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逵

楊逵

楊逵(1905年10月18日——1985年3月12日),出生於台灣台南大目降(今台南縣新化鎮),為台灣有名的小說家。本名楊貴。筆名有伊東亮、公羊、SP、狂人等;以楊逵為代表性筆名。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姓名:楊逵

生卒:1905—1985

描述:著名愛國作家。

籍貫:中國(台灣省台南)

個人概述

楊逵在1924年前往日本半工半讀,就讀於日本大學夜間部文學藝術科,正值日本勞工運動和學生運\動蓬勃之時,並且楊逵曾經參加反田中義一內閣的遊行活動;但是楊逵也因為聲援在日朝鮮人的活動而被捕入獄。1927年楊逵回到台灣,並且參加農民組合與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1932年楊逵發表了日文小說送報夫,這部小說一般被認為是楊逵文學的代表作。而且楊逵也將不少中國的小說翻譯為日文,例如魯迅的}-阿Q正傳-{。1935年獨資創辦《台灣新文學》,後被迫停刊。其間因愛國反日數度被捕,從不屈服。抗戰爆發後,即回家務農,開墾“首陽農園”,以伯夷、叔齊自比,表示抗日意志。抗戰期間,創作多篇小說,批判“皇民化運動”,編導戲劇《怒吼吧,中國》,表達強烈的愛國心聲。復多次入獄。因其不屈不撓的愛國反舊精神,被譽為“壓不扁的玫瑰花”。光復後,改“首陽農園”為“一陽農場”,先後創辦《一陽周報》、《力行報》、《台灣文學叢刊》、《中國文藝叢刊》、《文化交流》等。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被捕,出獄後,主張填平省籍鴻溝。1949年發表《和平宣言》,呼籲釋放“二·二八”事件被捕人士,和平解決國共內戰,被台灣當局判刑,關押12年。1961年出獄,1962年,經友人關係向華南銀行信用借貸五萬元,買下台中市郊東海大學對面荒地,開闢東海花園。經營“東海花園”,以賣花度日,窮愁潦倒,生活悽苦。但同時,在海內外影響越來越大。1966年集結小說《羊頭集》出版。綠島十年粉碎他民族主義的理想,但他仍舊一貫誠實反映在國民黨政權威壓下的不妥協精神,字裡行間充滿微言大義。1976年國中國文教科書第六冊,收錄他的《壓不扁的玫瑰》﹙原名《春光關不住》﹚。這是自台灣有史以來,台灣文學作品編入官方教育的第一人。1982年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活動。1983年獲吳三蓮文藝獎。1984年獲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1985年病逝。與愛妻葉陶合葬東海花園。

生平

他的一生崎嶇坎坷,正是一部台灣人民歷史寫照。 一生抗日愛國,歷經政治迫害,被捕入獄十餘次,“在冰山下活過70年”,仍堅持鬥爭,從不屈服。為台灣文學成熟時期和戰爭時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堅持現實主義原則,反對“吟風弄月”、“無病呻吟”,強調文學應有“控訴精神,”文學史上充滿昂揚的民族意識和抗爭精神的文學鬥士。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壓不垮、打不倒的硬漢精神。少年時期他就親眼目睹了台灣同胞的武裝起義和殖民政府的殘酷鎮壓,這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產生了強烈震動,使其整個生平和創作都和台灣同胞的反帝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緊密相連。 楊逵是“台灣農民組合”的中央常務委員,還是“台灣文化協會”的議長。他一生都堅持抗日愛國運動,為民族解放事業不懈鬥爭,他先後被日本人逮捕十餘次,從不屈服。楊逵擔任過台灣文學的日文編輯,還和妻子一起創辦《台灣新文學》,為台灣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還翻譯出版了中、日文對照的《中國文藝叢書》,將魯迅的《阿Q正傳》翻譯成日文到台灣出版。跟賴和一樣,楊逵也是一個文壇多面手。 《送報夫》是楊逵的成名作。這篇小說用日文寫成,完成於1932年,是他在東京工讀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是第一篇登上日本文壇的台灣新文學作品,也就是它奠定了楊逵在台灣新文學史上的地位。小說通過主人公楊君家破人亡的悲劇,對日本殘酷的殖民統治進行血淚控訴。作者藉助楊君這一生動的藝術形象闡明了一個真理:殖民地人民同帝國主義國家的勞苦民眾應當攜起手來,反對共同的剝削者和壓迫者。這種超越狹隘鄉土、民族觀念的國際主義的主張,在三十年代初是極其難能可貴的。繼《送報夫》之後,楊逵還寫了許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揭露和批判日本殖民統治者和封建地主罪惡,歌頌勞動人民高尚情操,鼓勵人們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作品,如《水牛》、《歸農之日》、《模範村》等

