檟山皮影

檟山皮影

檟山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藝術形式之一。流傳於湖南株洲。人物造型淳樸粗獷而不失典雅,其劇目、唱腔多與地方戲相互影響,由劇本、表演、導演、造型、音樂及舞台美術等內容組成。檟山皮影是用獸皮或墊圈紙雕刻出生旦淨末醜等各類人物的臉譜、形體,其手腳的各關節靈活自如。一個好的皮影藝人至少要訓練3年端皮影才能獨立表演。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檟山皮影表演 檟山皮影表演

所屬地區: 湖南· 株洲· 攸縣 文化遺產名稱:檟山皮影

申報人/申報單位:株洲市攸縣

遺產級別: 省

歷史淵源

皮影,別名影戲、紙影戲,在北宋初年,由說書演變而成,屬於傀儡藝術,全國流行的皮影都是宋人影戲的繼承和發展。清朝末期,皮影從湘潭傳入攸縣檟山,慢慢在全縣繁衍發展。民國初期,檟山皮影隊有8個以上,演出地區已遍及全縣和相鄰縣域。百年來,皮影在攸縣大部分地區繁衍發展,形成了攸縣檟山皮影這樣一個品牌。

風格特點

檟山皮影與河北皮影風格近似,用紙殼或牛皮雕制的人物和動物造型淳樸粗獷而不失典雅,身形渾厚,抽象簡潔。檟山皮影採用湘劇和花鼓戲的唱腔,以地方方言道白和串詞,夾雜許多俗話俚語,很貼近當地百姓生活,因而受到歡迎並傳承下來。

傳承方式

檟山皮影技藝的傳授大部分是父教子傳、承師學藝的形式,從最初檟山農民曾秋和家族式傳承,到目前已經發展到以寧曾偉雄為代表的第五代。 傳承人寧曾偉雄研習皮影戲逾20年,他繼存了祖父曾根和遺留下來的手抄劇本《西遊記》、《貳度梅》、《元朝天寶圖》、《薜雲貴徵東、征西》等20多種劇目;保存著一整套皮影戲影子。有著20多年表演經驗的寧曾偉雄鍛鍊出一手絕活,他一雙手同時最多可以操作15個皮影人,每個皮影人由2根桿子操作,30根桿子在他手裡操作自如,把百萬雄兵的戰爭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鼎盛時期,寧曾偉雄將300多個劇本爛熟於心,觀眾可任意點看,他都能邊端邊唱嫻熟表演出來。

面臨問題

由於電影、電視和網際網路等傳媒文化的衝擊,現在看皮影戲的人越來越少,農村只有逢年過節、娶親、過生日才有人請場戲,觀眾大多也只是中老年人。皮影藝術漸漸走向衰落。

保護措施

為讓檟山皮影得以保存、傳承和發展,攸縣有關部門採取多種措施予以搶救性保護,2008年又成功地申請了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檟山皮影的傳承人也以頑強的生命力在這片熟悉的沃土上頑強生長,戀戀不捨地操縱著曾經盛行的咫尺舞台。第五代傳人寧曾偉雄領導的檟山鄉皮影演出一隊不僅配備了機車,演出範圍更加擴大,而且還添置了麥克風和音響等設備,觀眾也能更加清楚地聽到戲中人物的對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