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秧歌不同於一般大秧歌,舞者需要有一定的武術功底。秧歌隊的領頭人物叫“傘頭”,為中年男性打扮,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者,“傘頭”手持一把傘,邊舞邊練,緊隨其後的是四個生龍活虎的“棒子”和四個“蹦鼓”,都是由具有一定武術功底的男性青年扮演,他們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其他的角色與普通秧歌相同,分別代表了士、農、工、商、學等各個行業。
在二三十年前,很多地方經常會有武秧歌大賽,現在也已經漸漸失傳了,2011年元宵節無棣程口復興“武秧歌” 排兵布陣,武秧歌的陣勢是根據古代的八卦陣演變而來的,有“大穿花”、“龍盤尾”、“雙八字”等多種陣式,觀眾只有在位於正中心的鼓台處才能看清陣勢的不斷變化。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武秧歌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傳統藝術,一定要保護和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
無棣武秧歌
“武秧歌”是相對於一般大秧歌而言的,它要求舞者有一定的武術功底。相傳,“武秧歌”武秧歌是清朝末年由河北滄州傳入無棣沿海一帶的。於1893年前後由河北省滄...
簡介 歷史淵源 主要特點 藝術傳承 -
襄武秧歌
襄武秧歌是一種流傳於以我省襄垣、武鄉為中心以及晉中的榆社、左權、和順等地的戲曲形式,初為襄垣、武鄉一帶的民間小調,後與西火秧歌相融合,在地方語言影響下,...
介紹 相關連線 -
秧歌戲
秧歌戲是在中國廣泛流行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主要分布於山西、河北、陝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它起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後與中國民間...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代表劇目 重要流派 -
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流行於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區,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內容大多是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戲一調,節奏明快,易於上口,深受城鄉大眾喜愛。它是...
踩街秧歌的由來 戲曲化的形式與演變 抗戰時期太谷秧歌的狀況 新中國後太谷秧歌的發展 -
綏德秧歌
綏德秧歌是一種廣場、場院、街道等場合表現和演出的集體舞形式。傳統主要在春節時令和祭春日、秋日時演出。解放後,秧歌進入城市舞台表演。秧歌一般為大場和小場兩...
陝西非遺 現存方式 歷史淵源 基本特徵 相關器具 -
溫曲武秧歌
溫曲武秧歌是流傳於山西省祁縣古縣鎮溫曲村的一個民間藝術品種。山西省晉中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術有機結合的一個藝術品種。它主要的表演手...
歷史淵源 代表劇目 主要特點 發展歷程 非遺信息 -
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太谷秧歌),因其產生於祁縣、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遙、介休、交城、文水、汾陽、太原等晉中地區廣為流傳,故又稱晉中秧歌。祁太秧歌是一種山西...
歷史文化 發展現狀 傳統曲目 -
朝陽民間秧歌
朝陽縣的秧歌表現形式極其豐富,特殊秧歌品種達二十多種:有北四家子鄉的地秧歌“黃河陣”、台子鄉“九女船”、“背閣”、木頭城子鎮“寸蹺”、賈家店的“大高蹺”...
簡介 歷史 道具 內容及形式 民間秧歌的內容及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