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各南

樊各南

樊各南是秦皇島撫寧縣留守營鎮樊葛莊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於全莊只有一戶姓樊,一戶姓葛的孤姓而起名,反映了當時凡各莊人們互相尊重禮讓不歧生的高尚道德風貌。(60年代分成兩個形政村,現簡稱凡各南、凡各北村),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坐落在昌撫兩縣交界處,南臨勃海之濱,北倚燕山支脈。距離避暑盛地北戴河十五公里。凡各莊過去有七十二面胡同,八十二眼井,三十二坐廟之稱。現有本地人口近五千多人,外來打工人員約千餘人。說明村莊之大,人口眾多。

凡各莊從古至今流傳著龜斗虎、士彬山、龍泉寺、朝陽庵、聖水窟、老龍潭、金家炕、夢家園、“九缸十八鍋,應在南山和北坡”的說法。這些順口溜高度的概括了樊葛莊有著天靈地傑、歷史淵源,冬暖夏涼、聚風藏寶、名人輩出、山林奇峋、景觀獨特的地理位子。

莊的西方從太平溝(別稱溝里)和龍泉寺發源的山泉和龍潭溫泉,還有途中多條山泉河,匯聚成一條大河。從莊的西邊環抱著半個村莊彎轉流入渤海。

整個河套七十年代中期以前,與地球同等年伶大小不一、各種顏色的河卵石鋪滿著整個河面十分美觀,隨著河水的清徹和撲鼻的清香,站在河的上游眺望下游真是讓人心曠神怡。

河的中間泉水長年流淌,魚蝦滿河塘。村外圍有菱角塘,蓮花塘,李家塘、通龍泉塘、魚仔灣水庫等。

在六十年代民眾挖黑泥時還能捉到十幾斤重的大魚。就是在山裡老龍潭的下游和魚子灣水庫的下游就有很多毛蟹。到雨季發水時,很多的各種魚能被水嗆到現在常家胡同的街里。大雨後在山溝地頭有水的窪坑裡都能見到鯽魚和麥穗魚。

到三九寒天時,龍泉河和魚仔灣的水,流出的冰河層層加高,形成水晶寶石般的銀龍景色、既美麗又壯觀。

特別是蓮花塘面積有十幾畝地,仲夏之月到晚秋,真是如古人沈約等詩人描寫的那樣:“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清朝官方賜給馮山老虎雄偉高大的三節功名排坊,就在蓮花塘的偏東北樊各莊與七里澗兩村的交界處,在未建莊前,從撫寧縣城來人去龍泉寺的古老的原始道口上。據筆者考察,也是大清順治年間朝廷任左都御史的命官、劉鴻儒兩次來龍泉寺走過的地方。

從過去到七十年代初期,這裡的人們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習慣。每到盛夏,人們要把一年所要洗的物件全拿到河套泉水中刷洗,洗後的衣服味道格外的清香。在這個季節河的兩岸人山人海。不同的面孔,不同的穿著,男男女女邊洗衣、邊談笑的聲音。孩子們啼鬧、互相嘻水聲, 晾乾疊好和繼續在河卵石上晾曬著各中形狀和五顏六色的衣物,給河套的兩邊匯織了不同顏色的地圖。童男童女玩累了,在河卵石上爬著燙肚皮與坐臥不一和女洗男曬的各種姿勢、動作與熙熙嚷嚷的人群和水流聲交織成了和諧美麗壯觀的圖景。

這裡五十左右歲的人都曾記得,這些原始的河套尤其在生產隊時期,給當地的老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但解決了旱年的種地用水,還供給了人們白漿甘甜的生活用水。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每到秋後,各生產隊每年都在河的兩邊河卵石上,晾曬近百噸的白薯乾交給國家。

現在有很多人能回憶起此地的天靈地傑。就是在龍泉河岸兩邊再旱也豐收,因有河薀的潤澤。不但有河薀的潤澤,旱得過嚴重時,讓人不可思意的是龍泉河還能幹發水。

一九六五年春天干旱雨少,但在這個時間裡卻發生了乾發河的現象。一位姓金的女士回憶講,那年十五歲,是公曆五月中旬芒種前後。過河去南山,臨去時是能過河的。但回來由於河水增大就過不來了。

很多人都知道在六十年代,凡是到雨季,山上到處可見從各個角落冒出噴泉的景觀。無論怎乾旱,在老龍潭、龍潭井、海拔近三百米高的虎山平頂的石巣中、聖水窟、大山口小井、轎頂子溝等很多地方常年有清泉不斷的湧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