱,環評前先行奠基但並未正式開建,具體開工時間為2013年10月,2015年7月份完成工程建設,此後學校對室內空氣品質檢測達標後,於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常州市環保研究所出具的《江蘇省常州市高級中學新北校區新建工程》的環評報告顯示,周邊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影響成為學校環境的重要隱患。
2015年12月下旬以來,常州外國語學校北側原常隆、華達、常宇化工地塊土壤修復過程中散發異味。而事實是,早在2013年10月學校就已開工,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這表明,地塊未修復學校選址建設就先行,相關部門對可能造成的污染沒有重視;原本應在學校開學前完成的污染地塊修復意外延期,學校搬遷計畫卻不調整,依然照常投入使用,致使環境風險不斷加重。
事件進展
2015年12月底,常州外國語學校北側,常隆化工廠搬遷後的空地在進行土壤修復過程中散發出異味,引發該校學生家長不安。隨後,當地環保部門坦陳:“氣味確實是因為土地修復過程中防護不當造成,相關部門立即實施應急處置措施。”環保部門的說法非但沒令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家長放心,其“毒地“事件,在家長們的不斷投訴中,開始發酵。並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2016年1月,環保部華東督察中心會同江蘇省環保廳、常州市政府組成調查組對現場進行調查。確認常州市外國語學校新校區外的地塊為有害化學污染的土地,但認可常州市進行的修復工程。其後,當地政府對該地塊的用途進行了調整,由商業開發調整為綠化和公共配套設施用地。
然而,對“毒地”的恐懼,令許多家長不敢送孩子走進校門,為此,常州市先後對該地塊進行了六次檢測,2016年4月前的一次,是學生家長因懷疑官方的檢測結果而自行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的,但所有的檢測均顯示達標。
據常州外國語學校統計,全校應到校的2451名學生中,除1人事假、4人病假、5人正在辦理轉學手續外,其餘學生全部到校。210名教師中,除3人病假外,其他教師全部到校,學校教學秩序正常。
事實上,在數次檢測結果陸續公布後,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就陸續從家中返回學校。據一位在校門口接孩子的李姓家長告訴記者:“之前學校告訴我們檢測都是合格的,我們孩子就返回學校了,開學近三個月了,媒體又突然報導了這個事,我們家長真的很擔心,不知道該相信誰。2016年4月,家長們都在群里討論這個事,希望有關部門能儘快給我們一個結果。”
官方回應
教育部、環保部對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污染問題高度重視。環保部、江蘇省政府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將赴常州進行現場調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已啟動教育重大突發事件專項督導機制,由國家督學牽頭赴當地進行專項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