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痛

胃氣痛

胃脘氣機失調所致胃脘部疼痛。見《春腳集》卷二。《經驗奇方》卷下:“胃氣痛,此症甚者,每晨吐清水,或連頭痛。制香附二錢,良姜一錢五分,砂仁末八分。如病重常吐清水,加吳茱萸二錢。右藥,水煎熱服。亦可由肝氣犯胃而致,胃氣痛,不能飲食,或能飲食而不能化,非痛非滿,上吐下瀉。治宜平肝和胃,方用白芍、甘草、當歸、柴胡、茯苓、白芥子。”(《石室秘錄》卷一)。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病名:

胃脘氣機失調所致胃脘部疼痛。見《春腳集》卷二。《經驗奇方》卷下:“胃氣痛,此症甚者,每晨吐清水,或連頭痛。制香附二錢,良姜一錢五分,砂仁末八分。如病重常吐清水,加吳茱萸二錢。右藥,水煎熱服。亦可由肝氣犯胃而致,胃氣痛,不能飲食,或能飲食而不能化,非痛非滿,上吐下瀉。治宜平肝和胃,方用白芍、甘草、當歸、柴胡、茯苓、白芥子(《石室秘錄》卷一)。參胃脘痛條。

胃氣痛多因飲食所傷,胃氣阻滯引起。證見胃脘脹痛,胸悶痞塞,得噯氣則舒,或伴腹脹,大便困難,脈多弦滑。治宜行氣散滯,常用香砂枳術丸。較重者結合用沉箱降氣散。胃氣痛多由肝氣引起,惱怒之後,肝氣橫逆犯胃,常見脅滿脹痛,時有太息。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調氣散。凡肝氣引起的胃痛,經久不愈,極易化火,治宜宣洩苦降,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藥名:

胃氣痛能舒肝和胃、祛除胃脘疼痛、嘔惡冷酸、胃灼熱及各種胃病所引起的胃痛、胃酸過多、胃氣脹痛、痙攣性胃痛、消化不良等都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胃痛、胃酸過多、胃灼熱、胃氣脹及腸胃痙攣等。

服法:每日三次,每次二粒;服用時以暖水送服及飽肚服食為佳。

治療期:當服食「胃氣痛」胃丸後,痛苦即銳減甚至終止。但一般療程應維持二星期之療程,而病情較嚴重者應繼續至一個月的治療。香港製造

貯存:請存放於清涼乾爽之處。

辯證論治

治療胃痛,首應辨其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及病在氣在血,然後審證求因,給予恰當的治療。大抵新病暴痛,痛勢急迫而痛處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痛緩,病勢綿綿而痛處喜按者,多屬虛證;寒證疼痛,喜溫熨熱飲,遇寒則疼增;熱症疼痛,喜涼熨冷飲,遇熱則痛劇;以脹痛為主,或痛引胸脅,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此多為氣滯;痛處固定不移,多為刺痛者,常屬久病血瘀;若煩熱似飢,舌紅無苔或少津者,多屬胃陰不足之證。

胃痛的治法,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但決不限於“通”之一法,臨證之時,應運用四診八綱,詳加審察,根據病者的不同情況,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

1.肝氣犯胃

本證按其不同情況,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種類型。

(1)氣滯

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噯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後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

分析情志不暢,氣鬱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遊走,脅為肝之

,故痛引兩脅;

故噯氣頻繁,噫氣失氣後,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鬱之象。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

。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

、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里,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乾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鬱熱所致。

治則疏肝、泄熱和胃。

選穴肝俞、胃俞、

、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提拿捏背助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揉壓陽陰清熱法,加用推揉胸脅疏肝法(見發熱)。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別捏拿兩側血海、梁丘、如痛已緩和,肝脾未調,可用雙手拇指對揉、對壓兩側三焦俞,單拇指按揉中脘,以調理三焦。

(3)血瘀

主證痛有定處而拒按,多為刺痛,食後更甚,或見吐血便黑,甚則舌紫,脈澀。

分析久痛入絡,絡脈損傷,故吐血便黑;瘀血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痛劇;瘀血阻滯血行不暢故舌紫、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內關、勞宮、梁丘、內庭。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壓陽明清熱法,加用遠端誘導止痛法(雙拇指同取兩側內關、勞宮、梁丘、內庭)。

如嘔血便血不止,以

為主,待病情穩定後,方可施術手法。

2.病邪阻滯

(1)飲食阻滯

主證胃脘脹痛,噯腐,厭食或嘔吐,吐後痛減,

膩,脈滑實。

分析食停胃中,

失常,故胃脘痛脹;飲食停滯,

而反上逆,故噯腐或嘔吐;吐後積滯去而痛減;食濁熏蒸故苔厚膩;胃氣與宿食相搏,故脈滑實有力。

治則消食導滯。

選穴脾俞、三焦俞、

、天樞、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拿揉抖顫導滯法,配用按壓背腰鎮痛法與揉壓陽明清熱法。

脹痛甚者,可雙拇指同按雙側天樞,以行氣導滯;食滯化熱,可晃撥兩側大腸俞。

(2)寒傷胃陽

主證因受涼飲冷而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溫熨熱飲,泛吐清水,或有惡寒發熱,苔白脈緊。

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陽氣不得宣通,正邪交爭,故胃痛暴作;惡寒發熱,苔白為寒邪外襲所致;脈緊主寒主痛。

治則溫胃散寒止痛。

選穴胃俞、脾俞、中脘、梁丘、內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捏拿背肌利氣法,搓擦胃俞溫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運法與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虛弱

(1)脾胃虛寒

主證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

分析脾胃虛弱,寒氣凝滯,故胃痛隱隱;中陽不運,水飲停聚,故痛不甚而琺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陽虛故四肢欠溫,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緩無力。

治則溫脾健胃。

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門、中脘、章門、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顫導滯法和揉壓陽明清熱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發之時,可拿搓胃俞,雙拇指同按梁門,以溫中止痛,痛止後,可按基本手法施術。如脾胃虛寒,而肝有鬱熱,除胃痛外,尚見泛鉉嘔吐,時覺飢嘈,食則不舒,四肢欠溫,舌邊紅絳,苔白中黃,脈弦細者,可用雙拇指同取雙章門、立拳滾上腹部寒熱並投,肝胃同治。

(2)胃陰不足

主證胃痛隱隱,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苔少或剝脫,舌光紅少津,脈細微數。

分析胃陰不足,胃絡失養故胃痛隱隱;陰虛生內熱,故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苔花剝,脈細微數皆為胃陰不足之徵象。

治法養陰益胃。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覆施術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開三門、運三脘、大便

,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證,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注意飲食調節,心情舒暢,亦屬必要。

生活調節的建議

1. 調節飲食:

有重酒精的酒類忌飲,煎炸油膩食物、椰菜、咖啡應儘量少吃,每餐不宜進食過飽等。

2. 補助治療:

當完成病痛治療期,病者為免胃病復發,仍可繼續每日服食一丸,以調節胃酸,保護胃膜。

注意:孕婦及脾胃虛寒者慎服,青光眼患者忌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