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22年武漢大學設立教育哲學系。
1926年教育哲學系更名為哲學系。
1938年武漢大學哲學系隨校遷至四川樂山。
1946年武漢大學哲學系遷回武漢珞珈山。
1952年武漢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1956年恢復武漢大學哲學系,李達校長兼任哲學系主任。
1969年遷入武漢大學襄陽分校。
1977年遷回武漢大學本部。
1981年成立第一批博士學位授權點(外國哲學)。
1988年設立兩個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
1994年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
1996年成立哲學學院(設哲學,宗教學,美學三系)
1998年成立博士後流動站。
1999年併入人文科學學院,保留哲學系與宗教學系。
2000年成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哲學學科授權點。
2002年成立第二批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
2003年恢復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2007年成立第三批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6年5月,學院設哲學系、宗教學系、心理學系,武漢大學國學院掛靠哲學學院,有5個本科專業。
系所 | 專業 |
哲學系 | 現代哲學、哲學 |
宗教學系 | 宗教學 |
心理學系 | 心理學 |
國學院 | 國學 |
參考資料: |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5月,學院有專任教師79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6人、講師22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和新世紀優秀人才10人,武漢大學珞珈傑出學者4人,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1人,湖北大學湖北省彩虹學者1人,湖北省楚天學子2人,武漢大學珞珈青年學者13人。引進外籍、境外人才3名。
資深教授:陶德麟、劉綱紀
國家級教學名師:郭齊勇、趙林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丁四新、汪信硯
青年長江學者:李佃來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5月,學院有有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教育部第三批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
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中國古代思想智慧、古希臘文明的興衰、辯論:說服的藝術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西方文化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宗教學概論
國家級精品課程:宗教學概論、中國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西方哲學史、西方文化概論
國家級特色專業:哲學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5月,學院有一級學科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2個,湖北省重點學科1個,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有1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哲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哲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心理學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
湖北省重點學科:哲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美學、宗教學、邏輯學、倫理學、科學技術哲學、國學、基礎心理學、套用心理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哲學心理學、國學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5月,學院有20個校級研究機構,有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1個。
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校級研究機構:歐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美學研究所、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景觀文化規劃研究中心、周易研究中心、萊布尼茨研究中心、皮爾士研究中心、中國女書研究中心、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基督宗教與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核心職業能力研究中心、克雷茨曼研究所Norman Kretzmann Institute for Morality and Belief、武漢大學健康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婚戀心理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1-2015年,學院教師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00多篇,出版論(譯)著200多本。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36項,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普及獎1次。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2項。主辦國內外學術會議50餘次。
學術資源
•資料室
截至2016年2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資料室有藏書9萬餘冊。其中有相當數量的中外文精品圖書資料,如《毛澤東評點24史》、《續百子全書》、《馬恩全集MEGA版》、《康德全集》、《黑格爾全集》、《柏拉圖全集》、《霍布斯全集》、《大藏經》、《牟宗山先生全集》、《中華道藏》、《船山全書》、《學衡》、《維根斯坦全集》、《王國維全集》、《墨子大全》、《朱子全書》、《李贄全集》、《中國思想評傳》等等。有著名學者贈送的外文及港台圖書,如《羅光全集》、《佛光大藏經》、《大正藏》;湯用彤先生贈送的外文原版圖書、漢語基督教研究所贈書、胡秋原先生贈送的一批個人珍藏圖書。學院的古籍書、民國時期圖書極有研究價值。
克雷茨曼外文圖書中心(The Norman Kretzmann Library)是由中國國外學者、學術機構和出版機構等捐贈圖書建立起來的,截至2016年2月,有一萬餘冊有關哲學、宗教學等方面的外文圖書和期刊,初步具有供研究西方思想的學者所需資料的規模。
•學術刊期
截至2016年2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資料室每年訂閱中外文期刊200多種,有專業期刊如《Kand Studien》《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Philosophy of Religion》《The Journal of Religion》《Amreican Psychologist》、《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中國哲學》等等。有每個省、市主辦的社會科學類雜誌。還有各著名大學主辦的人文社科版學報。
據2016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擁有刊期志學、心聲、嚶嚀、哲學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究、儒家文化研究
文化傳統
校徽
現行武漢大學校徽為1993年慶祝百年校慶時設計的圖案。校徽圖式為圓形,上方為武漢大學英文校名,呈弧形,表達學校國際化辦學理念和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與價值追求;中居學校老圖書館造形,表達學校獨有地標特徵和文化標誌;中間下書阿拉伯數字“1893”,表明學校建校年代;下方為中文漢字毛體校名。 |
校訓
1993年,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新校訓定為: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向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我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我校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 用“自強”、“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義,又體現了我校的歷史縱深與校風延續。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概言之,我校新校訓的整體含義是: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向,以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努力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辦好社會主義的武漢大學,不斷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
校歌
陳望衡等作詞,陳國權譜曲 東湖之濱,珞珈山上, 這是我們親愛的學堂。 百年滄桑,弘毅自強, 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 啊,美麗的珞珈山, 多少雄鷹競翱翔。 揚帆長江,奔向海洋, 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 德業並進,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礪,明日作棟樑。 |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陳祖亮 | 黨委書記 |
吳根友 | 院長 |
龔文德、徐萍 | 黨委副書記 |
郝長墀、李佃來、謝韻 | 副院長 |
參考資料: |
著名校友
朱九思 :1916年1月出生,江蘇揚州人,中國著名教育家,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名譽博士。
孫志軍 :1957年8月出生,山東省萊州市人,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阮成發 :1957年10月出生,湖北武漢人,現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高文武 :1945年生,河南新安人,中共黨員,少將軍銜,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艾路明 :1957年5月出生,曾任武漢當代科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人福高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武漢市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協委員。
蔣旭光:1960年10月生,漢族,河南永城人,2010年7月任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
許前飛:1955年10月生,河南孟津人。歷任武漢大學國際法學系副主任、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庭長、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中級法院院長、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海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2008年2月任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大法官。2013年1月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