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說明
明末時,凡進城者,只允許挑柴木,攜帶竹、木、家具等農副產品。這樣一來,更激起了農民的反抗。1866年,四鄉農民在起義首領陳順光的帶領下,迫使縣官下令免除農民的“竹絲稅”、“明筍稅”、“茶葉稅”等,並立即張榜公布,起義獲得了勝利。人們為了紀念用木棍、竹叉和扁擔取得的勝利,決定每年農曆二月初六這天在城關舉行盛會,名為“柴頭會”。還有一種說法是:柴頭會起源於明末,至今有400年的歷史。明末年間,當地的土豪劣紳對百姓壓榨日益嚴重,迫使當地嵐谷和吳屯一帶的百姓率先爆發了一場農民進城的反抗運動。大批農民手持扁擔、木棍混入城裡,和土豪劣紳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壓迫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次的運動,便將這場用扁擔、木棍取得的勝利取名為“柴頭會”。
歷史演變
每年的二月初六,當地各個村鎮三山五嶺間的百姓都會聚集在城裡,後經過不斷的演化發展成為如今的竹製、木製、鐵制的農業生產用具,種子、耕牛等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的繁華交易活動。
如今柴頭會的現代氛圍,現代產品也逐漸增多,其中包括影碟機、時尚服飾、小家電、洋玩意等等,主要聚集在武夷山市西門頭、橫街頭以及各大農貿市場周圍,2008年武夷山市將柴頭會列為武夷山市第一批市級生產商貿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