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水牛

母水牛

母水牛是雌性水牛,體型最小的是低地水牛,又稱侏儒水牛,體長180厘米;肩高80-90厘米;尾長40厘米;重量150-300千克。毛色黑褐,雄性比雌性顏色更深,幼仔出生時為紅褐偏橙色。低地水牛在頭上和四肢下部都有白色標記,咽喉處有白色月牙形標記。體型最大的是水牛也稱野水牛,體長2.4-3米,肩高1.5-1.9米,體重1000-1200千克。是一屬體型大的偶蹄動物。

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

牛舍的建築

1 場地的選擇

一般選擇地勢高燥、平坦, 向陽背風、最好稍有坡度 (不超過2.5%) ;場區的土壤以透氣、透水、自淨能力較強的砂壤土壤為好;同時, 牛場應遠離鄉村和交通要道, 但交通要便利。

2 牛舍建築的獸醫衛生要求

要求牛舍夏天能夠遮陽、遮雨, 冬季能遮風雨且有一定的保溫功能。建築牛舍時應設有觀察牛舍 (並與其它牛舍相隔離) 、設有消毒池、消毒間;牛舍地面不能太光滑, 要有防滑道;糞污流向要合理, 有足夠水平落差, 且有清糞溝、清糞道;水源應乾淨無污染。由於水牛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和水牛的生活習性等的需要, 要有一個大的運動場, 並有水塘。

成年奶水牛的飼養管理與各個時期的疫病防治

奶水牛適應性強, 較耐粗飼, 抗病力也強, 所以獸醫工作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 以致在生產中造成經濟損失, 甚至於造成牛的發病死亡, 因而, 在生產中, 要針對水牛各個生產時期的不同特點, 做好飼養管理和防病工作。

1 妊娠奶水牛的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

妊娠期奶水牛的飼養管理是乳用水牛的一個關鍵環節, 它關係到牛群的發展和直接影響到奶水牛的產乳水平, 做好這一時期的管理, 主要防止奶水牛營養不全或缺乏引起的胚胎死亡或先天畸形, 以及蛋白質和維生素不足, 引起的早期死胎。

1 妊娠前中期飼養管理 妊娠前期、中期的飼養, 要充分給予青飼料, 將精飼料用量減少到最低限度, 但日糧中各種營養物質要求平衡、全價, 礦物質尤其是Ca、P要注意在妊娠5個月後補充足夠。

2 妊娠後期飼養管理 妊娠後期, 指妊娠8個月至生產 (10個月~11個月) , 必需達到充分的飼養水平, 保證其胎兒等各方面增重的營養需要, 即俗稱的“攻胎”。如在枯草季節, 要保證育成母水牛日採食乾物質達到其體重的2%~2.5%, 這時期營養不全或者缺乏, 會導致胎兒生長緩慢, 活力不足, 同時也影響到母水牛的健康和生產;如果是乳用水牛, 不可能獲得較高的泌乳水平, 所以這一階段的母水牛飼養是否恰當, 對生產有重要意義。

3 乾乳期的管理泌乳水牛在下一次產犢前有一段停止泌乳的時間, 稱為乾乳期, 一般為60 d。乾乳期是胎兒迅速生長發育營養需求較多, 同時也是為下一個泌乳期生產準備必要條件的重要階段。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證明, 乾乳期過長或過短會影響下一個泌乳期產乳量, 如果由於種種原因不進行乾乳, 下一個泌乳期比上一個泌乳期產量要下降20%~30%。但要注意乾乳期水牛的營養需要遠遠低於泌乳期水牛, 在體重相同的情況下, 粗蛋白質只相當於泌乳期的50%, 能量、Ca、P相當於50%~60%。所以乾乳前要限制精飼料的餵量, 降低能量水平, 不能讓牛餵得過肥。

3 做好妊娠期間母水牛的管理, 防止流產和胃腸疾病搞好牛體衛生, 每天應加強對牛體的刷拭、沐浴或泡水, 以促進血液循環, 使水牛更加馴服易管;防止妊娠母牛在運動場打鬥和欺生, 被其他水牛抵撞;注意放牧安全, 嚴禁用力驅趕和打冷鞭, 跳越溝渠;飼養過程中要注意不餵腐敗、發霉、變質的飼料, 不餵髒水, 每日洗淨水槽並換上清潔的飲水。

