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 zhèng yì
注音 ㄓㄥˋ ㄧˋ
哲學
正心誠意儒家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札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誠意,指意必真誠而不自欺。認為只要意真誠、心純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實現家齊、國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為後儒所推崇。宋代程頤說,進修之術,“莫先於正心誠意”(《遺書》卷十八)。朱熹也贊之為“萬世學者之準程”(《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復齋記》)。明王畿以先天與後天區別正心與誠意:“正心先天之學也,誠意後天之學也。”認為“心本至善”,而“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從意生”,“始有不善”,故須在“先天心體上立根”,則“意所動自無不善”(《三山麗澤錄》)。王守仁以為“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故強調意誠為心正的前提,“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大學問》)劉宗周則強調“心之主宰日意,故意為心本”(《學言下》)。認為“意”是至善無惡的,主張“不沿良知而揭慎獨”(《思復堂文集》卷七《候毛西河先生書》)。
詳細解釋
1. 純正的心志。 漢 劉向 《說苑·修文》:“檢其邪心,守其正意。” 漢 應劭 《風俗通·聲音·琴》:“夫以正雅之聲,動感正意,故善心勝,邪惡禁。”
2. 原意;本意。 宋 朱熹 《答黃直卿書》:“為學直是先要立本,文義卻可且與說出正意。”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一折:“ 王秀才 近前來,我問你,我當初開這解典庫,我正意是怎生來。”
3. 主要的意思。 明 李贄 《四書評·孟子·告子上》:“正意盡見於客,故到主處,不費一毫氣力,而道理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