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從漢武帝時候和太初曆直至今天的夏曆,都用夏正。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常重定正朔。《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建也。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參閱清趙翼《陔餘叢考·周秦改正朔不改月次辨》。
正朔的沿革
商朝以夏朝十二月為正,周朝以夏朝十一月為正,秦朝以夏朝十月為正。漢代劉邦未襲秦之正朔服色。
自漢武帝改用夏正以後,後世的帝王一般只改年號而不改正朔,只有武則天,太平天國等改正朔。這裡要說的是很多文獻都稱,今天所用的農曆就是夏曆,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事實上今天的農曆只是沿用了夏正,而沒有用夏朔,具體到大小月,閏月等的計算更是與夏代大不相同。
夏以天明為朔,商以雞鳴為朔,周以夜半為朔。則體現了計時的進步,因為天明時間受天氣、季節影響很大,雞鳴也不準確,而夜半則可通過天文觀測精確確定。
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漢以後朝代很少改正朔,但改年號,頒曆法仍然是天子體現皇權的重要手段。舊時稱曆書為皇曆,蓋因曆書必由皇帝所頒。直到近代,曆法正朔,仍被視作是政權的標誌。比如,清末,革命黨所辦報紙多以黃帝紀元,以表明不承認清的合法性,是以不使用清的正朔。甚至於今天的海外反共人士仍有以不用公元紀年,來強調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的。又如,孫中山,毛澤東皆在開國之日宣布使用西曆並以民國/公元紀年,足見改朝必改正朔的觀念仍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