圍產期水牛的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

防止一味強調乾乳期“攻胎”, 造成圍產期的錯誤飼養, 使營養水平偏高, 產前母水牛過肥, 產後發病率明顯上升。圍產期, 在生產實際中多指產前15 d到產後15 d, 共一個月的時間, 這期間的飼養管理關鍵就是要掌握分娩前為低飼養水平, 分娩後為較高飼養水平, 它包括臨產、分娩、產乳的圍產前期、中期和後期。

1 圍產前期水牛的管理 \0圍產前期水牛的飼養管理, 其日糧配合應以優質青草為主, 要防止過多飼餵而導致乳牛過肥。分娩前的母水牛既要保持較好的膘情, 又要避免過肥, 大量的實踐證明, 膘滿肉肥的水牛往往在產前、產後陰道松馳, 產後子宮脫出或者胎衣不下。

圍產前期水牛的日糧配合:日糧精飼料和粗飼料的比例分別由乾乳前期的25%和75%, 提高到30%和70%, 一般精飼料餵給量控制在體重的0.5%~1%, 大約為泌乳盛期的1/3。

除按量給予骨粉、貝殼粉以補充Ca、P需要外, 還要添加適量的VitA、E、D, 可降低母水牛產後胎衣滯留病的發生, 在圍產期注射硒和VitE可獲得滿意的效果。有人建議, 到胎衣停留較多的水牛群里, 產前20 d大量注射硒和VitE, 效果很好, 預防率可達90%。

分娩期水牛的飼養管理 \0分娩期一般指母水牛分娩到產後4 d。做好分娩後的護理與飼養, 防止管理不當誘發高產乳牛產後癱瘓, 消除乳房腫脹。

臨產前的準備 注意觀察母水牛的臨產症狀, 做好接產準備。即觀察乳房的變化—產前乳房開始膨大, 分娩前2 d, 能擠出乳黃色初乳;觀察到陰道分泌物呈索狀時、尾根塌陷、宮縮, 母水牛起臥不安, 頻頻排出糞、尿, 不時回頭, 表明產期將到, 此時要停止放牧, 晚上也不要放出運動場, 拴於舍內, 並鋪上清潔、乾燥、柔軟的褥草, 做好接產準備。

水牛分娩後的護理 1) 補充足夠的能量, 餵給母水牛溫熱、足夠的麩皮鹽水 (麩皮1 kg~2 kg, 鹽100 g~150 g) , 同時餵給母水牛優質、柔軟的乾草1 kg~2 kg, 可起到充飢、暖腹、增加腹壓的作用;2) 產犢後的最初幾天, 由於母水牛乳房內血液循環及乳腺細胞活動的控制與調節均未正常, 此時絕不能將初乳全部擠淨, 否則會使乳房內壓顯著降低, 微血管滲出現象加劇, 誘發高產乳牛產後癱瘓。一般產後第一天每次只擠2 kg左右, 夠犢牛哺乳即可, 第二天每次擠泌乳量的1/3, 第三天擠一半, 第四天后可以全部擠淨;產前6~10 d肌肉注射維生素D3溶液10 000單位, 或產前3 d靜注25—羥維生素D3(200 μg) , 對防止產後癱瘓有良好效果;3) 分娩後要加強乳房的熱敷和按摩, 每次擠乳時熱敷、按摩5 min~10 min促進乳房消腫;產後1 d~7 d應給飲溫水, 水溫從30℃~35℃, 以後逐漸降到常溫。

加強圍產後期水牛的飼養管理, 防止產後母水牛患上軟骨症和肢蹄症 產後8 d~15 d, 母水牛的營養需要隨著泌乳量上升, 高於圍產前期, 蛋白質需要量比圍產前期提高20%, NND提高27%;產後15 d內, 水牛的營養、Ca、P處於負平衡狀態, 此時, 如日糧中缺少Ca、P, 可能患軟骨症、肢蹄症, 使產乳量降低。分娩後10 d, 每頭每天Ca、P餵量不低於100 g~150 g, 即在飼料中經常補飼骨粉。套用磷製劑進行治療, 如20%磷酸二氫鈉液300~500 mL, 或3%次磷酸鈣液1 L, 靜脈注射, 每日一次, 連用3~5 d。

