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分類
槍術是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矛演變而成。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等、大槍和花槍均只一個槍頭,雙頭槍的槍桿兩端各一個槍頭。由槍頭、槍纓、槍桿組成。槍桿多用白臘桿製成。槍桿中點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和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兒童不受限制。槍櫻的長度不得短於200mm。
歷史淵源
發展歷程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漢代長兵器,側重戟、矛。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
古代的槍術用法除花槍、大槍、雙槍、雙頭槍、鉤鐮槍外,多已失傳。槍法流傳較多的常有羅家槍、楊家槍、岳家槍、馬家槍、沙家槍、六合槍、八母槍、子龍槍、大犁花槍和峨嵋槍等,各有精研,各有所長。但基本槍術技法還是比較一致的。主要槍術以攔、拿、扎為主,此外還有點、崩、挑、撥、纏、舞花等法。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
唐代槍術
唐代善槍者甚多,槍術有明顯的提高,《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楊家梨花槍,就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山東紅襖軍起義者楊妙真所創。《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楊鐵心用的就是楊家槍法。
明代槍術
明代是武術發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艷。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當時推崇楊家槍法,是因為楊家槍“有虛實,有奇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
明代的秦良玉統率的白桿兵槍術精湛,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蠟樹(即小葉枔)作柄的長槍,在鎮壓楊應龍之亂和抗禦後金及平定奢崇明之亂和張獻忠之亂中,屢立戰功。
晚清槍術
到了晚清,長槍趨於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今天武術運動就是使用這種類型。目前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槍等。
訓練方法
基本槍術技法
持槍穩活,前管後鎖,兩手持槍,穩而不死,活而不滑,持槍之勢,貴為四平,所謂四平,即頂平、肩平、腳平、槍平。根不離腰,三尖相對,所謂三尖相對即鼻尖、槍尖、腳尖。扎槍要直出直入,須平正靈活,迅速,腰腱勁直透槍尖,勢如潛龍出入。扎槍又分為上平,中平和下平,以中槍為法,並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還有人說花槍為“百兵之賊”(賊滑之意)。
大槍為“百兵之王”,全長3.56米。把端直徑為一虎零一拍(即滿把握信,拇食指指尖相對,中間尚空三指之距)。槍頭長0.39米,其重根據槍桿分量而定,一般重1公斤左右。槍法有:扎、搕、挑、崩、滾、砸、抖、纏、架、挫、擋等。但沒有常見的舞花。因大槍體長,動作幅度大,練習大槍要求身不離槍。槍不離中心。要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良好的身法與靈敏的步法。如扎槍時,講究以身步前送,上架時至頭頂即回,下壓時一磕敵械即回。大槍動作多以功力,實用為主,兩人對抗性對扎槍練習,就是提高對大槍各種技法的體驗和使用,也是實實在在的長功夫的練習方法。
相關記載
明末清初武術家吳殳在槍法名著《手臂錄》中,把槍術訓練分為根本與行著兩部分,《澤古齋重鈔本手臂錄》記載的槍術訓練內容如下:
