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結構
次口徑穿甲彈擁有兩枚彈頭,外層彈頭為傳統類口徑彈頭,體積占了整顆穿甲彈的60%之多,內部擁有一枚更加尖銳的內彈頭(次口徑彈頭) ,以穿透內部的外彈頭還未穿透的裝甲,雖然外彈頭仍然留在裝甲上,然而裝甲實際上已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被穿透。次徑穿甲彈外部類徑彈頭由精鋼製造,內部的次徑彈頭則由鎢金打造,對普通裝甲甚至飛機的鋁合金裝甲都有極強的穿透能力。內部貯藏有大量的火藥,以增加射程。次徑彈頭後部裝填有惰性火藥,彈殼起到保險栓作用,一旦彈殼在擊發過程中被去除,次徑彈頭受到猛烈撞擊後(如遇到外彈頭無法穿透的裝甲)就會擊發。就算無法擊穿裝甲,也會產生強大的震盪作用,使內部的裝甲剝落,像子彈一樣投向內部的坦克手。所以即使坦克未被擊毀,內部的坦克手也早已死亡。 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由於彈體氣動外形不佳並且質量很大,在實際使用中射程較近,戰鬥效能受到影響。
衍生版本
1943年,經過研究,手持式便攜單兵次徑反坦克榴彈誕生了。它分為一次性的發射架“雙生蟑螂”式以及可重複使用的發射器“蟋蟀式”。它們也擁有雙層彈頭,口徑大,與次徑坦克炮彈結構基本相同,在戰爭後期,由於“雙生蟑螂”式以及“蟋蟀”式反坦克榴彈發射器價格高昂以及需要大量上乘鎢金,且使用困難。 逐漸被價格低廉的“浮士德”反坦克火箭筒取代,隨後停產。
技術參數:
“雙生蟑螂”式
口徑:250毫米
榴彈長度:35厘米
總長度:1.6米
射程:200米
使用壽命:1發
類型:一次性,榴彈,雙彈頭
最大可穿透裝甲厚度:130毫米
特徵:外形與普通榴彈無異,榴彈本身則更像一枚步槍彈頭。
“蟋蟀”式
口徑:240毫米
榴彈長度:25厘米
總長度:1.65米
射程:180米
使用壽命:500發
類型:重複使用,榴彈,雙彈頭
最大可穿透裝甲厚度:125毫米
特徵:發射裝備更像一挺輕機槍,有槍托,有支架,有彈匣。由於主彈體內火藥擊發困難,因此每一次發射除了需要一顆次徑炮彈外還需要一粒長衝程的步槍子彈,以提供發射飛行的動力,因此發射過程顯得有些繁瑣。它是現代的裝備在突擊步槍上的榴彈的雛形。
實戰效果
在蘇聯的西線邊境上次徑穿甲彈首次投入作戰使用。 由於當時虎式坦克剛剛進入作戰序列,數量較少,次徑穿甲彈由於體積限制口徑較大,可發射坦克數量較少,只能在榴彈炮和自行火炮上使用所以。但當時仍然殼取得了很好的戰績,希特勒大喜過望,立即下令大量製造這種穿甲彈,用以擊潰蘇軍的裝甲部隊。然而蘇軍坦克生產極快,為了擴大戰果,希特勒還在1943年下令研製攜帶型的次徑穿甲榴彈。由此,出現了單兵攜帶型的次徑式反坦克榴彈。攜帶型次徑反坦克榴彈工作原理與坦克的炮彈基本相同,只是它是一次性的,射程較近。戰爭繼續進行後,德軍受到了重創,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次徑穿甲彈生產了3000枚時,挪威、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冰島等地陸續被解放,德軍的鐵砂和鎢金供應地大量淪陷,開始逐漸停產。希特勒感到不堪重負,隨即叫停了手持式反坦克火炮的生產,改用“鐵拳”(浮士德)式反坦克榴彈。二戰德國戰敗,次徑穿甲彈隨後無人問 津。
戰後版本
戰後美軍進行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研製時 ,一位科研人員偶然發現了次徑穿甲的套用。隨後開始了改進工作。經過2年的改進,新一代次口徑鎢金脫殼穿甲彈成功研製。(又稱鎢芯拋殼穿甲彈)戰鬥中證明,它的穿甲能力遠遠大於普通穿甲彈。這一型號的穿甲彈一直裝備軍隊坦克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