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吳征鎧是中國早期從事紅外和拉曼光譜的研究者之一,對中國的分子光譜學和雷射化學的成長與發展起了推動作用。60年代轉入原子能方面的工作,從事同位素鈾分離技術的研究,為加速中國原子能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並長期從事化學教育工作,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動手實驗的能力。
吳征鎧祖籍安徽歙縣,1913年8月8日出生於上海。他的兄弟吳征鑒和吳征鎰都是中國的著名科學家。吳征鎧193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化學系,成績優異,成為裴多斐榮譽學會會員。1936年他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英國,成為劍橋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第一個中國研究生。在著名分子光譜專家G.B.B.M.薩瑟蘭(Sutherland)教授指導下從事紅外和拉曼光譜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篇。1939年,他回國在湖南大學任教授。1940年受聘於浙江大學任教授。在1940至1952年間,主要講授物理化學等課程,並在當時分子光譜實驗研究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開展有關分子力常數與核間距之間關係的理論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決心用自己的知識更好地為祖國建設服務,於是精神振奮,努力教學並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1950年他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浙江大學化學系與上海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6所大學的化學系合併,他擔任了新成立的復旦大學化學系主任,兼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積極領導教學改革,為制訂全國綜合性大學化學系教學計畫和起草物理化學教學大綱做了許多工作;並且為建造復旦大學第一座化學實驗樓和建立化學系圖書室花了不少心血。為了將有限的經費用於購置教學實驗設備,多次推遲購買他工作急需的紅外光譜儀。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發展新學科,他十分重視選留和培養青年教師。1956年他曾參加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考察蘇聯的高等教育。同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吳征鎧在50年代擔任系主任歷時8年,為復旦大學化學系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個人生平
1959年以後,為了發展中國原子能科學技術和培養有關的專門人才,他負責籌建復旦大學原子能系,任系主任和黨總支書記。同時開始鈾同位素分離技術的研究。1960年蘇聯中斷了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技術援助後,吳征鎧被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擔任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研究的領導工作。1961年在解決六氟化鈾生產工藝的技術困難時,曾提出改造關鍵設備的重要建議,為中國六氟化鈾生產逐步形成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工藝路線做出了貢獻。此後,他負責氣體擴散法濃縮鈾同位素的核心部件——分離膜的研製。他曾在製備分離膜用的超細金屬粉末原料的生產路線以及分離膜的性能測試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案,對加速研製成功中國第一代性質優良的分離膜起了重要作用。1962年他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擴散工藝總工程師後,曾為中國濃縮鈾氣體擴散廠解決了不少生產技術中的關鍵問題。1964年他擔任擴散機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負責國產的氣體擴散機鑑定工作,對中國氣體擴散廠的建造和投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仍致力於中國原子能科學技術的發展。1972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負責化學方面的工作。1976年他親自領導和參加用鎇-241為原料生產100居里鋦-242的工作,保證了中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1978年以後,吳征鎧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科技局總工程師、第二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任委員,曾參加中國發展雷射法分離鈾同位素等重要科研項目的技術論證。鑒於吳征鎧長期為發展中國的化學事業做出了許多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他於1980年開始兼任復旦大學教授,1984年開始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當時他已年逾古稀,仍將研究興趣放在國際上十分活躍的一些前沿課題上,如將雷射技術用於研究分子光譜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長期以來,他積極參加各種學術團體活動,曾被推選為中國化學會、中國核學會和中國光學學會的常務理事、名譽理事和理事等職。現任中國光譜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曾多次參加學術代表團赴英、加、日、美等國進行學術訪問。在社會活動方面,1963年他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代表,從1978年至1988年選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五、第六和第七屆委員,對中國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經常提出積極的意見和建議。吳征鎧的興趣十分廣泛,除熱愛化學事業外,還喜歡文學、詩詞、音樂、文物和書畫等,晚年尤愛欣賞外國古典音樂。
2007年6月27日3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人物貢獻
