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光

楊錫光

楊錫光,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人。青少年時期受“五四”運動影響,得到啟發和薰陶,思想進步,傾向革命。

楊錫光簡介

基本信息

楊錫光,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人。青少年時期受“五四”運動影響,得到啟發和薰陶,思想進步,傾向革命。

生平簡介

參軍後,在紅軍第五軍團任醫生。後轉瑞金、寧都等醫院工作,任科長。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月,任紅軍第五軍團衛生處主任,後到紅軍第四方面軍任醫務部主任。在長征中,曾三次過草地。在甘肅西部一次激戰中被衝散,隻身一人歷盡艱險,終於歸隊。後隨李先念同志到達烏魯木齊。1942年9月,被盛世才關押。關押期間,積極展開革命鬥爭,任中共監獄地下支部委員。1964年,經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與國民黨交涉獲釋,回到延安。在延安受到毛澤東等領導人歡迎。同時就任中央醫院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隨李先念部隊南下,任湖北軍區衛生部長。後轉中南軍區,任醫務部主任。
1952年,到蘇聯學習。回國後任西安軍醫大學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出版社社長。1957年,調任江西醫學院院長。1958年任江西衛生廳廳長。“文化大革命”中,被誣為“叛徙集團”成員,而關押五年。1976年後平反昭雪,出任中共江西醫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同名楊錫光

楊錫光,河南新安人。中共黨員。1944年參加八路軍,歷任豫西二分區宣傳隊副分隊長,太岳軍區文工隊副分隊長,十五縱隊文工團副分隊長,六十二軍文工團副分隊長,西康軍區文工團創作組組長,一八四師政治部文化科長,軍委裝甲兵政委辦公室幹事,中國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詩刊》評論組組長、編輯部主任,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代局長,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詩刊》主編。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

教育家楊錫光

基本信息

楊錫光(1884年~1960年)是貴州省著名的苗族教育家,原籍織金縣貓場區上坪寨鄉大格痴人。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苗族農民家庭,親眼目睹地方官吏橫徵暴斂,備受壓迫蹂躪的苗族人民生活更是艱苦,於是少年時期的楊錫光便萌發了拯救民族的思想。

生平簡介

新中國成立前,苗族人民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除極少數有錢人家能供孩子上學以外,95%以上的孩子不能讀書識字。1906年,年僅22歲的苗族青年楊錫光主持等堆教堂並管理學校工作。楊錫光從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入教至新中國成立前,共執教40年,為普定縣乃至周邊縣苗族地區先後培養了1000餘名學生。
1888年英籍傳教士黨居仁繼白禮德之後來到安順傳播基督教,建福音堂於安順水洞街,辦學校接納苗族子弟讀書。楊錫光聞信,也跋涉百里來安順聽福音。黨居仁看楊錫光聰明好學,又懂漢語漢文,能讀“聖經”,唱“讚美詩”,很是器重,接納他入基督教,進教會辦的“義學”讀書學經。從此,楊錫光不僅成了虔誠信徒,而且成了苗族知識分子,走上了依靠教會辦學,啟發民智的道路。
在“義學”畢業後,楊錫光被黨居仁選拔作傳道員,和苗族其他青年傳道員楊慶安、楊友軒、熊玉林、唐德興等被派往郎岱、水城、威寧、平壩、普定等苗族地區傳教。1903年,黨居仁設支堂於普定縣補郎區的等堆,利用教堂辦等堆教會學校,招收苗族子弟入學。1906年,黨居仁派年僅22歲的楊錫光主持等堆教堂並管理學校工作,於是楊錫光正式開始了依靠教會辦學、對當地苗族人民實施教育、提高苗族民族覺悟的生涯。
等堆教會學校初辦時,經費由安順內地會支付,1926年教會斷絕了學校經費來源,但楊錫光並不氣餒,獨自堅持辦學,並且越辦越好,學校聲譽越來越高。安順、平壩、普定、織金和郎岱等縣的苗族家庭都慕名把子弟送到等堆學校讀書,學校興旺時學生達300餘人。1939年學校改稱“坪東鄉第二中心學校”,成為國民政府公費學校,從此學校脫離了教會的控制。楊錫光從清朝光緒二十九年入教,宣統元年致力於民族教育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止,執教40年,是頗不容易的。

