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遇春[清朝名將]

楊遇春[清朝名將]

楊遇春(1760年-1837年4月3日 ),字時齋,四川崇州人 ,清朝名將。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楊遇春中武舉人。曾隨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古州苗民起義,並參與廓爾喀之役,深受其賞識。自嘉慶二年(1797年)起,率軍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屢戰有功,史稱“遇春謀勇俱絕,劇寇半為所殲” 。嘉慶十一年(1806年),平定陝西寧陝鎮駐兵譁變。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參贊大臣身份率兵鎮壓天理教起義及陝西南山廂工起義。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陝甘總督之職率軍討平張格爾叛亂,收復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擔任陝甘總督。張格爾伏誅後,因功繪像紫光閣。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年老辭官返鄉,進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楊遇春病逝,年七十八 。追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入祀賢良祠,諡號“忠武”,故後世稱其為“楊忠武侯”。著有《武備制勝編》十三卷 。 楊遇春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一生交戰數百次,戰法多變,臨戰常頂石冒矢衝鋒陷陣,未曾受傷,被嘉慶帝稱為“福將” ,與楊芳並稱“二楊”。在陝甘總督任上十年,請免梨貢,裁減冗員,裁減軍隊,組織屯墾,改良馬政,加強防務,合併機構以節浮費,為開發西北邊疆做出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武舉勇將

楊遇春畫像 楊遇春畫像

楊遇春六歲時開始讀書,十七歲時因家道中落轉而習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武舉人,任四川材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選用其擔任督標。後跟隨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以及貴州、湖南苗民起義,深受福康安的賞識和提拔,接連升任青雲把總、千總。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即尼泊爾)封建主侵犯清朝西藏地區,攻進日喀則,破壞札什倫布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朝廷派福康安為統兵大臣,進行反擊。楊遇春因隨福康安出征有功,升任四川城守右營守備。

乾隆六十年(1795年),古州苗民起義爆發,楊遇春隨福康安率軍鎮壓,因功升任廣東羅定營副將(一作進階都司),賞戴花翎,並賜號“勁勇巴圖魯”。

謀勇兼優

嘉慶二年(1797年),參與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受到經略大臣額勒登保所倚重。

嘉慶五年(1800年),以甘州提督身份率軍獨立作戰。起義軍著名領袖覃加耀、羅其清、冷天祿、阮正隆、王廷詔等多人先後被其殺害或俘獲。旋即因功賜雲騎尉世職。

嘉慶六年(1801年),晉升騎都尉世職。

楊遇春紀念 楊遇春紀念

嘉慶七年(1802年),升任固原提督,後因其功勳卓著,晉升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嘉慶十一年(1806年)六月,陝西寧陝鎮駐兵因減發銀兩而譁變,變兵攻城劫獄,殺死官員,發展到一萬餘人,朝廷派德楞泰、楊遇春等人率軍平定。

嘉慶十三年(1808年),楊遇春入朝覲見,兼任乾清門侍衛,仍授固原提督。

嘉慶十八年(1813年),楊遇春以參贊大臣身份率兵鎮壓天理教起義,進封二等男爵,並獲賜黃馬褂。

嘉慶十九年(1814年),率軍鎮壓陝西南山廂工起義,晉封一等男爵。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位,加楊遇春為太子少保,賜雙眼花翎。

平定張格爾

道光五年(1825年),擔任代理陝甘總督, 該職此前很少由漢人承當。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叛國者張格爾在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持下,勾結浩罕(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東部)、阿富汗等外國勢力,煽動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今莎車)、和闐(今和田)南疆四城叛亂。同年八月,伊犁將軍長齡上奏朝廷,請求調發大軍四萬,以五千人分護糧台,以兩萬五千人進軍討伐。旻寧下旨任命長齡為揚威將軍,任命楊遇春與山東巡撫武隆河為參贊大臣,率領陝西、甘肅、吉林、黑龍江、四川五省清軍會攻叛軍,並調烏里稚蘇台以及伊犁牛、駝數乾、戰馬兩萬軍用。同年十月,陝西清軍先至阿克蘇。提督楊芳攻占阿克蘇西南約二百五十里之戰略要地柯爾坪(今柯坪),既掩護主力在阿克蘇集中,打開西進的通路。十一月,楊遇春與長齡、武隆阿馳往征討。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六日,清軍主力由阿克蘇西進。二月十四日,至巴爾楚(今巴楚),留兵三千人,防叛軍迂迴後方。二月二十二日,至大河拐,叛軍三千人夜襲清營,被擊敗。次日,抵達渾阿巴特(今伽師東),叛軍兩萬據山崗防守,陣地長五六里。長齡、楊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楊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三路進攻。叛軍多次由山崗上向下反擊,均被擊退,終於不支潰退,輜重牲畜盡為清軍所獲。二月二十五日,至沙布都爾(今伽師西),叛軍數萬據河渠堤壩防守,利用葦湖決水淤地製造水障,以阻止清軍騎兵衝擊;陣地後方並部署有預備隊。清軍以步兵由正面越水障強攻,而以騎兵由兩翼迂迴,實施側擊。適叛軍帶火藥爆炸,清軍乘機猛攻,殲敵萬餘,叛軍潰逃。

