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楓洛池》是隴劇的開山之作。1958年,臨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
。甘肅省為了組織進京演出,決定編演一出“大戲”。 當年開始撰寫劇本,劇本創作由石興亞、陳文鼐、李遲、金行健、姚舫負責,易炎、邸作人、陳明山三同志組成了音樂組。最初的創作動機是從秦腔傳統折子戲《吃魚》受到啟發的。 東漢時太師梁冀欲謀反,派兵追拿漢室宗親清河王劉蒜時,誤將鄔漁翁射死。漁女鄔飛霞搭救了清河王,後孤身進入梁府得鬼神相助刺殺了梁冀。隴劇《楓洛池》在進行劇本創作時,僅取其有進步意義的漁女刺梁這段情節,以其為主線安排了“誆嫁”、“夜逃”、“俠代”、“刺梁”幾場戲。梁冀為構建自己的極樂世界,一邊派議郎牛貴抓捕民工修築楓洛池,一邊派司農馬榮廣選天下美女,在未婚夫被抓、老父慘死、官兵大肆追殺漁民的情況下,鄔飛霞挺身而出,冒馬榮之女馬瑤草之名,深入虎穴,刺殺梁冀。“辨草”一場是全戲的高潮,鄔飛霞為了達到報仇雪恨的目的,在掌握馬榮利慾薰心的卑鄙心理後,曉以利害使之認己為女,並針鋒相對地駁斥擊敗了牛貴的百般刁難,繼而巧妙說服馬瑤草承認是自己的丫環,最後使梁冀疑慮冰釋,為末場“刺梁”鋪平道路。在激烈而緊張的戲劇衝突中,將正反兩方面人物的直接交鋒寫得有聲有色。
《楓洛池》後來成為甘肅省改編傳統戲,在推陳出新方面最為成功、影響也最大的劇目之一。導演除范雨、薛再平、劉清華外,邀請了陳永玲、高媚蘭諸藝術名家輔導演員,主要角色由省秦劇團抽調,還借調了蘭州市秦劇團個別優秀演員。
藝術特色
戲曲劇目是在規定程式中以歌舞演故事的。該劇中,“漢室為臣恨官小,奔走梁府換紫袍”的牛貴,趁梁太師選美之機編造歌謠意欲羞辱他的政敵大司農馬榮,而這個馬榮的為官之道卻又是“只要博得太師笑,哪管民女哭號啕”,他企圖讓美貌漁女鄔飛霞頂替自己的女兒馬瑤草,結果使漁女和自己的愛女都捲入磨難與生死的旋渦之中。全劇的各種矛盾衝突都交織在兇惡的太師造池選美之中,而官宦之間、官民之間、民與民之間的衝突糾葛,將人類的貪得無厭、高尚聰慧、坦蕩俠義等,均在對應中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最終構成了膾炙人口的戲劇氛圍與劇場效果。
抗爭逃出的苦工杜若義和其未婚妻鄔飛霞是全劇自始至終所表現的一對人物主線,而結識漁樵酒傲王侯卻又為太師做賦的文人簡人同和心向正義的官宦之女馬瑤草也是濃墨重彩的一對劇中人物。他們4個人從不同的生活層面立體地反映了複雜的社會視象與人世百態,也從不同的視角揭示著歷史總體的發展趨向。《楓洛池》所有的愛憎、褒揚、俠義、善良和大智大勇均表現在他們這個“雙生雙旦”行當人物組合的塑造上。把傳統的戲曲編劇技法如此精到地運用在新生劇種的創作中,正是《楓洛池》原版與新版編導的藝術貢獻。年已八旬的老編劇李遲、石興亞既是原版隴劇的創始人又是新版《楓洛池》的傳承人,令人感嘆。
戲曲藝術是表演的藝術,再好的戲都是由演員來完成的。有業內人士認為新版《楓洛池》的演員已經是第5代了,這一代演員的長相、唱腔及表演大都超過了以往的演員。因此這齣戲儘管人們大多詳知劇情,但依然要前來觀賞,演員的唱念表演自然首當其衝。如果說馬勇飾演的梁冀兇殘有餘,那么王為民將牛貴的奸醜刻畫得入木三分;而安煒飾演的馬榮不乏為官為父的卑猥與內心煎熬的展示、張保利飾演的鄔洪和段紅娟飾演的紅桃則細膩微妙自有章法;邵斌德飾演的杜若義疾惡如仇,敢作敢為,其拚鬥身手尤為利落;邊肖飾演的簡人同在一派儒雅文氣與兒女情長中飽含著難以泯滅的俠義本色,其具魔力的高拔嗓聲施放有度恰到好處;雷通霞飾演的馬瑤草與竇鳳霞飾演的鄔飛霞一柔一剛相互映襯,特別是兩個人在劇中高潮處的身份突變與情緒轉換中準確而有層次地展示出人物性格,頗見表演功力。
新版隴劇《楓洛池》依然恪守“情感是音樂創作的靈魂”這一法則。全劇音樂舒展優美,其弦律長於訴說,重於抒情。一唱眾合悠揚悅耳的“嘛簧”演唱,加之源自隴東道情皮影戲“風擺柳”“秧歌步”等獨特而合諧的身段表演,有力地襯託了人物的塑造和情景的渲染,如“鄔飛霞站門前淚如雨灑”“如今遂了父心愿”等唱段格外感染觀眾。省隴劇院及該劇組對於B角演員的培養,以及加快打造青春版《楓洛池》的舉動非常有益於《楓洛池》品牌更持續更廣泛地上演,這充分體現了他們長遠的出人出戲的劇目戰略,很值得稱讚。
歷史沿革
1958年初,甘肅省秦劇團團長慕崇科在計畫迎接國慶十周年的演出計畫時,要石興亞、李遲等寫一部大戲。編劇們寫到第二稿時,時任甘肅省文化局局長的王彪倡議用隴東道情演出,並作為建國十周年大慶的一份獨特獻禮而加以精雕細琢。這部戲後來被命名為《楓洛池》,成為隴劇的開山之作。