泌乳水牛的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

主要在於注意擠乳方法和擠乳衛生, 減少乳房炎的發病率。1) 保持清潔:即飼料、飲水、牛體、牛舍、環境的清潔衛生;2) 注間擠乳衛生, 擠乳完畢後用2%~3%次氯酸鈉溶液浸泡乳頭, 可以減少乳房炎的發病率;3) 乳房炎的冶療, 越早效果越好, 為及時排除炎性滲出物, 降低乳腺內的緊張, 每經2~3h擠乳一次, 夜間5~6 h一次, 每次擠乳時, 按摩乳房10~15 min;或向乳房內注入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等抗生素。

做好成年母水牛的布病、結核病的監測工作。用牛結核菌素點眼或皮內注射進行牛結核病的檢疫, 發現強陽性牛, 應隔離飼養, 症狀嚴重者應及時淘汰。水牛的常見傳染病的免疫, 要做好水牛的口蹄疫、氣腫疽、牛巴氏桿菌病等的免疫和防疫注射工作。

母水牛日常飼養常見手術及防護措施

修蹄手術

1 臨床表現

奶水牛蹄病是日常飼養過程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主要發生在後蹄, 由於奶水牛運動量不足使蹄底摩擦量減少, 牛蹄容易生長過長或發生變形, 表現為形狀發生改變, 臨床上形成長蹄、寬蹄、翻卷蹄等。比較常見的是牛蹄蹄尖過長, 有時會發生向上翻翹或翻轉, 人們習慣稱剪刀蹄。奶水牛發生肢蹄病不會直接引起死亡, 是一種慢性病變過程, 可引起奶水牛食慾減退、日漸消瘦等症狀, 最明顯的是走路緩慢、變形肢蹄不敢著地。

2 手術方法

及時修蹄能有效減少奶水牛蹄病的發生, 也是保證奶水牛健康生長的前提。修蹄是指把變形的牛蹄修理平整, 將過長的牛蹄修短, 恢復奶水牛正常的行走、站立的狀態。進行定期的修蹄, 一般每年兩次, 可預防蹄病的發生, 能使奶水牛最大限度發揮原本的生產能力[1]。手術前準備好相關的工具, 如鐮形蹄刀、蹄銼、直蹄刀、刮修刀、修蹄剪鉗等, 將奶牛保定好, 針對大部分中小型奶水牛養殖場沒有保定架, 為了人身安全, 有必要對牛隻進行麻醉, 麻醉後讓奶水牛側躺四肢伸直。修蹄一般是先切削, 然後用蹄銼修好, 最後根據需要進行塗蹄油。修蹄作為一種日常的小手術, 為了效率及安全, 在切削時只需要用肉眼觀察相對平整即可, 而大不可為了內外兩蹄的大小, 形狀, 角度、方向、長度一致而使用尺子等工具浪費時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 使用鐮形蹄刀切削蹄底或彎曲的蹄尖時, 每次切削量要薄而少, 以防過削。

3 防護措施

我國南方大部分奶水牛養殖戶沒有供放牧使用的草場或運動場, 大部分奶水牛每天都站立在堅硬的水泥板上, 造成圈養的奶水牛肢蹄病發病率較高, 為此應加強牛群的運動, 儘可能多讓奶水牛去魚塘泡水。奶水牛的生活環境直接影響牛蹄發病率, 因此建造現代化牛舍、運動場及科學的飼養是減少肢蹄病的重要措施, 有條件的規模牛場建議採用微生物發酵床, 另外搞好牛舍及運動場的環境衛生, 及時清理糞便、石子等異物, 做好消毒工作, 也能減少奶水牛肢蹄病的發生。

