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秧歌

武秧歌

武秧歌是清朝末年由河北滄州傳入無棣沿海一帶的。 武秧歌不同於一般大秧歌,舞者需要有一定的武術功底。 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武秧歌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傳統藝術,一定要保護和傳承下去。

武秧歌是清朝末年由河北滄州傳入無棣沿海一帶的。相傳,武秧歌是當年梁山好漢三打祝家莊時的戰爭縮
影,由於當時祝家莊易守難攻,梁山首領宋江、吳用等人密謀定下良策,令眾好漢裝扮成樵夫、漁翁混入祝家莊,然后里應外合,攻破了祝家莊。為紀念這次勝利,每逢傳統節日,人們都要把梁山好漢扮演的各種角色,按照排兵布陣的陣法,以扭秧歌的形式進行表演,經過不斷沿襲,便演變成現在的“武秧歌”。埕口一帶,過去有很多習武之人和京劇藝人,村里還曾有兩處拳房,“武秧歌”便在這一帶延傳下來。
武秧歌不同於一般大秧歌,舞者需要有一定的武術功底。秧歌隊的領頭人物叫“傘頭”,為中年男性打扮,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者,“傘頭”手持一把傘,邊舞邊練,緊隨其後的是四個生龍活虎的“棒子”和四個“蹦鼓”,都是由具有一定武術功底的男性青年扮演,他們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其他的角色與普通秧歌相同,分別代表了士、農、工、商、學等各個行業。
在二三十年前,很多地方經常會有武秧歌大賽,現在也已經漸漸失傳了,2011年元宵節無棣程口復興“武秧歌” 排兵布陣,武秧歌的陣勢是根據古代的八卦陣演變而來的,有“大穿花”、“龍盤尾”、“雙八字”等多種陣式,觀眾只有在位於正中心的鼓台處才能看清陣勢的不斷變化。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武秧歌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傳統藝術,一定要保護和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