在30年代,採用紅外和拉曼光譜技術研究分子光譜是一個新興領域。吳征鎧在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選擇了這個研究方向。通過3年的勤奮工作,於1938年發表了“四氯化碳振動光譜中的同位素效應”論文,對四氯化碳分子拉曼光譜的精細結構進行了細緻的測定,並提出可以通過該分子中氯原子的同位素效應來解釋,從而消除了當時人們對四氯化碳分子是否具有四面體構型的懷疑。同年,還發表了鈾醯化合物紅外和拉曼光譜的研究論文,提出鈾醯離子(UO2+2)可以看作是具有等腰三角形結構的三原子分子。這是對鈾醯離子振動光譜的先驅性研究,曾被以後不少專門著作所引用。當時他從事鈾化合物的分子光譜測定的年代,人們還不知道鈾對原子能利用將發生重大的作用,但在20年之後,他再次同鈾打交道的時候,卻是明確地為了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
吳征鎧在劍橋大學留學期間,曾在液氮溫度條件下測定了固態氯化氫分子的紅外和拉曼光譜,通過比較液態和固態條件下該分子在光譜上的差異,對弄清在固態中分子是否發生量子化轉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曾測定了磷化氫(PH3)、磷化氘(PD3)和砷化氫(AsH3)分子的紅外光譜,對了解這些分子具有類氨(NH3)分子結構起了重要作用。遺憾的是自1939年他回國以後,直至50年代初期,由於受當時實驗條件的限制,使他無法繼續開展紅外和拉曼光譜的實驗研究工作,只能依賴於國外文獻發表的實驗數據,做一些有關分子力常數與核間距之間的理論研究。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在50年代中期他曾積極協助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建立紅外光譜實驗室,並在復旦大學化學系購置了紅外光譜儀,與青年教師一起開始著手進行紅外和拉曼光譜研究,同時還為中國培養了年輕一代的分子光譜專家。
從1958年開始,為了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吳征鎧毫不猶豫地服從祖國需要,將工作重點轉向籌建復旦大學原子能系。1960年以後,他被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專門從事鈾同位素分離技術研究,不得不再次中斷了他在復旦大學準備開展的分子光譜研究。但是,即使在第二機械工業部十分繁忙和緊張的工作時期,他仍長期訂閱國外有關分子光譜的學術刊物,關心國際上分子光譜研究的最新發展。1980年以後,吳征鎧年近70高齡,仍孜孜不倦地鑽研將雷射技術用於分子光譜的研究,他曾指導研究生採用可調諧染料雷射器進行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譜(CARS)研究,並獲得可喜的成果。在國內率先建立了低溫基體隔離富里葉紅外光譜(MI-FTIR)技術,而且成功地用於雷射光化學反應的研究。最近,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將與復旦大學師生一起開展振動激發態分子的光譜和光化學研究。由於他長期熱心於推動中國光譜學科的發展,在中國光譜學會成立時被推選為理事長。此後,他積極支持創辦《光譜和光譜分析》雜誌,曾多次組織國際光譜學術會議和率領學術代表團出訪,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他是中國分子光譜領域重要的開拓者之一。
個人成就
50年代後期,中國濃縮鈾氣體擴散廠在蘇聯的援助下已開始建設。該廠所用最重要的原料是六氟化鈾。1970年由於蘇聯片面中斷了對中國提供生產六氟化鈾的技術援助,使濃縮鈾同位素工廠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1970年8月吳征鎧調到原子能研究所後,立即參加領導一套代號為“615Z”的六氟化鈾簡法生產裝置的運行和試驗。這台裝置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建設的,經中國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可以生產少量合格的六氟化鈾產品,但無法連續地生產。當時,吳征鎧對六氟化鈾生產工藝還不很熟悉,他憑著良好的基礎知識和長期積累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果斷地提出這台裝置的主要毛病是冷凝器容易被堵塞,必須改進,他毅然向上級提出改進冷凝器內接觸面的意見。經過實踐,表明改進後的冷凝器安裝在六氟化鈾生產裝置上性能良好。這為攻克氣體擴散廠初期原料供應的難關起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吳征鎧還指導鈾同位素分離中核心部件——分離膜的研製工作。1960年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錢三強在第一次會見他時曾出示蘇聯提供的個分離膜樣品,並說明這是氣體擴散機的心臟。分離膜是粉末冶金的產品,需要用超細和均勻的金屬粉末作為原料,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原料生產問題。當時有關人員對生產該原料的技術路線有不同的意見。吳征鎧借鑑了有關文獻資料,提出採用氣體化學分解反應製備超細金屬粉末,因為這將有利於今後大規模生產。這個主張經過試驗表明是正確的,不久從實驗室製備擴大到了大規模生產,為試製分離膜爭取了時間。此外,在研製分離膜過程中,對它的技術性能測試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常規方法需要在一套擴散機組內裝上幾萬個分離膜才能進行測試。為了減少分離膜用量和節省測試費用與時間,吳征鎧和研究人員一起經過反覆探索後,提出在小擴散機組上進行測試,並根據紊流產生的原理在機內採取一定的技術措施,解決了小擴散機組氣流速度太小的問題。這一技術革新措施不僅經實驗證明能將小擴散機用於分離膜性能測試,而且有利於提高擴散機的分離效率以及在以後大規模生產的機組中也被採用。中國第一代分離膜在很短時間內研製成功,這是多位科學技術人員大力協作、攻克重重難關的結果,它為濃縮鈾氣體擴散廠的穩定生產解決了最關鍵的部件。為此,這項研究成果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1985年第二代分離膜榮獲國家科技委員會授予的發明一等獎。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至1972年吳征鎧才返回北京原子能研究所任副所長,負責化學方面的工作。1976年核武器研究院要求提供100居里鋦-242,吳征鎧親自領導和參加了此項重要研製任務。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先將強α放射源鎇-241分裝,送進核反應堆內輻照,再經分析鑑定,終於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按期完成了任務。這些合格產品及時滿足了中國核武器試驗的需要。
從吳征鎧的科學生涯中可以看出,他的學術思想十分敏捷、活躍,善於接受新事物和提出新想法。例如,他在50年代中期指導研究生在復旦大學率先研究氣相色層分離技術,這一技術在國外也才開始研究不久,而他就想到在色層柱內用手性吸附劑有可能用於分離外消鏇混合物,但當時因受實驗條件限制而未能實現。十多年後,他的想法已被國內外很多實驗室先後驗證。熟悉吳征鎧的人都知道他善於科學暢想,敢於坦率提出新想法,因此,大家很願意與他進行學術討論,他在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期間,曾對研究所的學術研究方向等提出過不少有益的意見。
投身教育