《楊忠武侯宣勤績慶圖》 《楊忠武侯宣勤績慶圖》

二月二十七日,清軍至河瓦巴特,叛軍數萬占據山崗阻擊。清軍當夜派吉林勁騎一千,分兩路由左右間道秘密迂迴至叛軍陣後埋伏。次日拂曉,部署步兵由正面,騎兵由兩翼進攻。叛軍佯退,企圖誘清軍登崗,俟登至半坡時實施合擊。清軍步兵使用迭射、相互以火力掩護逐次接敵,至半坡時,跟隨於火器手後、身著虎皮彩衣的滕牌兵躍出衝鋒,叛軍戰馬受驚混亂,據崗力戰。埋伏於陣後的騎兵,由背後發起突襲,叛軍大敗,被殲過半。清軍乘勝追擊,於二月二十八日進抵渾河(今博羅和碩河)北岸。張格爾叛軍十萬沿北岸築壘防守,綿亘二十餘里。清軍整夜以小分隊進行襲擾,疲憊叛軍。次夜大風,飛沙障目。長齡以敵眾我寡,懼叛軍乘機反擊,欲退軍十里,俟風停再攻。楊遇春認為天氣昏暗,叛軍難辨我兵力多少,更不利我軍渡河,正宜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機不可失,於是派黑龍江索倫騎兵一千在下游渡河牽制,而以主力乘昏暗由上游急渡,占據上風。天拂曉時,全軍皆渡,集中炮火轟擊叛軍營壘。叛軍遭突襲大亂潰逃,清軍乘勝追擊至喀什噶爾城下。張格爾率少數殘部由木吉(今布倫庫勒西北)經烏孜別里山口逃布魯特達爾瓦斯山(今塔吉克斯坦國境內)地區,清軍取得渾河之戰的勝利。三月初一日,清軍收復喀什噶爾城,生擒安集延軍首領推立汗及薩木汗以下叛軍四千人。三月初五日,楊遇春收復英吉沙爾;三月十六日,收複葉爾羌。五月,楊芳在昆拉(今和田西)擊敗叛軍五千人,擒斬其首領玉努斯,收復和闐。至此,被張格爾叛軍占據一年的南疆西四城,全部為清軍收復。楊遇春因功加太子太保,張格爾逃走後,旻寧命楊遇春先行入關。

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楊芳於鐵蓋山擒獲張格爾。捷報傳至北京後,適逢楊遇春入朝覲見旻寧,旻寧論功行賞,正式授楊遇春為陝甘總督,並命人繪其畫像存於紫光閣。

功名兩全

道光十年(1830年),張格爾的兄長玉素普糾結布魯特、安集延數千人馬,進入邊防卡倫侵擾。楊遇春再次作為欽差大臣,帶領本標將士駐紮肅調度,最終平定喀什噶爾等處的叛亂,再次維護清朝的統一。

道光十五年(1835年),楊遇春以年老辭官返鄉。楊遇春辭歸前,旻寧命緩程來京覲見,進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並贈以御製紫光閣畫像一軸。

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四川總督鄂山前往北京謁見旻寧。旻寧特地書寫“福、壽”二字,並拿出內府十兩人參,命鄂山帶回四川賞賜楊遇春。

八旬而薨

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1837年4月3日) ,楊遇春病逝於成都南門外“望禾亭”別墅,終年七十八歲。 逝世後,旻寧追贈其為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入祀賢良祠、鄉賢祠,諡號忠武,故後世又稱楊遇春為“楊忠武侯”。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六日,葬於崇慶州西山上, 後移葬崇慶州娘娘崗祖塋。