1959年7月,《楓洛池》在舞台上亮相。8月中旬,作為國慶十周年慶典獻禮劇目,晉京匯報演出。人們沒想到這部來自西北甘肅的戲,竟然一炮走紅。在北京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除參加獻禮演出以外,還為全國政協、國家部委、中央黨校等機關團體演出了22次專場,一時間好評如潮。
《楓洛池》以其動人的故事情節,濃郁的隴東地方特色,以及典雅的表演風格享譽京華。劇組也受到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梅蘭芳、杜近芳、紅線女等藝術大師稱讚這部戲為戲曲百花園中的新葩。周恩來總理說:“聽了你們演奏的道情,我就像又回到了陝北,又見到了陝甘寧邊區的人民。”
在北京期間,《楓洛池》被專門安排在國務院禮堂演出。周恩來總理請全團演職人員吃餃子,習仲勛副總理在北京飯店宴請劇組,他們還參加了國慶招待會,國慶那天,他們被安排在人民大會堂北門觀看閱兵……
《楓洛池》劇組返回蘭州的慶功會上,甘肅省委隆重宣布命名由《楓洛池》奠基的舞台藝術新樣式為隴劇,並決定組建甘肅省戲曲劇院隴劇團(後更名為甘肅省隴劇團)。
自1959年創作成功至今已經演出了3000多場,慶陽、隴南、酒泉的劇團也演出過這台劇目。隴劇《楓洛池》與秦腔《趙氏孤兒》可謂雙峰並峙,彌足挺秀,成為祖國戲曲藝苑中的重要劇種代表作。
然而,原版的《楓洛池》全劇演出時間為2小時40餘分鐘,這在鄉村的戲台子上演出可行,但在今天城市劇場演出,時間就嫌長了,觀眾就坐不住了。 於是,動腳本,動節奏,動音樂,動舞台調度,動演員表演程式,動舞台美術與服飾道具,成為新版《楓洛池》問世的必要。
要動得適當,壓縮得恰到好處。這便是50年後的《楓洛池》對今天主創人員提出來的繼續創作的嚴格要求。沒有觀眾便沒有戲劇。為了適應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與習慣,是老字號精品也要有新的變化,是50年資歷的經典也要有新的提升。而這種變化都在“移步不換形”的衍變之中。任何冒然的胡變亂動和任何不細緻入微的改動壓減,都會影響《楓洛池》經典今後的藝術生命力。
面對要打造新版的《楓洛池》,83歲高齡的石興亞先生——當年隴東道情劇《楓洛池》的第一編劇徹夜未眠。“1959年的9月,建國十周年之際,劇團去中南海國務院禮堂演出,一個月里中央領導就接見了兩次甘肅代表團演員,我那時正準備結婚呢,可沒去北京……”石老至今不無遺憾。可他今天拖著帶病的身子骨又投入到新版的熬心費神之中,卻感受到一種別人一輩子難有的榮耀。
我們想一想,當年“改人、改戲、改制”,還在全省範圍內搞“發掘戲曲遺產競賽”活動,當時的領導人為何不請外面的“和尚”來念“道情”經呢,咋那樣的看重本地本土的戲曲人才,如劇作者石興亞、陳文鼐、金行健、李遲、姚航,如作曲易炎、陳明山、邸作人,如導演范雨、劉清華、薜再平,如舞美設計王天一等,更何況石老當年才是30齣頭的青年人,他們竟搞出一個新的劇種新的經典來,搞出甘肅特色文化的一個象徵來,搞出一件轟動中國劇壇的事情來!
是的,他們最懂隴東道情,最懂甘肅地方戲種。
不可否認,當今的中國戲劇命運也是受各類評獎活動導引著、支撐著的。各類評獎此起彼伏,綿延不斷。一年前我國又出現“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評選活動,1979年以後從創作、首演之日起到眼前還在繼續上演的深入人心的甘肅舞劇《絲路花雨》和《大夢敦煌》雙雙入選。而已有50餘年創作演出歷史的《楓洛池》,現在還繼續在演出在打造,可以說,它是有資格申報“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今天打造新版《楓洛池》接了地氣、天氣、人氣,合情又合理。如果說劇目是戲劇活動的基礎,是一個院團的藝術生命,那么精心打造優秀保留劇目就是一個院團的戲劇戰略,搞好“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則是中國戲劇的戰略。
相關信息
2011年12月7日,由甘肅省隴劇院耗資50餘萬元、歷時兩個多月傾力
打造的新版《楓洛池》在蘭州市金城大劇院正式亮相,該院兩朵“梅花”獎得主和3個國家一級演員在劇中同台獻藝,全新的舞美、精編的唱段、名家的唱腔在這部經典隴劇中給聞訊趕來的近千名金城票友煥然一新的享受,博得了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贏得了到場戲劇界專家們的一致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