子宮脫出整復手術

1 臨床表現

子宮脫出是獸醫臨床常見病之一, 也是臨床上比較難治的一種疾病, 奶水牛子宮脫出一般發生在母牛分娩後, 表現為母水牛在產犢後部分子宮脫出或全部子宮脫出體外。子宮脫出初期從外陰觀察會發現母水牛鮮亮的紅色部分子宮, 此時用手觸摸感覺到子宮還是柔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宮表面呈紫紅色, 慢慢腫脹, 用手觸摸會逐漸變僵硬。在子宮脫出前期如果不及時進行整復手術, 隨著母水牛的努責, 整個子宮將會完全脫落出來, 這時候整個子宮變得質地脆硬、水腫變白, 這就是子宮脫出後期, 母水牛因難受翻來覆去造成子宮受損破裂出血, 如果此時沒有及時採取救治措施, 將會導致過度失血而死亡。母水牛子宮脫出直接影響產奶量, 易引發子宮疾病, 如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久配不孕等[2], 應加強防治。

2 手術方法

在手術前儘量讓母水牛站立保定, 母水牛在站立的時候最容易讓子宮復位, 但一般母水牛子宮脫落後會比較虛弱, 很難讓其站立, 在人多的情況下儘量讓其以胸骨著地的姿勢臥在地上, 四肢呈蛙腿狀, 如果不行就用東西墊高后軀, 儘量做到陰門抬高。在手術前用手觸摸母水牛的陰門, 若母水牛努責劇烈而影響整復時, 可經膜外腔麻醉, 用2%普魯卡因5~10m L注入根穴 (第1、2尾椎間隙) , 或者使用2~5m L保定寧進行全身麻醉, 然後再進行手術。手術時如母水牛子宮不完全脫出, 或脫出的時間不長, 損傷不嚴重時, 術者一個人也可以做手術, 首先用細繩子拴好尾巴, 托起脫出的子宮讓母水牛排尿, 減小脫出子宮的體積, 清洗消毒外陰及脫出子宮, 穿戴好長臂手套並消毒, 塗抹上石蠟油, 雙手托住脫出的部分, 趁患牛不努責時小心用力將其推回子宮內即可。如果子宮完全脫出, 又發生水腫, 要用新潔爾滅或0.1%的高錳酸鉀對子宮脫出部份和外陰周圍進行消毒並清洗乾淨, 再用石蠟油塗抹整個子宮, 使之潤滑, 減少手術過程中摩擦造成損傷;手術要兩個以上術者合作, 手握成拳頭, 將脫出子宮和陰道部分緩慢交替推回, 直至將子宮完全推回骨盆腔和腹盆腔為止, 在推回時切不可用力過猛, 造成子宮破裂大出血, 可讓兩個助手用塑膠布將子宮托起並略高於陰門, 這樣做會比較輕鬆推回。術後要進行縫合固定, 對子宮脫出不嚴重的母水牛隻需要進行外陰結節縫合即可;對整個子宮脫出的母水牛必須要進行子宮頸口內縫, 留置大約五個手指頭合攏口徑, 同時外陰結節兩度縫合。

3 防護措施

奶水牛子宮的脫出整復應做到儘早發現, 及時整復, 以提高整復成功率。本病多因母畜運動不足, 營養不良, 鈣鹽缺乏等造成的, 因此應及時給予優質、易消化的草料以保證母水牛營養需要, 在規模化奶水牛養殖場最好用TMR全混合飼料技術, 經某規模奶水牛養殖場經驗在飼料中添加少量碳酸氫鈉可有效減少子宮脫出的症狀。在術後奶水牛體力消耗過大, 故應立即進行補液, 增加母水牛的抵抗力, 加快母水牛康復, 患牛站立或臥地時姿勢儘可能做到前低後高, 以防子宮再次脫出。對於習慣性子宮脫出的母水牛, 要做好記錄, 在圍產期就要開始特別關注, 對於產前子宮脫出的母水牛, 一旦出現分娩症狀, 應立即拆線, 待產犢後馬上縫線固定好。術後縫合部位要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對於水腫出膿的牛隻用紫藥水或魚石脂塗抹, 拆線不宜過早, 估計無脫出時方可拆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