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毫無疑問,在殲八IIM綜合作戰效能的增強中,火控系統與航電設備以及由此帶來的機載武器系統的改進做出了最主要的貢獻,雖然它同時也換裝了新發動機,但由於沒有同時採用先進的發動機控制系統和飛行控制系統(筆者認為在通常情況下,這兩個方面本身也屬於“合理改進”的範圍,比如F-16/蘇-27在改型中將模擬式電傳操縱改成數字式,而米格-29則將機械操縱改成數字電傳等),發動機的推力增加也不明顯,因此對於綜合作戰效能提升作用並不大。至於殲八IIM的綜合作戰效能的具體評估,這裡有一個公開的研究數據可供參考:沒有超視距作戰能力的殲八與F-16A/B(MLU)的空戰損失交換比可能高達13:1,而殲八IIM則可以達到1.4:1的交換比,即殲八IIM的綜合空戰效能比殲八提高了8.3倍。海航的殲八II
那么,殲八IIM的市場前景如何呢?筆者認為不容樂觀,因為與輕型的殲七系列戰鬥機不同,殲八IIM可以說是一種中型戰鬥機,這類飛機在一般的第三世界國家是空中力量的核心,在需要的時候,這些國家對這類戰鬥機的處理要么是在國際上尋求高效費比的改進方案對其進行升級、要么就是乾脆採購諸如F-16C/D、JAS-39之類成熟的第3代甚至3.5代戰鬥機來替換它們—如果要說殲八IIM綜合效能的確已經達到第3代戰鬥機的水平的話,那么也必須看到這已經是殲八II合理改進以後潛力發揮的極限,而現役許多三代機則還有很多的改進潛力—通常沒有誰會願意花費比改進費用多得多、而又比購買某些已經大批量生產的第3代戰鬥機少不了多少的錢來購買一種新型號的2.5代或者已經基本沒有潛力的3代戰鬥機作為空軍的核心力量,筆者以為,這就是殲八IIM戰鬥機面臨的現實市場狀況的關鍵不利因素所在(而沈飛本身顯然也不具備為國外其它型號的二代機提供綜合改進的能力)。
所以到現在為止,殲八IIM的意義主要還是在於國內市場—它為國內現役戰鬥機的改裝提供了一套現成的方案以及很有價值的思路,這有利於國內戰鬥機實施改裝、提高作戰能力,以滿足新一代戰鬥機形成有效威懾能力前空軍的現實需要,同時,這也有利於國內航空製造企業增長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經驗和能力。
從有關報導來看,沈飛目前仍然在努力為殲八IIM尋找用戶並有實施進一步改進的計畫,在改進計畫中外電已經報導的有加裝電傳操縱系統、前緣襟翼等,其中包含直接升力控制功能的先進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已經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公開的殲八II-ACT(ACT表示“主動控制技術”)上得到了充分驗證。如果這些改進能夠得以實施的話,無疑將大大改善殲八IIM的機動性—筆者認為這樣的改進將最終使殲八IIM幾大性能都真正完全達到或者超過類似“幻影”-2000C的水平;同時,FG-8雷達實際上很容易完全升級到N-010的水平(直徑680毫米、具有15種工作方式、DBS比值達到110:1、兩種SAR解析度、對3平方米目標最大搜尋距離100千米、同時攻擊4個目標、50-70千米距離進入自動超視距飛彈攻擊準備、上/下視允許高度差+10千米/-6千米等等),它還可以方便的移植“甲蟲”系列其它型別的技術,如“甲蟲”-27、“甲蟲”-PH(無源相控陣,工作方式增加到17種)、“甲蟲”-MS等。
空軍的殲八II戰鬥機
不過在筆者看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對於國內的殲八II戰鬥機在改進到與殲八IIM類似或者更高的水平後,沒有必要繼續實施這種進一步的改進,只需要根據其作戰任務需要進行一些改裝即可。如果能夠有更新型戰鬥機服役的話,那么對於殲八II,筆者以為現在就可以參考法國在“幻影”-2000系列成為空軍中堅力量以後對“幻影”-F1系列的處理—將其主要任務改成對地對海攻擊和偵察。殲八IIM從氣動布局上來說具有與執行對地攻擊/偵察任務相適應的一些特點,如三角翼有利於保證低空飛行的穩定性,因為它對低空不穩定氣流的變化不敏感;中低空高速飛行時“零升阻力”占有主導地位,而殲八II的零升阻力係數恰好較低等,主要要做的工作在於加強其相應機載武器系統以提高其執行對地任務的彈性和能力,如為其配備多種偵察、干擾、導航/攻擊吊艙和對地攻擊武器等。除此以外,殲八IIM還有它自己的特點,如它完全可以有效地執行多批次超視距空戰任務以參與奪取制空權等。所以筆者認為,至少對於中國空軍在新世紀的首要任務所面對的直接目標來說,殲八IIM還是相當有戰鬥力的。
從種種公開的報導來看,我們完全可以預計不久以後還會出現基於殲八IIM的進一步改進出口型甚至新的殲八II出口型別,至於它們相對於今天的殲八IIM具體會有些什麼新的進步以及它們能否成功地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讓我們每一個關心中國航空的人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