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人質

內容介紹

《歷史的人質:個體命運在戰爭電影中的經典呈現》是我第一次以影迷的身份,來推薦一本和電影有關的書。《歷史的人質》寫得紮實、厚重、悲情、焦灼。張秋選擇了一個大題目,也是個好題目,只有最自信的影評人渴望對此發言,它需要看片量、閱讀面,還有思考力的支撐。張秋在這三方面都有優勢,這使得他的寫作路數與眾不同——從“救贖”寫到“中產”再寫到“歷史中的個體命運”,他給自己設定了“高度”,需要思想的跳躍;他也給自己設定了“寬度”,因此他運籌帷幄地調集電影的兵馬,去攻克一座又一座城池。
淘碟也是我寫作之餘的一大愛好。經常是買回一堆影碟,其中很多是坊間所說的悶片。很多悶片其實不悶,很騷動,很驚悚。張秋書里的電影,我大部分都看過。它們都符合我心目中好電影的標準,那就是觸及人性。此刻,作者以人質之名,將相關的電影整齊、肅穆地集結在一起,接受我們的檢閱。
我認同作者在書中選擇個體、私人這樣一個小角度,正如我認同巴爾扎克的一個說法:寫作是私人的民族史的版本,它強調了小(私人),強調了個人,但是同時它又強調了一個大,一個民族,它把小和大對接起來,小中有大。
如果要我來形容個體與歷史的關係,那么它或許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中眼淚和牆的關係,是我在《河流的秘密》中寫到的河與岸的關係。歷史永遠是濕的,它是一條淚水之河。河流的秘密始終是一個秘密。

作者介紹

張秋,江蘇無錫人,畢業於蘇州大學中文系,現供職於上海譯文出版社。讀書、看片、寫字,為人生三大嗜好,每天過著真實與虛幻的雙重生活。著有《第一鏡》(2005)、《不準調頭》(2007)、《愛,誡》(2008)、《中產階級的審慎魅力》(2010)。其中《不準調頭》名列豆瓣網和《城市畫報》聯合揭曉的“2007年十大電影書”。

作品目錄

蘇童序
自序
第一章永別了,武器
——一戰(1914.7.28—1918.11.11)
伸向戰壕外的蝴蝶的士兵的手——《西線無戰事》(1930)
不是胸前的十字架,就是墓地上的十字架——《木十字架》(1932)
烏托邦式的“單獨和平”——《永別了,武器》(1932)
敵我之間的友情,如同監獄裡的天竺葵——《大幻影》(1937)
為什麼你的眼睛裡充滿恐懼——《魂斷藍橋》(1940)
“光榮之路無非是通往墳墓”——《光榮之路》(1957)
一個只有代號的活死人——《強尼上戰場》(1971)
都是劊子手,都是死刑犯——《死刑》(1976)
走上“國家奴役”之路的破碎個體——《雷德爾上校》(1985)
第二章歐羅巴,歐羅巴
——二戰(1939.9.1—1945.8.15)
人無法殺死自己的記憶——《凱鏇門》(1948)
精神廢墟上的一具瘦小屍體——《德意志零年》(1948)
彈鋼琴的手怎么會去開槍殺人——《沉默如海》(1949)
一個妓女的自由可以有多大——《情婦瑪儂》(1949)
從“英雄”到死刑犯——《我們都是殺人犯》(1952)
國民性的自我“內爆”——《桂河大橋》(1957)
沒人可以替你做這個決定——《無情戰地有情天》(1958)
你不曾看見,你不會遺忘——《廣島之戀》(1959)
“活著也不是那么重要”——《卡波》(1959)
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讓別人去死——《大街上的商店》(1965)
假如他們拷打我,我能堅持住嗎?——《影子部隊》(1969)
用個體的自由,去對抗現實的荒誕——《第二十二條軍規》(1970)
她被綁架和出賣了兩次——《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1979)
“我不過是一個演員!”——《靡菲斯特》(1981)
怎么選,都擺脫不了罪惡感——《蘇菲的選擇》(1982)
孩子的生命最重要——《十誡》之八(1988)
戰爭中“身份不明”的漂浮物——《歐羅巴,歐羅巴》(1990)
寧當愛情的人質,也不當國家的人質——《英國病人》(1996)
我們永遠都是“潛在的漢娜”——《朗讀者》(2008)
延伸觀看片目索引
二度延伸片目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