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述
楓木橋鄉位於寧鄉西南部,毗鄰灰湯國際旅遊度假區;距省會長沙90km,縣城50km。轄11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人口3.8萬,面積92.6k㎡,水田3.2萬畝、旱土0.79萬畝、山林地7.1萬畝、水域0.8萬畝(中型水庫一座,小型水庫一座)。鄉內擁有13所中國小校、1所衛生院、3所幼稚園、1座敬老院、1座客運站、1座加油站、1座商貿城,楓木橋鄉交通骨架基本構建(鄉域內硬化道路70km),通信設施齊全,生態環境優良。引進了麗楓針織廠、雙喜鞭泡廠、金利鞭泡廠、洪橋鞭泡廠、聯旺鞭泡廠、洪橋磚廠、環宇膠合板廠、雪皇糧油食品廠、楓木食品廠、楓木瓦廠等企業。王凌波(“寧鄉四髯”之一)故里、牛角灣劉家大院、洞庭水庫(中型)、佛教聖地隆興庵最能體現鄉域人文底蘊和山水田園風光,傳統種養殖業向現代農業加速過渡,萬人勞務輸出大軍遍及中國各地,多種經營彰顯人民創業謀富的熱情和活力.硬化了灰老公路、洞楊公路、楓洞公路等主幹道,引進了麗寧針織廠、雙喜、聯旺、金利、洪橋等五家企業,培植了小水果、菸葉、牲豬、優質稻等主導產業。2005年,實現人平純收3711元,財政總收入128.5萬元,招商引資3940萬元,項目工程投入3740萬元。
發展情況
楓木橋鄉領導指出,要走就業轉移的富農之路。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呈逐年上升趨勢,而旅遊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其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了廣闊平台。因此,要依託楓木橋鄉旅遊產業優勢,大力實施“農民轉型”工程,積極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加快推進農民非農化,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富裕程度和富裕面。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網路、地方有線電視台等媒介,以旅遊接待、實用技術、務工技能等為主要內容,定期開展各種學習活動,促使農民在技能、科技、市場、法律、禮儀接待、旅遊服務等方面的知識不斷升級,切實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讓更多的農民能更新觀念,開拓視野,了解政策,熟悉市場,增強在新農村建設中大顯身手的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通過就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要定期調查摸底,建立全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資源庫,健全農村就業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協會組織,完善就業諮詢、職業介紹、技能培訓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要健全勞務信息網路,加強與發達地區與大中型企業的聯繫,積極拓展勞務輸出基地;要圍繞旅遊市場需求,積極引導農民從事農家樂、攝影、運輸、餐飲、工藝品零售等旅遊相關行業和各種崗位,開闢多種創業、就業和致富途徑;大力支持外出務工農民回鄉投資創業,對返鄉創業人員與外來投資者實行同等待遇,切實構築返鄉創業平台,努力培育更多當老闆、拿“薪水”的新型農民,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農業發展
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楓木橋鄉作為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5A級旅遊景區,要處理好旅遊產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係,必須按照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始終堅持用發展旅遊的理念扶持農業、建設農村、關心農民,努力形成以旅促農、旅農結合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三農”工作水平,著力加快新農村建設。一、要走結構調整的強農之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在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組織形式經營農業,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農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就楓木橋鄉來講,關鍵要依託旅遊產業優勢,做好傳統農業與旅遊市場相結合的文章。
一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楓木橋鄉位於湘中丘陵地帶,大部分鄉村地處高寒山區,特殊的高山氣候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要依託這一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各種適宜在丘陵地帶和高寒山區生長、種植(養殖)的農產品,在交通相對便利的壠區村大力發展優質稻、席草、花卉苗木、生豬、黑山羊、湘黃雞等優勢產業,在鄰近景區的山區村要用推廣旅遊觀光農業的思路積極發展觀賞林果、楠竹、雷竹、無公害疏菜等特色產業,特別是要利用楓木橋鄉的高山氣候條件,擴大高山雲霧茶的種植規模,吸引遊客入住茶園,領略觀茶、摘茶、制茶、品茶的田園樂趣,有效拓展傳統農業的發展空間。
二要積極推進農副產品加工。楓木橋鄉每年接待遊客300多萬人次,這為旅遊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圍繞這個巨大的市場潛力,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鼓勵和經濟能人的帶動作用,先後扶持壯大了多家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初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品牌農產品。楓木橋鄉要繼續利用這一優勢,大力引進外商投資辦廠,對有機茶、腐乳、佛菜、獼猴桃、雁鵝菌、高山野菜等深受遊客歡迎的地方特產進行精深加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三要大力發展旅遊休閒農業。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而農村清新的生態環境、悠久的農耕文化、淳樸的鄉情鄉味正是他們尋求放鬆和休閒的最佳選擇。要迎合這種需求,把傳統農業與旅遊業、生產與消費、工作與休閒有機結合,變傳統農業為休閒農業,變農業區域為旅遊區域,將農村的設備、空間,農業生產的場所、產品,農村的經營活動、自然環境、人文資源等以多元的形式組合起來,在交通便利的村組適度發展蓮藕、花卉苗木、時鮮瓜果、休閒垂釣等觀賞性、參與型農業,形成農家園林型、觀光果園型、農事體驗型休閒旅遊;在位於或鄰近中心景區的村組精心推出避暑度假型、茶藝參與型、康體療養型等特色旅遊產品,全面推行“旅農結合,農游合一”,讓農民民眾實現“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戶掙錢”。
經濟發展
要走政策帶動的促農之路。作為中華五嶽名山之一,楓木橋鄉歷經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旅遊產業相對繁榮,現已成為中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但受資源條件的制約,包括農業在內的其它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因此,楓木橋鄉區在依託旅遊產業優勢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特別是在“旅遊反哺農業”方面做了積極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民政策,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把新農村建設納入旅遊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加快推進村鎮建設向鄉村旅遊景區轉變,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良好的基礎設施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要按照“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總目標,加快完善農村道路、水利、能源、通信、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力爭通過3—5年的不懈努力,實現全區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硬化村際公路,完成所有村的村莊規劃編制和後山三鄉電網改造,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達到95%;同時,要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和中低產田改造,抓好山塘庫壩的清淤擴容和病險水庫的除險保全,鼓勵村民自主修建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和防災抗災能力;精心規劃,認真組織和實施黃竹、水濂、楓木橋、樟樹橋村沿線市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採取“自願申請,綜合評選”的方式,適當擴大新農村示範村範圍,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強化部門幫扶機制,推動新農村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另一方面,要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提高農民民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具體來講,就是要結合區情實際,正確處理農村經濟與旅遊發展、景區資源保護與村民生產生活的關係,妥善解決山區困難民眾和景區搬遷村民的生活出路問題;要重點支持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建設,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讓農民買到稱心的物資,吃上放心的食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大力發展通訊事業,確保全區通訊信號實現無縫覆蓋;不斷健全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和低保、救助等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確保符合條件的困難民眾實現應保盡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合率達到95%以上,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健全文化娛樂設施,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設民眾安居樂業、生活豐富多彩、管理科學民主、人人誠信友愛的和諧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