敬岩…….年三十七,與洪記見劉德長於真定巡撫韓公皛宇署。洪記與德長校技,而手中兵器為德長撥去,乃心折,百拜請受教。劉師曰:‘二子根本無功,枝幹皆虛也。當息心泯志,不學破法,不與人角技,下死工夫於根本者二年,則可受我法,自今日請辭,至期相見。’乃如所言,與記用根本工夫足二載,復往見。劉師試之而實,喜曰:‘吾教二子槍法已竟,無多求也。二子所學,博極諸家,惟不知有根本,不曾加工,故遇吾而敗。今根既實,則舊法皆吾法也,復何教焉。’又命與昔舊平手者校,其仗皆可撥而去也。
槍之近祖有劉德長,初為少林寺僧,又徧(同遍)游天下,而後槍技特絕,受邊帥之辟,棄其方袍,仕為游擊將軍,真定巡撫中丞韓皛宇,延教其部將。常熟石電號敬岩,與僧洪記往見。洪記少林推第一,意殊傲蔑,及校技,而杖物為德長所撥擊,乃心折,與敬岩百拜請受教。德長曰:“二子之技非不善也,然見我立敗者,址弗極固也。譬於築室,隆其構,弱其堂,風雨大至,有弗圮者乎?二子能從我言,悉去舊構,而更築其堂。堂之(通址)既固,我不加寸木,以子舊構,構於新堂,無敵于海內矣。”洪記、敬岩受命而為之者一年,乃許入室。
石師之教,先練戳,戳不許多,四伐五伐,則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為度,戳不竭力,則手臂油滑,初址不固,臨敵無以殺人矣。以漸加之,必日五百戳,幾百日而後戳址固焉。……戳之後,乃教以革,革者,坐其後踵,不得移動,移動則手不熟,乃使善戳者,如矢如電以戳焉。革稍不合法,則桿必及身,顛仆於地。桿以葦絮封其端,而又厚縛紙竹於前脇(同脅),然猶左腕右臂青紫流血,恆不絕見。練革無終期,十年二十年益善。……戳革既熟,然後教以連環,連環者,一戳一革,互為主客,二人慾相殺如讐(同仇)怨焉。……戳革連環既熟既精,然後教以破法、夜叉探海等勢、中平槍槍中王等訣,百日事盡。始終凡三年……
戳革是正,行著是變,功夫缺一不可。
余初學時,敬岩問曰:“君之學武,為意氣名高耳。我有二三捷法,只一月之功,可以眩俗。”余曰“本以天下多事,故欲為此,若止眩俗,不能殺中原流賊者,吾不學也。”敬岩曰:“若爾,非千日苦功不辦,須二年練戳革,一年學行著,方到小成。若要大成,必如我一世習練方得。”余深信其言,癸酉甲戌,練戳革無間時者二三年。
行著甚多,豈能盡練,得其精要者數法,可以稱通微矣。多而生,不若少而熟也。數著既熟,鏇鏇加之,以迄神化。封閉手熟,諸法說破即能用;不熟,說會亦無用。天下事皆有總頭,有先務,豈法法而練之哉?
由上可見《手臂錄》載大槍訓練以戳革(革即格)為根本,各種用法為行著(著即著,行著就是各種實戰變化。革中又以封閉為根本,封閉即今之拿攔二槍,戳即今之扎槍)。
槍術的技法特點
1,持槍四平,三尖相照:由於槍長,所以必須兩手持握使用。持槍四平,三尖相照,是持槍特有的基本姿勢和技法要領。
持槍四平是指前持槍身中段,後手握把根靠腰,下蹲成馬步(或半馬步)的這是一基本持槍姿勢,要求做到頭頂平,肩平,足平,槍平的技法要領。
三尖相照是指持槍時強調要求中照槍尖,上照鼻尖,下照前腳尖,三尖要保持在一個直線方向上,側身直對前方,不但縮小了受敵面而且槍尖護住前方,可拒敵於槍尖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為了保證出槍攻出時子午不偏,目標準確。
持槍四平,三尖相照,形成了一個立身中正,腳下穩固,人槍合一,靈活應變的整體姿勢,有利於攻也有利於守,此姿勢又稱為中平槍。
2,持槍穩活,前管後鎖:持槍必須穩活,不穩容易脫把,不或則出槍變化不快。
前管後鎖是指在槍術運動過程中,兩手控制槍身的基本手法,握於槍身中段的前手要像管一樣握住槍桿,既能套住槍身又不使脫手,又能讓槍桿在手中自由出入滑動,成為槍的運動支點,控制槍的運動方向,隨時能自如地調節握把的鬆緊度和控制槍的發力;後手要像鎖一樣牢握槍把,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槍法,如扎/崩/劈/托/抽/拉/雲/拔等等。
3,槍扎一線,圈不過斗:槍扎一條線,此為判定扎槍技術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直扎遠取是槍術的優勢和特長,為槍術最主要的進攻技法。在扎槍時需沿槍身縱抽用力,使槍身直線扎出,力達槍尖,發出寸勁,達到平直而快準的要求,不但扎得疾而且要收得快。
攔拿圈轉乃是槍術最主要的防守技法。圈不過斗是指在做攔、拿、圈轉槍時要嚴格以直徑不過一斗的寬度(即一個身體的寬度,約30厘米)為限,這是為了保證防守的嚴密性,不致因攔拿圈轉過寬而使對方避開槍尖近身作戰,失去長兵優勢,轉動不靈,以致受制於人。所以槍扎一線,圈不過斗,是扎槍和攔拿圈絞類槍法的重要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