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鼓書

樅陽鼓書

鼓書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樅陽縣流傳很廣,俗稱“大鼓書”。舊時,走村串巷的鼓書藝人是備受歡迎的。一間敞亮的堂屋內,一張八仙桌上,放著一盞小煤油燈,昏黃的燈光下,擠滿了男女老少,就連屋外也圍了好幾重鄉親。在大家渴盼的眼神里,只聽“咚”的一聲鼓響,鼓書藝人左手執板,右手執槌,他神采飛揚地用方言打開了一部部傳奇:“竹板打,簡板叮,少敘閒言書正本,今天不把旁的說,說的是民族女英雄,她叫穆桂英……”

樅陽介於吳楚之間,地處長江之畔,襟江帶湖,交通便捷,歷來是商賈雲集的地方,各地來此賣藝謀生者較多。明清時期,鼓書、蓮花落、胡琴書、評書等各種形式的曲藝相繼傳入,而最流行的還是鼓書和胡琴書,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並成為樅陽民間文化的兩面旗幟。

基本介紹

鼓書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樅陽縣流傳很廣,俗稱“大鼓書”。舊時,走村串巷的鼓書藝人是備受歡迎的。一間敞亮的堂屋內,一張八仙桌上,放著一盞小煤油燈,昏黃的燈光下,擠滿了男女老少,就連屋外也圍了好幾重鄉親。在大家渴盼的眼神里,只聽“咚”的一聲鼓響,鼓書藝人左手執板,右手執槌,他神采飛揚地用方言打開了一部部傳奇:“竹板打,簡板叮,少敘閒言書正本,今天不把旁的說,說的是民族女英雄,她叫穆桂英……”
樅陽介於吳楚之間,地處長江之畔,襟江帶湖,交通便捷,歷來是商賈雲集的地方,各地來此賣藝謀生者較多。明清時期,鼓書、蓮花落胡琴書、評書等各種形式的曲藝相繼傳入,而最流行的還是鼓書和胡琴書,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並成為樅陽民間文化的兩面旗幟。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電視等現代傳媒的發展,包括鼓書、胡琴書在內的樅陽民間傳統藝術形式逐漸走向衰落。但是,傳統藝術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以講述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為主,本身亦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呼喚那些被遺忘在時空深處落滿灰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和我們的根有關,和土地有關,和故鄉與源頭有關。

表演道具

樅陽鼓書道具簡單,一面鼓,一隻夾板。別看著簡單,吳福東介紹說,這些簡單的道具可都是有寓意的。三塊夾板,紀念桃園三結義;鼓釘一百零八顆,紀念水滸一百零八將;鼓架六根竹棍三個腳,紀念楊六郎把守三關。表演時,藝人邊說邊唱,以唱為主,有固定的鼓詞,但高明的藝人並不拘泥於現成的本子,表演時靈活性很大,常常加入自己的創作,重視現場發揮。

樅陽鼓書傳人吳福東

吳福東現年54歲,他出生於錢家橋鄉下,小時家裡窮得丁當響,只有一間半草屋。從小時起,他就對說鼓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村子裡常有外地和本地的民間說書藝人來演出,吳福東就跟前跟後,留心他們的一言一行,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成年後,吳福東通過了縣文化局的曲藝表演考核,領到了演出證。從此,他就走上了說鼓書之路,說鼓書成了他謀生的手段,他不但在本地說,還跋山涉水,到外地去說,皖南山區、周邊縣市,到處留下了他的足跡。說書的內容以《楊家將》、《羅成招親》、《張三姐鬧西京》、《五虎平南》、《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歷史小說為主。由於吳福東善於表演,書說得精彩,他每到一處,人群攢動,邀請不斷。你看他如此描述《楊家將》中楊排風上戰場:
一帶鍋兒和鍋蓋/二帶筷子和筷筒/鍋鏟水瓢樣樣帶/抹布手巾在手中/既帶菜刀和臉盆/又帶火釵吹火筒/又帶奔基與條把/十四件大寶帶手中/要問寶貝有何用?/聽我說書介紹分明
鍋蓋起名叫翻天蓋/鍋鏟抄地地翻身/抹布起名叫天羅網/條把一掃霧氣騰騰/火釵用處有多大/它能變成二火龍/吹火筒能吹苗萬丈/沾上哪門燒哪門/排風帶了這些寶/定能戰勝奸賊兵!
他就是用這樣生動有趣的老百姓的語言,給那些經典的歷史故事再平添了一份精彩。這如何不會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呢!

樅陽鼓書傳人吳福東樅陽鼓書傳人吳福東

鼓書的意義

鼓書是老樅陽溫馨的民間記憶,在那些或慢或疾的鼓點裡,鼓書藝人在詮釋著歷史,詮釋著生活。這清脆的鼓點和雲板聲,像是時間的腳步,它喚醒了我們塵封的記憶,讓我們重新體會到了那些消逝已久的快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