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武昌區中山路國小位於全國交通樞紐——武昌南站北側,其前身是1960年創辦的軍區子弟全寄宿學校,1962年改為原總字151子弟學校。1965年交地方管理,並啟用現名。學校以教學嚴謹、教學質量高而聞名。1989年經過全面規化,建成一座飛機形教學大樓和一座現代化的體育館,擁有多媒體教室和先進的學校閉路電視系統。現有在職教工90多人,學生1600多人。40餘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學校逐步形成“鑄精神、揚主體、創特色、重創新”的辦 學思想,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知識的樂園
一座高聳的教學大樓如一隻振翅欲飛待翱藍天的雄鷹傲居於校園前端,教學大樓四周寬闊的綠化帶中,布置著幾座精巧細緻而又匠心獨具的主題教育園:在陳列各種地理現象及生物標本的“地理苑”,通過各種地理現象的再現,學生們可感知理解到地球的各種地理活動;在小溪涓涓經三峽,奇花異草綴滿園,蛙鳴聲聲蝶蜂忙的“植物園”,學生們可驚奇的探索到小蝌蚪如何由小音符成為身披綠甲的大青蛙,可以細心地記錄下何時刺槐吐出了第一片嫩葉,如小燈籠的石榴又在什麼時候掛上梢頭;在微縮景觀的“長城園”里,中山路國小的小遊客們可以先登萬里長城當好漢,後上象鼻山觀鸕鶿,再到石林會阿詩瑪,最後還能攀上黃土高坡聽信天游呢!還有可以吃到學生親手醃製桂花糖的桂花園,紅彤彤的小桔子如燈籠般掛滿枝頭的桔園……在這些美麗又可愛的小園子裡,學生們歡笑,奔跑,觀察,聆聽,共同勞動,共同分享……
進中央電視台
中山路里有隻“船”,那是可愛的“小白帆”,白白的風帆,高高的桅桿,帶著大家去遠航,這就是中山路國小的“小白帆生活學校”。“小白帆生活學校”的前身是創建於八十年代初的兒童生活學校,該校繼承了部隊寄宿制學校的特點,以學生活、學服務、學管理、學創造為主要內容,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獨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小人才,還被“中央電視台”以紀錄片的形式向全國宣傳報導。歷經十幾年的建設發展,“小白帆生活學校”由以往單一注重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進一步發展成為以“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創造、學會實踐”為宗旨的實施教育、體驗教育的大課堂。學生們在一周的生活自理中感悟生活的艱辛;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理解;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會探索,學會關注。“小白帆生活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別看小校長年紀不大,他的權力可不小,既要參加校務會,參與處理學校里發生的大小事,當好校長的一周小助理,又要管好二十名國小員的一周學習生活和活動。“小校長”身邊有三個好幫手:
計算著過日子的生活部長;對學習一絲不苟的學習部長;活潑好動很有組織能力的文體部長。四人一條心,唱好一台戲。在一周的“小白帆”生活學習期間,生活部長帶領大家去買菜,貨比三家方開買,買前不忘先還價;跟著廚房師傅學做菜,炒、炸、蒸、煮樣樣行。一幫一的小對子在學習上互當小老師,在生活上互幫到助,我教你做題目,你教我疊被子,彼此的關心與幫助使大家都成為好朋友。“小白帆”在校內練好了本領還駛向了社會呢!重走辛亥路,再訪首義人;社區里擺起了廚藝小擂台;在居委會開起了化裝舞會……還有那街頭的“賣報歌新唱”,國小員們賣過報後發出了感嘆:“原來賣十份報紙才能買一碗熱乾麵啊!”“小白帆生活學校”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與創新,開展了許多體現時代精神,貼近學生實際,深受歡迎的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從這隻“小白帆”里走出了湖北電視台、武漢電視台多位著名主持人,如李成光、楊虹等。學校以此為題參加全國“創新杯”活動大賽獲最佳杯,中央電視台將其作為向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五十周年獻禮的專題片進行了拍攝與報導。
體育人才輩出
中山路國小作為武漢市體育傳統學校,體育一直是該校引以為榮的工作,這主要歸功於該校體育組的四位教師,這四位教師中有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一名,區學科帶頭人二名,市、區優秀青年教師一名。在中山校園裡,隨時可以看見學生田徑訓練、桌球訓練、足球訓練等熱火朝天的場景。在訓練中注重培養隊員的觀注能力、分析能力,讓其“帶腦”運動,“鑽”進運動這個學問里。在理解動作要領中,完成動作技術要求,注重引導學生邊實踐、邊分析體會用力方式和要領。通過淺顯、形象地比喻與演示,結合人體的基本構造,讓他們領悟簡要的用力原理;通過自我體驗、相互觀察、評說、攝像輔助反饋等手段,幫助學生“體會——觀注——分析——再實踐”,讓孩子們理解、運用技術,體驗成功。在訓練中學校堅持全面打基礎,夯實各項身體素質,落實運動技術合理化、細膩化的訓練原則。因此,該校隊員不僅在國小階段成績優異,而且由於素質全面,技術細膩,運動路程均很長遠,可挖掘潛力及擇項面較寬。從98至今,該校體育健兒破區、市紀錄達14項,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人數達133人次。連續四年獲武昌區國小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99年以來連續三年獲武昌區冬季長跑比賽團體總分第一名。95屆畢業生胡瑤瑤已多次獲全國少年組七項全能冠軍,積分排名全國第四,現作為國選隊員就讀濟南大學。