思想的影響力

楊錫光的教育思想,概括起來可以說是“民族啟迪教育”或“民族自救教育”。他撰寫的兩首苗語歌詞體現了他的教育思想。一首歌唱道:“從前時候,我們苗家在那黑暗的地方,黑暗!黑暗!在那黑暗的地方,黑暗的地方,透頂了,不見亮走呀!摸摸東,摸摸西,絕路了!我們苗家快快起,天亮了。”另一首說:“從前啊!我們苗家不讀書!沒有一個人懂事……”他認為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受統治階級的欺侮和壓迫,若要自立於民族之林,首先必須改變愚昧落後的面貌,唯一的辦法是開辦學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民族覺悟。楊錫光將畢生至誠的毅力獻給民族教育事業,提高民族覺悟,以抗拒反動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並為改變苗族人民愚昧落後面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當時他不僅在普定及相鄰的安順、平壩、織金、郎岱等縣的苗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在這一帶地區的各族人民中間聲名遠揚。
楊錫光的另一教育思想是“有教無類”和工讀結合。學校學生來源雖然以苗族為主體,以勞動人民為主體,但也招收布依族、仡佬族、彝族和漢族的學生。他認為勞動是立國之本,所以他教育學生要熱愛勞動,放學回家要幫助家庭從事農業生產。

愛國人士

楊錫光雖然虔誠地信仰基督教,但是他同樣熱愛自己的祖國。在抗日戰爭期間,每逢趕場天他都組織、帶領學生宣傳抗日,親自向民眾作抗日演講。1939年,他與普定縣布依族知名人士吳太豐共同發起組織苗族、布依族青年140餘名參加抗日誌願軍,由苗族青年楊雲太和布依族青年王克和帶領至重慶國民黨軍方報到,聽其調遣。
1946年,苗族共產黨員張斐然來到黔西北一帶組織少數民族游擊隊,途經普定縣等堆時,他向楊錫光和他的學生宣傳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他說:“只有共產黨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才能拯救我們苗族,我們要培養民族幹部迎接解放。”他給楊錫光和學生楊興齋等帶來拯救苗族的希望,埋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激情如火山般地噴發出來。他們以辦國中預備班的名義辦起民族幹部預備班,參加學習的有謝文峰,楊良甫等40餘名苗族青年。1949年11月,普定解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普定。在慶祝解放的大會上,楊錫光和他的學生楊興齋、楊雲高、張澤民等代表苗族人民向大會敬獻了錦旗。他們還分別以少數民族代表、教育界代表身份參加了普定縣各界代表會議。

楊錫光高級政工師

男,1932年7月出生,湖南嶽陽人。中共黨員。曾任岳陽市建工處紀委書記。主要貢獻:曾榮立小功2次,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紀檢幹部、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1954年在部隊擔任管押、管教工作,洪水猛漲,果斷地將近500餘名在押犯和看守人員崗棚及時轉移,個人不顧安危堅守崗位,及時將所有人員救上待命的大輪船上,無一人傷亡,榮獲小功1次;1965~1966年在華容縣擔任吐教工作組長,帶領全組19名隊員深入發動民眾做過細的思想政治工作,全組無一人違反政策行為得到社會民眾和幹部的好評。所在大隊被評為全社社教工作先進單位,個人3次被評為全團的五好隊員;1975年擔任中共岳陽縣委黨校政工組長,黨委委員,先後帶領該校和輪訓幹部6次上南津港(3次)麻塘大堤,毛家湖。中洲坑等處搶險。1977年被抽調去參加新建鐵山水庫擔任組織工作,負責全縣200多名幹部、職工的安排,負責傷殘人員的事故處理等,得到縣、市委領導的好平.多次被評為"五好乾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