主要成就

楊遇春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他一生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皆陷陣,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嘗受毫髮之傷,世稱“福將”;其部每戰必張黑旗,時稱楊家軍。楊遇春為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作出過巨大貢獻。

楊遇春曾奉命從福康安、額勒登保、那彥成鎮壓各地起義。

楊遇春在陝甘總督任上十年,請免梨貢,裁減冗員,裁減軍隊,組織屯墾,改良馬政,加強防務,合併機構以節浮費,為開發西北邊疆做出貢獻。

個人作品

楊遇春著有《武備制勝編》十三卷。

人物評價

額勒登保等:諸將中惟遇春謀勇兼優,可當一面。

愛新覺羅·旻寧:①自乾隆年間,以武舉效力戎行。每遇軍務,無不在事馳驅。身經百戰,歷事三朝,懋著勳績。……於邊疆事務,控制得宜。老成威望,中外皆知。恪共忠藎,實為國家股肱心膂之臣。 ②朕望爾父親多活幾年,如國家有事,他雖不能親戰陳,我問問他,也得主意。他(闕)勿時並無大病,這就算無疾而終。爾父親忠勇,朕深信不疑,爾總要體貼爾父親實心報國,他在地下,也喜歡的。

李惺:公生而沈毅,言笑不苟。髯長尺余,臨陣時則結為一辮,英氣百倍。人多以髯呼公。軍次數十年,戰功不可勝記。有欲分功者,輒推與之。有忌之者,久之其人自愧服。士有一技之長,必儲以備國家之用。今湖南提督果勇候楊芳、貴州提督餘步雲諸人皆拔之卒伍中者。宣力三朝朝廷,鑒其忠悃,下至田夫野老,外至窮荒絕徼,亦莫不知其姓字而樂道其生平行事。今公雖沒,而公之勛名德望固有。與國鹹休,永世無窮者。

何日愈:自結髮從軍大小百戰,未嘗不在行間,公偉軀修髯,每戰輒結須揮刀,大呼陷陣,身先士卒,故所向有功,性嚴毅,治家有法。然交友馭下,則謙退溫和,不以爵驕人,不以功自伐。故朝野無間言,撫循士率,以恩甘苦,與共酬功任能,一秉至公。故人樂為之死。真近世名將也。

鄭觀應:國初海寇內犯,而姚啟聖、施琅、藍理、李之芳之將才出;三藩同叛,而岳樂、穆占、趙良棟、梁化鳳、王進寶之將才出;準噶內闖,而超勇親王策凌之將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將才出;金種搗穴,而阿薩、海蘭察之將才出;川楚征剿,而額勒登保、德楞泰、楊遇春、楊芳之將才出;發,捻等逆縱橫擾亂,而向、張、江、塔、羅、李諸帥之將才出。

趙爾巽:川、楚之役,竭宇內之兵力而後定之。材武驍猛,萃於行間,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取者,厥惟二楊及羅思舉為之冠。遇春謀勇俱絕,劇寇半為所殲。思舉習於賊情、地勢、險阨,強梁非其莫克。至於忠誠忘私,身名俱泰,遇春際遇之隆,固為稀覯;而思舉以藪澤梟傑,終保令名,煥於旂常矣。

葛虛存:成都楊忠武公遇春,嘉、道時名將也,以武舉從征教匪起家,身經百戰,無不克捷,官至提督,改文階,為陝甘總督,晉封一等昭勇侯,予告,年逾八十而薨。

蔡東藩:然渾河一役,長齡又欲折回,幸賴楊遇春之定計渡河,驅逐回酋,以次規復西四城,是長齡辦不過一慶祥之流亞,微楊忠武,吾知其亦無功也。厥後捐西守東之議,尤屬悖謬,西四城為東四城之禁止,無西四城,尚可有東四城乎?宣宗嚴詞詰責,迫令殲敵,而掩捕之功,復出楊芳,滿員無材,事事仗漢將為之,而清廷猶以右滿左漢為得計,亦安怪亂世之相尋不已耶。本回宗旨,實為二楊合傳,以滿員相較,尤見二楊功績。

