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情況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理事
中國世界電影研究學會會員
中國港台電影研究學會會員
個人經歷
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世界文學專業畢業,獲文學碩士。
1982年秋至1984年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工作。
1984年春至2002年春,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工作。
1987至1988年,在俄國莫斯科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學習。
200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學院傳播學系訪學。
2002年春至今,在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工作。
研究方向
中國電影史
中國電影導演研究
電影理論
講授課程
中國電影導演研究
依據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脈絡,研究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導演及其電影作為。
學術成果
主要著作:
1 《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出版。
2 《她們的聲音》(編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出版。
3 《華語電影十導演》(主編)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
4 《九十年代的第五代》)(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5 《新中國電影50年》(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6 《WTO與中國電影》(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
7 《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編選人),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版。
主要譯著:
1 《瘋癲與文明》米?福柯 著 (與劉北成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
2 《規訓與懲罰》米?福柯 著 (與劉北成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
主要論文:
1 《電影的自覺--新時期電影論》,《當代電影》,1986年第6期。
2 《從符號學到精神分析學》,《當代電影》,1989年第4期。
3 《蘇聯電影的三次革命》,《當代電影》,1989年第6期。
4 《女權主義與中國女性電影》,《當代電影》,1990年第3期。
5 《歷史與記憶》,《電影藝術》,1991年第2期。
6 《愛森斯坦及其蒙太奇學說》,《當代電影》1991第6期。
7 《外國電影理論的發展軌跡》,《當代電影》,1995年第1期。
8 《在電視符號的背後》,《當代電影》,1995年第5期。
9 《閱讀香港電影》,《當代電影》1997年第3期,被同年《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10 《女性文化語境中的中國大陸女性電影》,《第一屆國際華語電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9年版。
11 《現代性、文化批評與中國電影理論》,《電影藝術》,1999年第1 期。
12 《世紀之末回看華語電影》,《文匯電影時報》,1999年11月19日。
13 《中國電影中的鄉土想像》,《電影藝術》,2000年第1期。
14 《90年代的“第五代》,《當代電影》,2000年第4期,被同年《新華文摘》以《90年代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題目全文轉載。
15 《百年六代 影像中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16 《當下電影文化語境與青年導演的位置》,《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增刊。
17 《中國電影入世的話語表達》,《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2 期。
主要譯文
1《空間與節奏》,《世界電影》,1985年第4 期。
2《電影和聲學》,《世界電影》,1985年第6期。
3《第三涵義》,《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4《理論家及其研究對象》,《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5《左派激進主義電影理論的蛻變》,《當代電影》,1990年第1期。
6《電影衰落了嗎?》,《世界電影》,1990年第2期。
7《電影話語與敘事:兩種考察陳述的方式》,《當代電影》,1990年第5期。
8《電影修辭問題》,《電影文化》,1991年第4期。
9《電影語言和符號學問題》,《世界電影》,1992年第1期。
10《〈菊豆〉:跨文化釋義的闡釋學讀解》,《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影視評論
1《評〈城南舊事〉的導演風格》,《電影文化》。1983年第1期。
2《評影片〈夕照街〉》,《電影文化》,1983年第4期。
3《評青年題材影片創作》,《當代電影》,1984年第2期。
4《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評〈黑炮事件〉》,《當代電影》,1986年第3期,同年《評論選刊》轉載。
