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川楝子出自《本草正》。川楝 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 花期3-4月, 果期9-11月。
藥品簡述
藥名:川楝子。漢語拼音:chuan lian zi。
英文名: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科屬分類: 楝科。
功效分類:清熱燥濕藥;止痛藥。
別名:楝實、練實、金鈴子、仁棗、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樹果、川楝樹子、川楝實。
性味:苦、寒;有小毒。
歸經:歸 肝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功能: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
主治:脘腹脅肋疼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頭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塗。行氣止痛炒用,殺蟲生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於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資源分布:我國南方各地均產,以四川產者為佳,還有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實。
採收儲藏:11-12月果皮呈淺黃色時採摘,曬或烘乾。
炮製方法:
1、川楝子:揀去雜質,洗淨,烘乾,軋碎或劈成兩半。
2、 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
3、《雷公炮炙論》:(楝實)採得後曬乾,酒拌 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槌碎,用漿水煮一伏時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植物—金鈴子
金鈴子其實就是川楝子果實的一種別稱,又稱苦楝子。
川楝子:楝科多年生落葉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小枝灰黃色,羽狀複葉互生。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紫色,核果圓形或長圓形,直徑約3cm,黃色或栗棕色。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果實類球形,直徑2~3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基,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
川楝乾燥的成熟果實,也就是金鈴子,棕黃色,有深色小點,是一種常用川產道地中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其氣特異,味酸、苦,性寒,有小毒。能疏肝,行氣,止痛,驅蟲。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主產於萬縣、雲陽、大邑、雙流、金堂、重慶等地,量大質優。生於平壩及丘陵,秋冬果實呈黃色時採收。主要藥用成分為川楝子素、生物鹼等。全國不少地區也有用同科植物楝樹的果實苦楝子作川楝子用。
用藥禁忌
1、脾胃虛寒者忌服。2、《綱目》: 茴香為之使。
不良反應
毒性苦楝子的毒性甚於根皮。因誤食苦楝子果肉中毒的病例,文獻中曾有報導。誤食10-70粒不等,中毒症狀可在食後4-8小時出現;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難,四肢麻木,陣發性抽搐,血壓升高等;症情嚴重者可致死亡。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含驅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21-O-乙醯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藥理作用
1、驅蟲作用:本品有驅蛔蟲作用,有效成分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強,與山道年相比,作用緩慢而持久。低濃度(1:5000-9000)川楝素對整條豬蛔蟲及其節段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增強,間歇地出現異常的劇烈收縮,運動的規律破壞,持續10-24小時。被認為川楝素是對蛔蟲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還能使蟲體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謝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應求而導致收縮性痙攣而疲勞,最後使蟲體不能附著腸壁而被驅出體外,因此臨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蟲時間較遲,約24-48小時,排出蟲體多數尚能活動。2、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在大白鼠上記錄膈神經放電和膈肌肌電,觀察川楝素對呼吸的作用,結果表明,大劑量川楝素(2mg/只,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於它對中樞的抑制作用。延腦呼吸中樞部位直接給川楝素(0.01-0.15mg/只)的實驗支持上述結論。中樞興奮藥尼可剎米對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輕微的對抗作用。川楝素對清醒家兔皮層自發電活動未見明顯的影響。
3、抗肉毒中毒的動物的作用:川楝素對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後6小時內給藥治療,其存活率可達80%以上;對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後24小時治療,可治癒半數以上;對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護作用;與抗毒血清合用,可明顯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經一肌肉接頭處對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4、川楝子有鬆弛奧狄氏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
