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 名: 武術運動叢論
作 者:江百龍
出版社: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6-1
ISBN: 9787535241825
開本: 16開
定價: 28.00元
作者簡介
江百龍,1940年4月17日生,湖北省潛江市人,武術教授,武術九段,中國武林百傑。1962年畢業於武漢體育學院,師從全國武術協會副主席溫敬銘門下,系統地習練過各門派拳術、中國式摔跤、散打、短兵、刺槍術等。先後擔任過武漢體育學院、湖北省武術隊、武術研究生教學訓練工作達40餘年。1988年至1999年問曾先後出訪或任教於美國、前蘇聯、韓國、日本、越南等國。1962年至今,先後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主要科研成果曾獲武漢體育學院教學成果獎、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多項;武漢黃鶴髮明獎、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各一項,國家體委體育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兩項。專著有《徒手技擊術》、《防身絕招》、《武術運動叢論》,主編有《武當拳之研究》、《明清武術古籍拳學論析》、《武術理論基礎》、《中國武術史略》、《中醫學基礎》、《擒拿》、《現代散打》、《中國快跤》、《太極推手》、《二節棍》、《中國短兵》等;曾擔任國家體委兩項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於1992年通過鑑定,獲較高評價;曾參加武術統編教材的編撰工作,該教材獲國家教委特等教材獎。曾任武漢體育學院科研處處長、教務處處長、武術系主任、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體育系主任、武漢體育學院深圳龍源學校校長,兼任中國營養協會理事、中國武術協會常委、武漢市技擊協會名譽會長等職;1996年獲湖北省優秀教師稱號,1999年榮獲“體育科技先進工作者”和國務院政府津貼。
內容簡介
“叢論”分為七大部分。首部是基礎常識篇,從武術一詞的由來到武當武術之研究總計有十四篇文章,主要揭示了武術的概念、產生髮展、特點功能、拳種流派及某些特殊項目的技術情況,實屬常識類性質;
第二篇是理論研究篇,涵涉武術理論基礎、內容實質和武術文化方面的相關問題,已超出武術專業領域的範疇,具有學術探究價值;
第三篇是發展戰略篇,重點對武術的發展戰略、武術學科專業建設、管理體制、武術學校和競技武術的運作模式等進行了專題研究,有些是論文體,有些是訪談實記,具有瞻前性的指導作用;
第四篇是常規教學篇,主要對教學、訓練中的諸多問題進行了一些原則性的闡述,具有規範教學管理的參考價值;
第五、六篇是一些實驗研究性文論,文章對武術運動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了科學化探索,拓展了武術運動健身效應的理論研究領域,是武術理論建設的基礎工作;第七篇是武術運動科學化選材、計畫、實施方案、內容和運動負荷等諸問題的研究,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和武術運動訓練學理論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愛迪生曾說:“如果我曾經或多或少地激勵了一些人的努力,我們的工作,曾經或多或少地擴展了人類的理解範圍,因而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一份歡樂,那我也就感到滿足了。”但願這本小冊子的奉獻能給武術百花園中增添一點春色,給學者和武術愛好者帶來一絲啟示和收益,這是我的本意和願望。
武術理論研究任重道遠,儘管研究工作艱難曲折,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奉獻出一點點春天的雨露,一絲絲研究的情懷,武術理論研究的春天必將展現在我們面前,武術理論的科學大廈一定會屹立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國度里。
編輯推薦
《武術運動叢論》是由江百龍所編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篇 基礎常識一、武術一詞漫話
二、武術的概念釋意
三、武術的產生與發展
四、散手運動概念芻議
五、散手運動溯源與發展
六、武術的流派和分類
七、武術的主要流派特點與鑑賞
八、十八般兵器之說
九、武術與仿生
十、武術的功能芻議
十一、繩鏢初探
十二、論張三豐為武當拳派創始人
十三、武當拳功之理論體系
十四、武當武功的技術內容
一、《武術理論基礎》導論
二、武術理論的研究與展望
三、中國兵書與學習
四、《武經七書》作者、內容及軍事思想研究
五、中華武術的文化內涵
六、武術運動審美特性的根源探微
七、武術中的“舞”
八、明清武術典籍拳論之成就論析
九、《萇氏武技書》的拳學成就與特點
十、運動飲料《健體靈》機制與效果的研究
一、競技武術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
二、武術奧運發展戰略的對策研究
三、我國散手運動競賽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四、我國民辦武術學校興起的社會學原因探微
五、我國民辦武術學校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六、我國高等院校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改革研究
七、中國武協代表團訪日有感
八、美國飛揚國際武術節巡禮
一、體育教學檔案與撰寫
二、備課與上課
三、淺談體育教學的基本要素
四、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與體育教師基本技能
要求研究
五、普通高校體育課中的德育教育研究
一、武術運動員某些生理機能狀況的初步觀察
二、武術運動員血紅蛋白量變化初探
三、關於長拳套路演練後心率血乳酸變化的探討
四、武術運動對青少年女子骨盆的影響
五、武術長拳運動的教育和健身價值研究
一、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範疇與武當武功運用管窺.
