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自元明二代起,為區別寺剎,依禪、教、律分成禪寺(禪宗)、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三類。清靜講寺應當為舟山本島西部從事經論研究的最大寺院。山門牌坊即佛寺大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一般山門牌坊有三個門(故又稱“三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清靜講寺山門正面朝西,四對石擂鼓依著四根石門跓,正面:主門額題有“茶嶺名山”、左、右側門額分別題有“因緣”、“殊勝”黑底湯金大字;兩主門跓題有門聯:“五年開十載建修復震旦第一山/千信人萬數工大興清靜菩提場”,右側和左側門跓分別題:“茶禪喧唱宗風/峰嶺高仰止官”。反面:主門額題有“同登彼岸”、左右側門額分別題有“雙修”、“福慧”均黑底湯金大字;兩門跓題有門聯:“一階二階群善信到此即是靈山佛國/千層萬層眾檀越回頭步登蓮邦九品”,左、右側門跓分別題:“杭州灣畔梵唄音/東甬江口鐘鼓聲”。 大雄寶殿內供奉的3位神像為“華嚴三聖”。即:釋迦牟尼(我們所說的“大日如來”,原名為喬達摩·悉達多)、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菩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專司智德,手持寶劍或寶卷,座騎為青獅,象徵智慧威猛,人稱“大智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普賢菩薩(專司佛法,手持如意,身騎六牙白象,象徵實踐,人稱“大行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兩側為十八羅漢。
天王殿是三門內的第一重殿,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名“阿逸多”,釋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也有把布袋和尚稱為彌勒菩薩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時有一僧人常攜布袋,教化民眾,頗受民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勝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彌勒佛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俗稱四大金剛。即:東方持國天王,名提多羅吒,能護持國土,懷抱琵琶;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增長善根,手中持劍;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手中纏蛇;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護持人民財富,托塔或抱傘,表福德之義。
三聖殿供奉的是阿彌陀佛(接引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阿彌陀三尊”,又叫“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經上講,這裡無任何悲痛和苦惱,居民們可以盡情享受諸種快樂,所以叫“極樂”。阿彌陀佛又被稱作接引佛。觀音,亦稱觀世音,是西方三聖之一,阿彌陀佛的左脅侍,是佛教救苦救難的化生。大勢至菩薩的梵文音譯是摩訶那缽,他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據《觀無量壽經》所述,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韋馱殿供奉的韋馱,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違馱天,或稱韋將軍、韋天將軍。為大乘佛教伽藍之守護神,為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將中的首將。據《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法苑珠林》所載,唐道宣律師誠感天人,南方天王部下韋琨將軍為之護持正法。宋代以後,寺中普遍塑有韋天像,後與佛經中所說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意譯“眾園”,音兼意譯為“僧園”,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轉而為包括土地、建築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伽藍殿供奉守護伽藍土地之神像,古時又稱土地堂。《南禪規式》說:“宋國土地祖師二堂,在法堂左右。”《敕修百丈清規》“住持念誦”云:“侍者隨住持到祖堂、土地堂、大殿燒香禮拜。”不過,“土地神”乃中國傳統宗教的神靈,正如《禪林象器箋》引用《余冬序錄》的話云:“爵尊、德尊、齒尊之人,往往沒而得祭於里社,俗謂土地神是也。里人或為之立廟。”佛教寺院殿堂,何時引入“土地神”,史籍失考。近代以來,伽藍殿通常以給孤獨長者、祗陀太子和波斯匿王為主尊,輔以伽藍十八神或關羽像等。據《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言:“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一名笑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嘆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八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