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武漢大學物理系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演變而來。其歷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強學堂的格致門。我國老一輩著名物理學家查謙、潘祖武、汪仁壽、桂質廷、吳南熏、馬師亮、李國鼎、周如松等先後在這裡研究執教多年。經過近八十年、幾代人的努力,現已發展成為涵蓋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技術四個學科門類,多個有突出特色的學科研究方向,在國際國內有一定影響,我國最有名望的物理院系之一。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現有物理學基地班(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學類(含物理學、套用物理學專業)、材料物理(材料科學與技術試驗班)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方向、電路與系統方向、物理電子學方向)四個本科生專業及中法理學、工學本碩連讀試驗班,共涉及到理論物理學、計算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光學、聲學、生物醫學物理、材料物理、微電子學、光纖及感測物理學等十個專業方向;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及理論物理、計算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電漿物理、無線電物理、光學、聲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等十一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與碩士點。學院現有物理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材料科學系、基礎物理實驗中心、大學物理教學中心、聲光材料與器件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核固體物理實驗室(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納米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武漢大學電子顯微鏡中心掛靠在本院。其中無線電物理是國家重點學科,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是湖北省重點學科,基礎物理實驗中心是教育部與世界銀行投資的重點示範實驗室, “低維功能材料和亞微結構表征”是國家“211”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電子科學與技術系是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學院師資
學院現有教職工170餘人,專職教師109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45人,教授中有博士導師35人。高級工程師與工程師,實驗師4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約占教師總數的55%,絕大多數教師有在國外與境外學習、工作的經歷。教師中有1位國家教學名師,2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被納入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計畫,3位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2位珞珈特聘教授,24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擁有“低維功能材料與智慧型器件” 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教學科研資源及設備
物理基礎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下設基礎物理、近代物理、演示物理、工程物理、信息物理、醫學物理、綜合物理、表面物理、電子線路等實驗室。實驗用房面積2858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台件為2241台件,儀器資產總值850萬元。實驗中心承擔了全校6260人的普通物理實驗、大學物理實驗、近代物理實驗和演示物理實驗教學,共設有256個實驗項目。
武漢大學納米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納米科技是前沿、交叉性新興科學領域和科技戰略制高點,納米科技是未來信息科技與生命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共同基礎,它的迅猛發展將在21世紀促使幾乎所有工業領域產生一場革命性的變化。目前所有已開發國家的政府和企業都在對納米科技的研發進行大量的投入,試圖搶占這一21世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為此,我校已投入人民幣三千萬元,組織物理、化學、生物、材料和醫學學院的相關力量,發揮我校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優勢,組建跨學科的納米科學和工程研究中心。納米中心直屬校科技部領導,掛靠物理科學和技術學院,為物理學院和研究工作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武漢大學電子顯微鏡中心
武漢大學電子顯微鏡中心是掛靠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面向全校的科研機構。它以發展電子顯微學及其在材料科學、物理學、生物醫學、化學等領域的套用為宗旨,以提高學術和教學水平為主導,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電子顯微學實驗室和研究基地。目前,該中心已購置2台具有世界最先進水平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及其附屬制樣設備,總價值近170萬美元。主要設備有:“Ω型能量過濾場發射槍超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JEM-2010FEF),解析度為0.19 nm。該電鏡是日本電子公司(JEOL)研製的面向21世紀的最新產品。另一台為大傾轉角的LaB6型透射電子顯微鏡(JEM-2010),解析度為0.23 nm。同時購買了美國GATAN公司的電鏡制樣設備和相關的輔助設備。
聲光材料與器件實驗室
聲與光是材料的兩個重要物理屬性,是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基石,聲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並異常活躍的交叉前沿領域。本實驗室形成了以長江學者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為核心的優秀中青年創新群體,將重點開展聲、光材料與器件領域的新概念、新理論研究,探索製備新型人工結構、微結構聲、光器件,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核固體物理實驗室
該實驗室成立於2001年,擁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符合都卜勒展寬普儀,正電子壽命譜儀,加速器,離子注入機,穆斯堡爾譜等設備。本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將現代核技術與材料科學研究結合,發展一種新型邊緣交叉學科,包括低能正電子束及反物質研究,氮化碳超硬材料、納米複合材料和功能薄膜材料的製備及微結構和套用研究,是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培養創新人才
為了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學院在教學和實踐方面,又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討與改革,堅持培養厚基礎、寬口徑、一專多能的複合型創新人才。為此我院於2002年開設了 “材料科學與技術試驗班”。同時加強國內、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多個國家進行聯合教學培養與交流,近年來我院已有多名學生到德國、日本、新加坡、香港、法國交流學習,我院於2005年與法國里昂一大聯合培養中法理學、工學本碩連讀試驗班,我院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建立了聯合培養基地。學生不僅在全國一系列競賽中取得了一批可喜成績,畢業生更是以其紮實的理論功底、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青睞。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已培養了3000多名高素質人才。其中800多人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其它歐洲一些國家的著名學府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一流大學以及IBM、Bell等國際著名公司工作。近幾年本科畢業生分配情況考取研究生和出國留學:50.4%
國企、三資企業:38.2%
高校、科研單位:6.4%
其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