5《關於女導演創作的隨想》,《中國文化報》,1986年6月22日。
6《王朔電影隨想》,《中國電影周報》,1989年3月2日。
7《評〈瘋狂的代價〉》,《當代電影》,1989年第2期。
8《評〈本命年〉》,《當代電影》,1989年第6期。
9《評〈都市牛仔〉》,《光明日報》,1989年5月18日。
10《成熟及其缺憾——有感於滕文驥的新作〈黃河謠〉》,《中國電影周報》,1990年4月5日。
11《娛樂與教化的雙重變奏》,《當代電影》,1991年第1期。
12《城市與人——評〈四十不惑〉》,《中國電影周報》,1992年8月13日。
13《民族風格的新創作——評音樂作品〈磐〉》,《中國文化報》,1992年7月8日。
14《海峽兩岸電影理論交流札記》,《中國電影周報》,1993年2月18日。
15《〈葛老爺子〉的意義》,《中國電影周報》,1993年4月22日。
16《電視與電影不同的聲畫感知經驗》,《音樂周報》,1993年8月27日。
17 《歷史:記憶與敘述——〈海上舊夢〉感想》,《〈海上舊夢〉文集》,1993年
18《民族寓言的音響幻化——論趙季平的電影音樂創作》,《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月27日。
19《文化衝突下的影視藝術》,《文匯電影時報》,1994年10月29日。
20《兩種電影兩道風景——新都市電影的啟示》,《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0月6日。
21《老調子何時唱完?》,《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1月3日。
22《少兒世界中的當代英雄》,《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12月8日。
23《主旋律的通俗化——評電視連續劇〈情結千千〉》,《中國電影周報》,1995年4月20日。
24《評電視劇〈下海的日子〉》,《中國電影周報》,1995年4月27日。
25《電影的明天》,《藝術世界》,1995年第4期。
26《明星的誕生》,《演藝圈》,1995年第2期。
27《畫面中的故事》,《演藝圈》,1995年第2期。
28《銀幕上的性和暴力》,《演藝圈》,1995年第6期。
29《眺望歷史彼岸——談影視互動》,《電影新作》,1996年第1期。
30《沒有陰影的家園——薛芳芳和她的音樂電視》,《人民日報》,1996年6月12日。
31《何處〈安居〉》,《中國電影周報》,1997年9月11日。
32 《波德諾尼——電影童年的迷幻》,《中國電影周報》,1997年11月20日。
33《家庭影像與歷史記憶》,《中國廣播影視》,1998年第2期。
34《一個族群的影像》,《當代電影》,1998年第3期。
35《歷史與隱喻――看電視連續劇「藍色三環」》,《中國電影報》1999年1月28日。
36 《一起走過從前――評電視連續劇「一年又一年」》,《中國電影報》1999年9月23 日。
37 《活著的幸福――評電視連續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國廣播影視》1999 年第4期。
38《Hollywood UK--好萊塢英國》,《中國電影周報》,2001年1月4日。
39《「刮痧」與好萊塢》,《文藝報》,2001年3月3日。
40《2002:處女作電影印象》,《當代電影》,2002年第 5期。
41《建起大眾文化場》,《電視藝術》,2002年專刊。
藝術對話錄
1《與何平談電影》,《電影通訊》,1994年第4期。
2《與吳子牛談電影》,《電影藝術》,1994年第6期。
3《與周曉文談〈二嫫〉》,《中國電影周報》,1994年8月18日。
4《與李少紅談〈紅粉〉》,《演藝圈》,1994年第8期。
5《與王好為談電影》,《演藝圈》,1995年第5期。
6《與王西麟談音樂》,《國際人才》,1995年第6期。
7《與張和平談文化工業現實化問題》,《當代電影》,1996年第2期。
8《與趙季平談電影音樂創作》,《當代電影》,1996年第5期。
8《與謝飛談電影》,《謝飛研究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
專欄主持:
1《第五代:十年紀?十年祭?》,《演藝圈》,1994年第4期。
2《從〈渴望〉到〈過把癮〉:長篇電視劇創作得失談》,《演藝圈》,1994年第9期。
3《中國電影的現狀》,《演藝圈》,1994年第10期。
4《如何培養影視觀眾的藝術品位》,《演藝圈》,1994年第11期。
5《大陸、香港、台灣三地電影的互動關係》,《演藝圈》,1994年第12期。
6《中國電影國際得獎正反說》,《演藝圈》,1995年第1期。
7《“第六代”電影評說》,《演藝圈》,1995年第6期。
8《當代城市電視劇解析》,《演藝圈》,1995年第8期。
9《“知青”題材電視劇面面觀》,《演藝圈》,1995年第9期。
10《影視現狀弊端說》,《演藝圈》,1995年第11期。
11《1995年國際影壇回顧》,《演藝圈》,1996年第1期。
12《西班牙電影的歷史與現狀》,《演藝圈》,1996年第2期。
13《法蘭西電影的魅力》,《演藝圈》,1996年第6期。
影視實踐
1 1995年與中央電視台海外專題部合作的專題片《跨世紀的和聲-電影與高科技》。
2 1996年與廣東電視台合作專題片《中國音樂人》。
3 1996年為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翻譯俄國經典影片《醜八怪》。
主要獲獎作品:
1 1995年為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專題片《跨世紀的和聲-電影與高科技》一片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文化類一等獎。
2 論文《現代性、文化批評與中國電影理論》獲1998年“金雞百花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3 論文《中國電影中的鄉土想像》獲2000年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三等獎。
4 論文《百年六代 影像中國》獲2001年“金雞百花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