二、武術運動的心理特點分析-
三、心理訓練在武術運動中的運用
四、武術運動員“演練狀態”的情感培養
五、武術教學與記憶
一、武術運動員早期選才的內容和方法
二、兒童、青少年武術訓練與訓練的基本方向
三、武術套路運動員訓練的組織與實施
四、武術訓練負荷的科學控制
五、簡談武術身法的基礎訓練
六、長拳身法中的幾個問題
七、試論太極拳的技術特點及學練要求
八、技擊術力學原理的套用研究
九、淺析搏擊要素
十、技擊術實戰要訣
十一、武術基本功1、2、3、4、5技術要點概述
參考文獻
序言
人老了,油然而生的懷舊情感似乎越來越強烈,時而想回老家瞧瞧,會會兒時的大小夥伴;偶爾又想起昔日的老朋友,總想創造機會在一起聚聚,敘敘舊目的友誼和故事。那曾經無瑕的童年,那坎坷曲折的歷史變遷,還有那奮鬥不息的專業求知和探索,每每縱橫千秋也道出了不少人生的哲理和值得反思的教益,人生!就是一個過程,一段從東到西的路程,有起點亦有終點,只是有的長、有的短、走的方式和心態不同罷了,當回首往事時,應該是前進的、奮鬥的、精彩的就滿足了。
一路走來,平凡而短暫,人生之道到現在才稍有領悟,馬亞可夫斯基曾說:“人的軀殼是速朽的”,但人的知識財富卻是永存的,基於這種理念和懷舊情感,產生了想憶點什麼、留點什麼的探究欲望。
六十八個春秋歲月,五十多載的專業奮鬥,那一幕幕崢嶸往事,催人聯想和懷念。應該說是歷史的誤會把我推到了體育的行列,一次偶然的巧合又使我和武術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結就是一輩子……
文摘
其一,概念是事物本質特徵的描述,是關於某一事物思維的起點;按邏輯學的觀點論,概念是特定事物判斷、推理和論證的基礎,因此,要說明或者研究某一種事物,首先得開宗明義的說明其概念,武術運動作為體育項目的一種也應如此。
其二,認為武術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述,這是與武術本身的社會價值相聯繫的。遠古至冷兵器時代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武術是以一種搏擊技術而存在的,其主要社會功能是生存謀食或軍事取勝的手段。隨著社會的變遷、生產力的發展,武術早已隨著社會的需要進化成二種傳統的體育項目,成為健身、修身的重要手段,搏擊技術只不過是技術上的特點。武術運動發展到當今,人們新的價值取向可能會使武術運動走向現代化發展方面,武術的概念將有新的概述,武術的搏擊實用功能將逐漸淡化,武術的內容和形式也將逐步向高、難、美、新方向發展,然“始終是圍繞技擊這一本質特徵而變化、精煉、發展提高的”(《中國武術史》),也就是說,技術本身的技擊特點是永遠不會消失的,這是由武術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其三,武術運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徒手有器械,有單練有對練,有演練性的套路形式、亦有對抗性的搏鬥競技,包含和匯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獨具特點的傳統拳種,這些風格、內容各異的拳種和搏擊方法均具有各自的本質屬性和運動規律,對於整體武術概念來說,它所綜合的屬性,應是整體武術內容中的共性的本質屬性,而不是這些拳種的“偶有屬性”。而眾多的“偶有屬性”、正是整體武術共性屬性的基礎。
金岳霖《形式邏輯》認為:“概念有兩個重要方面,這就是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溫力在《中國武術概論》更確切的表述:“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該事物賴以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矛盾。”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上位概念就是與外延相同性質的一種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