5、能興奮腸管平滑肌 ,使其張力和收縮力增加。
6、川楝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7、尚有抗炎、抗癌作用。
藥(毒)理學
小鼠腹腔注射、靜脈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給予川楝素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8±1.2、14.6±0.9、14.3±1.5和244.2±44.0mg/kg。靜脈注射和皮下注射的 化療指數分別為4.2和4.5。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9.8mg/kg和4.2mg/kg。小鼠的累積性毒性:半數致死量為18.7mg/kg, 累積係數K=1.13。猴的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變化最明顯的是SGPT,其次是肌無力。SGPT升高的最低劑量是0.0025m/kg×4,比猴靜脈注射治療的顯效劑量(0.5m/kg×4)小6倍。川楝素在肝臟的含量比其它組織高,肝臟病理形態學的變化,也比其它臟器明顯。同屬植物苦楝有毒,曾有小孩食入而中毒致死的報告。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下瀉、呼吸困難及心悸等。犬口服後很快引起 嘔吐,故不易中毒。牛、馬亦可中毒;而豬則最敏感,服200g半小時即中毒,2-3小時即可死亡;主要症狀為中樞抑制、昏迷,解剖時除見有胃、小腸的炎症及擴張外,尚有肝、腎組織充血,脂肪變性,肺中有多量血液,顯著紫紺等。成熟核果的毒性較未成熟者大。毒性成分可能是毒性蛋白。
臨床套用
1、肝鬱化火所致諸痛證。本品苦寒降泄,能清肝火、泄鬱熱、行氣止痛。每與延胡索配伍,用於肝鬱氣滯或肝鬱化火胸腹諸痛,如金鈴子散: 金鈴子、 玄胡索各30g。上為細末,每服6-9g,酒調下,溫湯亦得。方中川楝子行氣止痛,為君藥。(《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2、治肝 胃氣痛,與延胡索同用,或以金鈴子散與四逆散合用。用治疝氣痛,以治療熱疝為宜,可配延胡索、香附、橘核、芒果核等同用;
3、寒疝腹痛則宜配暖肝散寒之品小茴香、 木香、吳茱萸等,如 導氣湯:川楝子9g,小茴香1.5g,木香、淡吳茱萸各3g。長流水煎服。方中川楝子行氣止痛,為君藥。(《醫方簡義》)。
4、蟲積腹痛。本品苦寒有毒,能驅殺腸道寄生蟲,味苦又能降泄氣機而行氣止痛。可用治蛔蟲等引起的蟲積腹痛,每與檳榔、使君子等同用。
5、本品苦寒有毒,能清熱燥濕,殺蟲而療癬。可用本品焙黃研末,以油調膏,外塗治頭癬、禿瘡。苦楝子烤黃研成細末,用熟豬油或凡士林調成50%油膏。先將患者頭髮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淨瘡痂,再以5~10%明礬水洗1遍,擦乾,塗油膏(約厚2~3毫米),每日1次,連續10天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可愈。上法共治髮癬患者4000餘人,有效率98%以上。
6、治療急性乳腺炎:將苦楝子連皮和仁,搗碎曬乾,炒微黃,研細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錢,紅糖2兩,用黃酒或開水100~200毫升沖服,每日1~2次,連服2~5次。共治43例,其中初診時未化膿者34例,服藥2~4次,均在3天內治癒。
7、治疝氣及一切下部之疾,腫痛縮小等症如 川楝子丸:川楝子(淨肉)1斤, 木香(不見火)30g,破故紙(炒香為度)30g。上為細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50丸,鹽湯下。甚者日進90丸,空心食前服。方中川楝子行氣止痛,為君藥。(《大同方劑學》)
8、以川楝子、 烏梅各40g、 川椒、 黃連各20g、生大黃10g烘乾混合為末,製成膠囊劑,治療膽道蛔蟲症,治102例,均獲痊癒(上海中醫藥雜誌,1985,8:28);
9、以生大黃、鬱金各10g,金鈴子、山楂各12g,積雪草20g,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急性膽囊炎60例,痊癒43例(湖北中醫雜誌,1987,2:17);
10、以 金鈴瀉肝湯(川楝子、 乳香、 沒藥、龍膽草、大黃等)治療膽系感染150例,痊癒130例,好轉20例(遼寧中醫雜誌,1991,4:27);
11、以川楝子去核取肉,研末,用豬油或凡士林調膏外塗局部,治療頭癬、禿瘡,有良好效果(中醫雜誌,1962,9:181);此外有用川楝子複方治療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睪丸疾病、蟯蟲病等。
常用配方
1、治熱 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溫湯亦得。(《 活法機要》金鈴子散)2、治 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不用巴豆),茴香一兩(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將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楊氏家藏方》金鈴子散)
3、治 寒疝,以及偏墜,小腸廟痛: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錢,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醫方簡義》導氣湯)
4、治髒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經驗方》)
5、治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為末,每溫酒服-錢。(《聖惠方》)
6、治小兒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為末,豬膽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7、治耳有 惡瘡:楝於,搗,以綿裹塞耳內。(《聖惠方》)
文獻論述