趣聞軼事

暗諷翰林

一天,幾位旗人翰林約楊遇春同游北京西山十方普善寺。此寺俗稱臥佛寺,因殿內供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所鑄銅佛一尊而名。臥佛鑄造渾樸精緻,右手支頤,左臂直伸,表現釋迦牟尼於婆羅樹下涅盤之前向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臥佛模樣似睡非睡,遊人也稱其為睡佛。翰林門想捉弄楊遇春,提議以臥佛為題作詩遣興,而且眾口一詞地說:“楊侯爺勞苦功高,理當率先。”楊遇春因辭不過,便道:“那我就來個拋磚引玉吧!”於是指著睡佛的鼻子說:“你倒睡得好!”翰林們忍俊不住,楊遇春並不理會,繼續念道:“一睡萬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誰人保?”翰林們看到這個意想不到的結尾愣住了,片刻才知道是楊借題發揮,甚覺尷尬。

北京臥佛寺 北京臥佛寺

幾位旗人翰林在西山臥佛寺捉弄楊遇春不成,終不甘心。這日再次邀楊遇春到後園觀賞,硬要其再當即吟詩一首。楊遇春知這幾個人的用心,沉吟須臾,朗聲念道:“少事戎行未學詩,諸公逼我欲何之。朝廷俸祿公同享,邊塞風霜我獨知。”

詩為心聲,但翰林們聽了覺得其中帶刺,只因事由己出,無可奈何。過了一會,只見一群烏鴉正欲歸巢,於是指著參天大樹上的烏鴉窩,要楊遇春再賦詩一首。“烏鴉鬧巢,何詩之有?”楊遇春緩緩說道。翰林們以為其難以吟詠,一再催促。楊遇春無奈,隨口吟出:“一窩兩窩三四窩,五窩六窩七八窩。”翰林們聽了,相繼捧腹,說:“這也算詩么?”誰知楊遇春接下來續了兩句:“食盡皇王千鍾粟,鳳凰何少爾何多?”辛辣的諷刺使翰林們無地自容。

自知死期

楊遇春臨終時自知死期,適逢四川總督蘇廷玉前往拜訪。楊遇春出房相見,親手把遺表交給蘇廷玉,托蘇廷玉代他上奏。當時楊遇春還安然無恙,故而蘇廷玉一再推辭,最後不得已才把奏摺帶回家中。當天夜間,楊遇春就逝世了。葛虛存在《清代名人軼事》中感嘆:“豈非生有自來者耶?”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五世祖楊明明末時避居寧番衛。
高祖父楊星祚(一作里祚)字君愛,後追贈光祿大夫。
曾祖父楊宗顯後追贈光祿大夫。
祖父楊梅字占魅,後追贈光祿大夫。
父親楊廷棟字良臣,後追贈光祿大夫。
同輩弟弟楊逢春官至曹州鎮、兗州鎮總兵。
——配偶田氏封一品夫人、一品太夫人。
子輩長子楊國佐官至四川茂州營都司,加副將銜。
次子楊國棟字海梁,襲封一等昭勇侯,官至閩浙總督。
孫輩孫子楊煦為州中附生。
楊熙以恩蔭任刑部主事。
楊傑以恩蔭任游擊。
楊妍生平不詳。
楊烜生平不詳。

表格 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誥授光祿大夫晉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予告陝甘總督一等昭勇侯忠武楊公神道碑》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陝甘總督一等昭勇候楊忠武公墓志銘》

《清代名人軼事·將略·楊鬍子歌》

《楊忠武公記事錄》

《楊忠武公年譜》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七·列傳一百三十四》

影視形象

1988年電視劇《滿清十三皇朝Ⅱ》:陳亮飾演楊遇春。

後世遺蹟

宮保府 宮保府

宮保府位於四川省崇州市,為楊遇春的將軍府,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四川省現存的惟一清代高級官員府第,建築從布局結構到形制藝術,都體現清代中後期高級官員府第的風格特徵。

1999年5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宮保府由崇陽鎮南街遷移至大東街原祁公館位置上。整個宮保府修復後仍舊保持原貌,建築為兩進院落,整體風格為中西合璧式。“三位一體”布館按初擬定的“三位一體”布館方案,博物館內分別建《華陽國志》紀念館、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館。其中的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將參照原貌布置楊遇春起居室和書房。

2014年12月30日,宮保府修建並升級為崇州市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