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Brücke,Die(1959)

但也許就是要反映出,這個就是真實的戰爭生活。 也許,其實是要表現那個普遍的德軍的內心感受。 孩子們認為他們是要守橋的。

橋Brücke,Die(1959)

橋Brücke,Die(1959)

導演:
Bernhard Wicki
主演:
Frank Glaubrecht
Fritz Wepper
Folker Bohnet
類型:劇情 / 戰爭
更多中文片名:
最後的橋
更多外文片名:
The Bridge
片長:Germany:105 min / USA:102 min
國家/地區:西德
對白語言:英語 / 德語
發行公司:Allied Artists Pictures Corpor
上映日期:1959年10月22日 西德

劇情梗概

 電影內容是關於1945年4月份,在德國一個小鎮的一場微不足道的戰鬥。大家應該明白,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是敗局一定。馬上就要投降了。

在這個小鎮,有7箇中學生男孩。他們有理想主義和天真浪漫的生活,但馬上,他們被徵集入伍。其實他們只入伍了一天,美軍的攻勢就讓他們這個擲彈兵營投入了戰鬥。劇情介紹說是國防軍臨時歸屬436擲彈兵師的。沒有查到該師當時的歷史戰況。因為德軍當時確實有這樣的臨時編制。

之前這些男孩的外語教師,就和他的以前的同事,也是孩子們現在的連長談話。連長暗地裡也在保護孩子們。但營長的講話鼓舞了孩子的內心的英雄主義。他們決定要為德國戰鬥到底。連長巧妙的安排,他們去守衛一個根本不需要守衛的小橋(很不幸,美軍出乎意料的從這個小橋經過了),而且本來就是需要炸掉的。連長根本就是想讓這些孩子回家,因為小橋就是在這些孩子的那個小鎮邊上。而且還安排了孩子們的那個班長下士,一個老兵。竭力避免這些孩子投入戰鬥和造成傷亡。但一切都陰差陽錯,班長下士被憲兵當做逃兵打死了,孩子們自發組織起來投入了對美國坦克部隊的戰鬥。

戰鬥情節是激烈而且真實的。比2008版本的好多了。當然也有些瑕疵。比如開始一個孩子背的是mp44,但一直沒有看到使用。而且使用鐵拳的時候,沒有看到打開保險。還有,一個陣亡的孩子看到腹部的呼吸動作,但是只是些美中不足,而2008版本的就更漏洞百出了,機槍成了mg34,坦克居然看起來是t72改的,沒法看,簡直是軍迷的遊戲。

其中,也表現了理想主義在現實面前的迷惑和內心痛苦。從老兵和軍需官打架。到一個鐵十字勳章軍官的倉皇撤退和蠻不講理的攔截卡車。但很真實。很深入。但也許就是要反映出,這個就是真實的戰爭生活。如同孩子們在橋上看著消失在遠處迷霧中老兵們在卡車的背影。他們內心也開始迷失。其實這時候他們完全可以撤退回家的。因為他們就在自己家門口執勤。但他們卻義無反顧的投入了戰鬥,而且是面對的3兩美軍坦克和步兵的聯合攻擊。老版本的這個戰鬥劇情很合理。比如機槍掩護,鐵拳攻擊。美軍的戰術也比較真實。包括後來用煙幕彈掩護撤退。很多電影裡都沒有這樣的情節。

其實最後孩子們已經失去了理智。在反映了德軍在戰爭中的某種心態,他們只是狂熱的進行戰鬥,如同那個派普一樣。因此本來應該炸掉的橋,因為孩子們的阻攔沒有炸掉。一個來炸橋工兵老兵被一個男孩打死,倖存的兩個男孩之一,也被令兩個工兵打死,是個悲劇。也許是在暗喻戰爭後期德國人的那種不同的態度衝突。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2008版本的,根本就沒有體會到老版本的這些內涵。是完全商業性的娛樂片。煽情加上艷情故事,真的讓人無法接受。其實59版本的也有這個情節,但很含蓄的過去了。也有愛情,而且裡面那個德國女孩子真的很清純很美麗。而翻拍的那個女孩就完全不同了,感覺是在誘惑人。

而結局,是唯一倖存的一個孩子,悲痛的拖著一個戰友的屍體想回家。是絕望和痛苦。最後的字幕是,這是微不足道的一場戰鬥,甚至任何官方記錄里都沒有記載。也許,其實是要表現那個普遍的德軍的內心感受。一場英勇犧牲得到的戰鬥勝利的但是卻是通向國家注定失敗。2008版本的似乎要孩子們是為了掩護傷員和撤退車隊。其實是畫蛇添足。這裡根本不需要什麼道義來支撐。當然,老版本也沒有探究,這次戰鬥的實質意義。因為這場戰鬥的勝利,雖然暫時打退了美國人的進攻,但如同戰鬥開始前鎮子裡一個老人勸告的,這樣的戰鬥會導致整個鎮子的毀滅。而且,橋沒有被炸掉。孩子們認為他們是要守橋的。但實質上一開始這座橋就是被下令炸掉的。孩子門的英雄行為其實是個錯誤。連長安排他們在這裡只不過是希望他們能溜回家。一切都那么陰錯陽差和衝突。

從這部片子,也許我們能理解德國人的那種狂熱和理想主義精神。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單純的少年。單純的讓人感到憐惜和可怕。或許,比海底出擊更反映了德國人的人性和某種文化精神。

而這一點,中國的戰爭影片是缺乏的,要么是馮小寧的紫日的那種故作姿態的煽情,要么是geming戲的意識形態化。也許,是中國人本身就太精於事故,就沒有什麼真正的文化精神吧。如果有,那今天成為河蟹話題禁區的 紅衛 兵們,也許和這些德國孩子才有些類似吧。

而 最後的橋,老版本里那個營長的講話,也許是代表了孩子們共鳴的認識。他們是為了德國而戰鬥。如同德國人的那種固執精神,要么是征服,要么是英勇捐軀。如同他們喜歡華格納的音樂一樣。我欣賞這種悲壯的英雄主義。英雄不在於成功或失敗,而在於他們的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