1、《 綱目》: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2、《 本草經疏》:楝實,主 溫疾傷寒,大熱煩狂者,邪在陽明也,苦寒能散陽明之邪熱,則諸證自除。膀胱為州都之官,小腸為受盛之官,二經熱結,則小便不利,此藥味苦氣寒,走二經而導熱結,則水道利矣。
3、《 本經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盪熱止痛之用。《本經》主溫疾煩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煩亂自除。其殺三蟲利水道,總取以苦化熱之義。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鈴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結血,功勝失笑散,而無腥穢傷中之患。昔人以川楝為疝氣腹痛、殺蟲利水專藥,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此言雖迥出前輩,然猶未達至治之奧。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以解錯綜之邪,更須察其痛之從下而上引者,隨手輒應,設痛之從上而下注者,法當辛溫散結,苦寒良非所宜,諸痛皆爾,不獨疝瘕為然。
4、《 本經》: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5、《 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6、《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7、《 綱目》:治諸疝、蟲、痔。
8、《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治疝,去痼冷。
9、《本草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衝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核果呈類圓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皺縮,或略有凹陷,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校,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顆。氣特異,味酸、苦。以個大、飽滿、外皮金黃色、果肉黃白色者為佳。顯微鑑別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細胞類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中果皮主為薄壁細胞,內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約16μm;分泌細胞圓形或橢圓形,長85-197μm,寬40-127μm;內側散布有細小維管束。內果皮主要為纖維,亦分布有石細胞,靠近中果皮的纖維多縱向排列,內側的纖維多橫向排列;晶纖維的含晶細胞,壁呈不均勻增厚,常數個相聯,胞腔內含草酸鈣棱晶,少數含簇晶。粉末特徵:黃棕色。
① 內果皮纖維及晶纖維成束,常上下層交錯排列或排列不整齊。纖維長短不一,稍彎曲,末端鈍圓,直徑9-36μm,壁極厚,有的不規則縱裂成須束狀,孔溝不明顯,有的胞腔含黃棕色顆粒狀物;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數含簇晶。
② 果皮石細胞不規則長條形或長多角形,有瘤狀突起或鈍圓短分枝,彎曲呈S形,有的石細胞類圓形、類長圓形,直徑14-54μm,長約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溝較稀而短,胞腔細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狀;也有石細胞壁稍厚,胞腔充滿棕色物。
③ 果皮孔紋細胞類長多角形或長條形,壁稍厚,彎曲,具圓紋孔或斜紋孔,常可見數個紋孔集成紋孔域。
④ 種皮細胞鮮黃色或橙黃色。斷面觀細胞扁平,壁厚,有縱紋孔;表面觀多角形,有較密顆粒狀紋理。
⑤ 種皮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內充滿淡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物,並含細小草酸鈣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細胞、種皮色素細胞、種皮內表皮細胞、草酸鈣方晶及簇晶。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皿中,揮散後,殘渣加0.12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50%V/V)溶液6滴,呈紫紅色。(檢查三萜類)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蔭蔽,在海拔1000m以下均可生長。以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12月採摘淺黃色成熟果實作種,用清水浸泡2-3d,去果肉,取出果核,晾乾,用濕沙貯藏催芽。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種。條播,按行距30cm開橫溝,深約6cm,株距12cm。每穴放果核1枚,隨即施人稀糞水,覆土8-10cm。播後1個月左右出苗,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苗高10-15cm時中耕除草1次,施人糞尿;苗高18-20cm時,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育1年,於冬季或第2年春季發芽前移栽。按行株距(2.5-3.5)cm×(2.5-3.5)cm開穴,每穴栽苗1株,填上壓實,澆足水。
田間管理
幼樹要加強管理,以利成活。成年樹每年春、秋季中耕除草,結合追肥;冬季進行修枝。遇旱及時灌水。
備註
陝西、安徽、江蘇、山東、湖北等地,有時以同屬植物苦楝的果實,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實形狀較小,直徑1~2厘米。表面紅褐色間有黃棕色,具光澤,多皺縮,有多數棕色小點。一端可見果柄殘痕,另一端有一圓形凹點。果皮革質,易剝離。果核長橢圓形,具5~6條縱棱,內含種子4~6枚。種子扁梭形,紫紅色,皮薄,內有子葉2片,黃白色,富油性。氣微而特異,味酸而後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