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江(1895~1931)

楊賢江(1895~1931)

中國現代教育理論家。 1914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並任南京分會書記。 約於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楊賢江(1895~1931)

正文

楊賢江(1895~1931)中國現代教育理論家。筆名李浩吾、李誼、葉公朴等。1895年 4月11日(農曆三月十七日)生於浙江餘姚。1914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並任南京分會書記。1917年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職員。1920年同李大釗惲代英等 7人被選為中國學會評議員。1921~1926年,擔任 《學生雜誌》 編輯。約於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期間,在滬杭一帶從事革命活動,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傑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大革命失敗後,一度逃亡日本,1929年回到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文委的領導工作,後因積勞成疾,復至日本就醫。1931年8月9日病逝,終年僅36歲。
主要教育專著有 《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這是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編寫的教育著作。楊賢江認為教育是上層建築,它同經濟基礎有依存關係;教育既受生產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約,又對經濟的發展、政治的變革起促進作用;教育由於社會生產勞動的需要而產生,並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展起來;教育的“本質”,是與生產勞動密切結合,為全社會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階級社會,教育成為剝削階級統治的工具,所實施的教育同生產勞動相脫離。他批判了"神聖說"、“教育清高說”、"教育中正說"和“教育獨立說”等觀點,並駁斥了"教育萬能說"、“教育救國論”和“先教育後革命論”。他認為要變革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只有進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應當作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勝利之後,教育便應當促進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楊賢江還很關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學習、健康各個方面的成長。他主張對青年應進行“全人生的指導”,而關鍵則在於使青年們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