科研興校之路
中山路國小長期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八十年代進行的以開發兒童智力為主的創造性教育和兒童生活學校實驗研究。九十年代初進行的整體改革由四大課題、四個專題、四條線索組成,形成縱橫聯繫,相互滲透的“井”字形網路式結構。九十年代中後期進行的第二輪整體改革實驗,以“最佳化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題開展研究,以主體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小班為依託,以綜合課探索為突破口開展實驗。形成“主體參與——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創設情境 準備參與――揭示目標 主體參與――巡視指導、合作探究――組織交流 體驗成功――評價激勵 引申創造”。該模式是在承認學生是學習活動主體的前提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和溝通,進而引導他們合作探究認知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學習由外向動機朝內向動機轉化,並啟發創造性,以達到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通過實驗,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個性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師生關係和感情更加融洽,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培養。學生上課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敢於辯論,課堂生動活潑,高潮疊起,充滿激情與睿智,充滿探索與實踐,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著名特級教師劉中和看過“主體參與——合作探究”教學觀摩課後,情不自禁連聲讚嘆:“走向闖北,見過很多學生,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中山路國小的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和該校學生素質給予了充分肯定。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為學生上課時給他們取了“小鐵嘴”、“小黃鶯”等雅稱。教師在實踐中還摸索了多種課堂教學方法,如活用資源教學法、分組教學法、綜合教學法、彈性教學法、體驗教學法、交融教學法等等,學校率先成為中南地區第一個“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基地學校”,並先後被命名為“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教改實驗學校”、“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基地學校”、“武昌區科研強校”。2004年被評為武漢市辦學水平示範學校。
跨入新的世紀,學校在前兩輪實驗的基礎上,深化主體教育實驗研究,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開始了以創建城市國小課程新體系為核心的“學校變革研究”,為學生的發展,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學校開拓創新營造良好的氛圍。教育科研工作蓬勃地開展,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深化素質教育的關鍵,一流的教師隊伍是創一流學校的基礎。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山路國小長期堅持教育改革實驗,已形成以科研為中心,以教育教學為目的,多層次開展教育科研的網路,促使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逐步向科研型教師轉化。在教師中鑄造“鍥而不捨、開拓進取、追求卓越”的中山精神。學校按照“普通教師——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的崗位要求作為培養教師的目標,率先成立了武昌區教育學會第一個國小分會,切實加強校本教研,開展了“中山塑新杯”系列教學競賽活動,並成立了以動態方式管理的學校骨幹教師庫,使—大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黃春蘭在全國主體教育年會上獲“求索杯”課堂教學一等獎,胡壽山、阮荔、張玲在省優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董軍英、金俊、秦心怡、吳斌、張富文等教師多次在省、市級上觀摩課。學校先後產生了特級教師2名,中學高級教師2名,市、區學科帶頭人、省市區優秀青年教師占全校教師總數的比例達30%左右,先後有100多人次在全國、省、市、區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
武漢市知名國小目錄
武漢,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優越,近些年基礎教育蓬勃發展,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教育優良的國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