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正法講寺 ,原名「圓通庵」,亦名「圓通禪林」,位於被稱為「海天佛國」的浙江省普陀山西天景區之頂,海拔一百五十米,始建於明,擴建於清。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樹木茂盛,環境幽雅,是一陶冶性情、升華人格之寶地。歷史
明萬曆五年,圓獻法師見此地幽靜,易於潛修,遂於此結茅,取名「圓通庵」。清同治三年,普信禪師建茅篷之椽。光緒庚子年,中典永悟禪師主持寺務,廣募淨資,大興土木,開拓基宇,建成大雄寶殿、韋馱殿、念佛堂、方丈院、客堂、東西僧舍等,規模宏大,成為普陀山一大庵。一代名士康有為游山居此,題此庵為「海山第一庵」。歷史上有名的重興祖師還有山靜、蓮禪等諸位禪師。
「十年浩劫」時,先後被舟山市船廠,舟漁公司占據為招待所,長達二十餘年,寺貌全非,一九九五年秋重由普陀山佛教協會收回,改為尼眾道場,更名「正法講寺」,列為重點修復寺院。寺內所供奉的佛像全用純銅鑄成,是普陀山唯一供奉銅佛像的寺院。
風景
在普陀山過西天門,一路山徑曲折,古木蒼翠,鳥鳴啾啼。上攀不久,路側黃牆漸現,樓台重疊。過山門,沿石階上攀,階長深幽,漢白玉為欄,頂飾蓮華。階旁巨樹擎天,蓮花洋近於咫尺。踏階而行,寺隨山動,穿行於枝葉隙間,恍入仙境。石階盡處有一平台,青石布地,漢白玉圍欄,入濁世而不染。依欄四望,蓮花洋帆影蟻動,普陀山如龍臥海。聽鐘聲遙至,聞佛號入耳,四周古木參天,可謂∶「葉深埋翠鳥,閒來立枝頭。枝椏隱灰鼠,颼染入瓊樓。」
平台西側立一石質照壁,花崗岩壁面,光可鑑人,正面雕「慈眼視眾生」五字,字凸若懸,色如墨玉;照壁後鐫「八大人覺經」全文,系書法家衛茂真題。對面即是圓通禪林正山門,門前置銅獅一對,威立兩旁,精神抖擻,鑄工精緻,敲之錚然有聲。門楣上書「圓通禪林」。順階而上,進山門,可見中供彌勒菩薩坦肚露胸,慈顏常笑,後供韋馱菩薩。兩側塑四大天王,各持法器,威武而立。
步入庭院,抬頭即見圓通寶殿,單檐歇山式,四角起翹,巍峨壯麗。中懸「圓通寶殿」四字匾額,字大若斗,漆地描金,門扇窗花,殿頂藻井,雕技精湛,構圖細密,式樣繁多。殿內陳設有幢幡寶蓋,宮燈供桌,富麗堂皇。正中供奉觀音大士銅像,像高三米,兩旁侍立善財、龍女二尊者,兩壁塑觀音三十二化身銅像,鑄工獨特,容資飄逸,金光閃爍,蔚為壯觀。
由圓通寶殿西側折而向北,有石階漸上,行數步即至「正法明如來銅殿」,又稱「圓通銅殿」,俗稱「銅大殿」,寺內所供奉的佛像全用純銅鑄成,是普陀山唯一供奉銅佛像的寺院。該殿落成於一九九八年農曆九月十九日,得台灣普覺法師護持,集五台山顯通寺銅殿、北京頤和園萬壽山銅殿、普陀山法雨寺玉佛殿之眾家所長,自成一款。重檐歇山樓閣式,整體為純銅精鑄,殿高七.八八米,廣七米餘,進深五米餘,由一千多塊仿磚木銅件組成,共重一百八十餘噸,銅門銅窗,皆可啟閉自如,堪稱普陀一絕,更於國內為數不多的純銅殿宇中,首屈一指。
由銅殿西北角順階而下,至一院落,幽深雅靜,殿宇古老,台基高築,花崗圍欄。此處即圓通禪林之念佛堂,始建於清同治年間。懸額上書「海山第一庵」,原額為清末名士康有為題,今為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和尚補題。感言圓通庵雖小,但面海背山,居高臨下,氣勢非凡,妙境無二,海天一色,譽為「海山第一庵」,當之無愧!殿內供奉法華三聖像,金身巍峨,法像莊嚴。駐足古院,梵香遙至,聽經聲入耳,觀蓮洋午渡,覽翠峰疊嶂,掃煩惱於九霄,得菩提於剎那。
一九九七年春,普陀山佛學院尼眾正科班設於圓通寶殿東側一座二層木構小樓內,樓北側入口處懸一木牌,上刻「普陀山佛學院女眾正科班」,周圍遊人禁入,環境清幽,尼師道風肅然,數年來廣育僧才。學僧於此精研三藏,寒璁不輟,志在弘法利生、自覺覺他。
寺里藏有豐富的佛教典籍,有《新修大正藏》、《乾隆大藏經》、現代佛教學術叢書及其它各種大型佛學叢書數十種。
主要建築
1.圓通寶殿。一九九七年重建,木質結構。殿廣五間,進深三間,高十二米,單檐歇山式,四角起翹,巍峨壯麗。門扇窗花,殿頂藻井,雕技精湛,構圖細密,式樣繁多。殿內陳設,幢幡寶蓋,宮燈供桌,富麗堂皇。正中供奉觀音大士銅像,高三米,左右為善財、龍女,兩旁為觀音三十二座化身,高難度一.五米,亦純銅鑄造,鑄工獨特,容姿飄逸,金光閃爍,蔚為壯觀。
2.正法明如來銅殿。於一九九八年三月興建,同年十月竣工,是普陀山佛教協會所建的一座純銅結構的殿宇。它集五台山頭顯通寺、北京頤和園萬壽山銅殿、普陀山法雨寺玉佛殿之長。青銅重檐歇山式,高七.八二米,面廣七米,進深五米,重量一百八十噸,耗資一千七百萬元,現為全國最大的銅鑄殿宇。殿內供奉由緬甸請來的正法明如來玉佛一尊。銅殿外四周平地皆用漢白玉石砌成,銅殿背靠山,面朝海,翹閣飛檐,氣勢雄偉,光彩奪目,儼然天降。
現任監院華智法師,四十餘歲,浙江人,一九八一年九月出家,師從諸了法師,兼任浙江省普陀山佛教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