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研發歷程
1938年,德國人奧托·哈恩和休特洛斯二人成功地使中子和鈾原子發生了碰撞。這項實驗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不僅使鈾原子簡單地發生了分裂,而且裂變後總的質量減少,同時放出能量。尤其重要的是鈾原子裂變時,除裂變碎片之外還射出2至3箇中子,這箇中子又可以引起下一個鈾原子的裂變,從而發生連鎖反應。1939年1月,用中子引起鈾原子核裂變的訊息引起科學家費米的注意,馬上就直觀地構想了原子反應堆的可能性,開始為它的實現而努力。費米組織了一支研究隊伍,對建立原子反應堆問題進行徹底的研究。費米與助手們一起,經常通宵不眠地進行理論計算,思考反應堆的形狀設計,有時還要親自去解決石墨材料的採購問題。
研發試驗

材料要求
石墨反應堆其它方面與其他核電站原理一樣,只是減速劑不同,其中石墨、重水是公認的最好的減速劑,因為此兩種反應堆的效率較高,作為原子反應堆用的石墨純度要求很高,雜質含量不應超過幾十個PPm ( PPm 為百萬分之一)。工作原理

天然鈾中用於鏈式反應的鈾235隻占0.7%,也就是每一千個鈾原子當中只有七個是鈾235,其餘的大部分是鈾238(占99.2%)。只有鈾235才適合發生鏈式反應,用慢中子轟擊鈾235的核,會使其變成二到三種較輕的原子核,同時產生2-3個快中子,於是如何將產生的快中子變成適合使鈾235裂變的慢中子就成了一項考驗,人們需要找到一種中子減速劑,於是人們發現石墨具有良好的中子減速性。
重要事件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車諾比的車諾比核電站石墨慢化大功率管式反應堆由於功率劇增而發生熔毀,使大量危險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車諾比核事故中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中第一項被分類為第七級(最嚴重)的事件。
德國於1976年開始運行的石墨慢化AVR反應堆在使用過程中因燃料溫度不穩定、局部溫度高於最高額定溫度,使迴路受到嚴重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為銫-137及鍶-90)沾污。該核電站於1988年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