作品列表

《鵝媽媽出嫁》 《鵝媽媽出嫁》

有小說《靈簽》、《難產》、《水牛》、《田園小景》、《模範村》《增產的背後——老丑角的故事》,劇作《父與子》、《豬哥仔伯》、《剿天狗》,另有散文、評論多篇。作品多收入《鵝媽媽出嫁》、《羊頭集》。

個人影響

《模範村》通過一個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樣板”農村——泰平鄉,勾勒出台灣農村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形態和精神面貌,反映農民在殖民者和地主階級的雙重壓迫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悽慘命運,從而揭示了當時台灣農村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作品將台灣同胞反帝和反封建的歷史任務結合起來,將台灣與祖國大陸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並滿懷信心地預示了光明的未來,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春光關不住》是楊逵在國民黨監獄中創作的,這是他的第一篇中文短篇小說。小說寫的是台灣光復前夕,日本侵略者強征學生兵服勞役,修築工事。一個娃娃兵在水泥塊下發現了一株玫瑰,他躲過日本軍事教官的監視,把花帶回營房,後又托人帶給他的姐姐。這棵在水泥罅隙中生長的玫瑰,居然開出了艷麗的花朵。該作後來改名為《壓不扁的玫瑰花》,被收入台灣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壓不扁的玫瑰花”象徵著“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同胞的心”,象徵著中華民族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頑強抗爭直至獲取勝利的寶貴戰鬥精神。小說借在水泥塊下生長的一株玫瑰花,喻示了台灣新一代人民純真而崇高的情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願望。縱觀楊逵的創造,我們會發現,他將堅定的理想主義與逼真的寫實手法這一互為矛盾的因素融為一體,構成嶄新的寫實風格,形成他既有鮮明的民族性又不失個人獨特藝術魅力的創作特色。 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上,楊逵立足於生活真實,注意細節描寫,將人物性格的發展,思想的變化放在社會生活的實踐運動中,使主人公的形象具有真實可信的立足點,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送報夫》中的主人公楊君思想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事實的教育下,以合情合理的必然邏輯發展下去的。在小說結構上,楊逵採用中國古典小說乃至說唱藝術的傳統手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送報夫》以雙線交織推進的結構方法,一是東京生活,一是通過回憶、書信來展示的殖民統治下台灣人民的苦難生活。通過這兩條線索的描寫,將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同胞和本國勞動人民的壓迫剝削,借一個完整的藝術構思串結起來。 《鵝媽媽出嫁》的結構方法也是別具一格,它將兩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通過“我”用所謂“共存共榮”的思想線索貫穿起來。小說共分九節,卻不是兩個故事各占幾節,平分秋色,而是儘量避免平鋪??楊逵還善用強烈、辛辣的諷刺手法。 《模範村》中的“模範村”,可謂日本殖民者推行“共存共榮”的典範。然而在這個“共存共榮”的村里,有人因欠債被逼得走投無路;苛捐雜稅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還有因交不起房屋修繕費而投河自盡的,這就是廣大窮苦百姓的“榮”!給予了日本侵略者以辛辣鮮明的政治諷刺。

人物評價

楊逵是台灣日據時期最有影響,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表現日據時期下層勞動人民的不幸和苦難,尤其注重表現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洋溢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現實主義力量。他被稱為“文壇的老兵”、“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逵 楊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