吳征鎧長期從事大學化學教育,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他認為學生在大學裡學習不過四五年,而在今後工作中學習將是四五十年。前者是為後者做準備的,教師的責任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他在講授物理化學課程中身體力行,在啟發性講解物理化學基本原理的同時,著重講授認識自然規律的過程。在闡述各種基本定律時,強調概念來源於實驗,因而要重視過程的物理圖象,而不過分套用數學推導。他多次談起自己一生中雖改行多次,但都能很快適應工作的需要,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學生時代就養成了自學和愛動腦筋的習慣。早在英國留學時,研究分子光譜所需的量子力學和光譜學幾乎都是自己學懂的。在第二機械工業部工作也是靠不斷自學,才能從知之甚少逐漸變成知之甚多的專家。依靠廣博的知識和善於動腦筋,就能幫助解決很多核科學技術中的難題。因此,他再三告誡同仁“只想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必然不能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學生”。
吳征鎧教育思想的另一特點是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實驗訓練。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良好的作風必須在嚴格的實驗訓練中獲得。物理化學是集中講授化學原理的課程,但同樣是一門實驗科學。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遷校貴州遵義,當時物質條件十分困難,吳征鎧曾親自動手製做一些實驗教具供學生實驗用。50年代他在復旦大學任教時期,曾花費很多精力建造了一座化學樓和一座放射化學實驗大樓,並且將有限的經費主要用於購置教學實驗所需的儀器,選留更多的青年助教加強實驗教學。1955年全國化學專業教學計畫試行四年級學生進行畢業論文,他曾克服很多困難,率先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全部進行實驗性的畢業論文,以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
吳征鎧一生中最大興趣在於教育,當他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後,曾多次要求回到教育戰線從事培養人才的工作。他自從兼任復旦大學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以來,已培養了7名理學博士。他至今還不辭勞苦地從北京到上海指導研究生,為了實現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學生超過老師。
簡歷
1913年8月8日 出生於上海。
1930—1934年 金陵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34—1936年 任金陵大學化學系助教。
1936—1939年 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研究生。
1939—1940年 任湖南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0—1952年 任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1951年開始任系主任。
1948—1949年 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52—1960年 任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兼原子能系主任,併兼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60—1962年 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
1962—1972年 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兼理化工程研究所(605所)副所長。
1972—1978年 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
1978年— 任第二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科技局總工程師兼科學技術委員會常任委員。
1978年 歷任中國化學會、中國核學會及中國光學學會常務理事、名譽理事和理事,現任中國光譜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0年— 兼任復旦大學教授。
1981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
1984年— 任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主要論著
1 Wu C.K.Sutherland G.B.B.M.The Isotope Effect inthe VibrationSpectrumofCCl4.J.Chem.Phys.1938,6:114.
2 Conn G.K.T. Wu C investigation of the Ram anand InfraredSpectra of certain uranyl salts, with the Conclusions on the Structure ofthe uranyl group.Trans.Fara.Soc.,1938,34:1483.
3 Lee E,Sutherl and G.B.B.M.Wu C.K.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aof crystalline hydrochloric acid. Nature,1938,143:669.
4 Lee E,Wu C.K.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AsH3,AsD3and PD3 .Trans.Fara.Soc.,1939,35:1366.
5 Sutherl and G.B.B.M.,Lee E ,Cheng Kai Wu.Thedimensions of thep hosphine and arsine molecul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optically activederivatives.Trans.Fara.Soc.,1939,35:1373.
6 吳征鎧,趙善成.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ce Constant and the In-teratomic Distance of a Diatomic LinkageⅡ.A Modified Huggins Rela-tion.Phys.Revie W,1947,71(2):118.
7 吳征鎧.物理化學教學中的體會.物理化學教學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3:52.
8 虞海平,李郁芬,吳征鎧.矽甲烷CARS光譜的研究.光學學報,1988,8:77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