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橡樹嶺得名於長16公里、寬3.2公里的黑橡樹嶺山谷。二戰時期,德國一直試圖搶先研製核武器。如今在美國科學與能源博物館裡,展出著愛因斯坦於1939年8月2日寫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封信。信中表明,已有數位美國科學家提出核裂變的發現可以導致製造核子彈的可能。為了趕在德國之前造出核子彈,美國於1942年啟動“曼哈頓計畫”,其計畫實施的主要地點就在橡樹嶺。
為了實施這一絕密的核武器製造計畫,美國在橡樹嶺全力實施移民、搬遷、建設和科研工作,僅用了約一年半時間,這一荒谷便聚居了7.5萬人,成為田納西州第五大城市。根據“曼哈頓計畫”,美國在橡樹嶺建有三座核設施:代號為“Y—12”的設施主要用於分離鈾235;代號為“K—25”的設施則通過超大規模設備以更為經濟的方法分離鈾235;代號為“X—10”的設施為石墨原子反應堆。在很長時間內,這裡的工作人員與外界完全隔離,絕大多數工作人員都不知道他們所從事工作的最終目的。
在有關橡樹嶺的歷史照片上,露臉的孩子都只被標出名,而不標出姓,以防止外人從姓名中判斷出都有哪些科學家在這裡工作。
戰後,橡樹嶺的軍事項目日益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美國能源與科學博物館這樣的教育和學術機構。
直至二戰結束後,橡樹嶺所從事的工作才逐漸為人所知。到1949年,橡樹嶺這一地名才公諸於世。
特點
小鎮上豎立著各式各樣的廣告版,告訴人們,“勿說,勿看,勿聽”。遵守秘密是這裡最大的義務,到處有廣告牌提醒人們“管住自己的嘴”。除了提醒人們保持秘密的標語之外,募款的廣告也比比皆是。
小鎮的飛速建設離不開巨大勞動力資源的湧入。1942年,這個小鎮還僅有3000人,但到了1945年,這個小鎮的人口飛漲至75000人。
現狀
60餘年過去,橡樹嶺依舊神秘。據介紹,當年的“Y—12”設施已被用於“製造、提煉和儲存對於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特殊材料,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K—25”設施則由東田納西技術公園進行環境整修,並將由私營企業對其進行“再工業化”。“X—10”所在地於1948年成為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原有的石墨反應堆已於1963年關閉。
位於山谷深處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現隸屬於美國能源部,在世界上功能最為強大的計算機系統幫助下,其研究領域已從國家安全、中子科學拓展至化學與放射化學技術、能源科學、環境科學、高效計算、模擬科學等多種學科研究。據報導,科學家們正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製造一個中子靜電懸浮室,用於將一滴液態金屬懸浮在半空中,進而觀察金屬液滴冷卻成玻璃過程中的原子活動,了解物質從液體變成玻璃過程中原子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2012年,不少建築因為小鎮的重新規劃而被拆除。橡樹嶺僅有2.7萬居民,但卻聚集著約800家公司。小鎮雖為彈丸之地,但教育水平在全美都名列前茅。“核旅遊”也成為小鎮的招牌。 一則題為“揭示美國秘密之城”的廣告語為“橡樹嶺建設於戰爭、生存於和平、成長於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