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南

1935年3月參加革命,193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區少先隊政委,共青團米西縣團區委書記,米西縣團委宣傳部部長,保全中央團校學員,延安縣青救會宣傳科科長,西北青救會巡視員,子長縣中區區委書記,縣民政科副科長,安塞縣保全科科長、縣委常委,中央社會部科長等職。

原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楊耀南同志,因病於2001年7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楊耀南同志1919年8月生於陝西省子長縣,1935年3月參加革命,193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區少先隊政委,共青團米西縣團區委書記,米西縣團委宣傳部部長,保全中央團校學員,延安縣青救會宣傳科科長,西北青救會巡視員,子長縣中區區委書記,縣民政科副科長,安塞縣保全科科長、縣委常委,中央社會部科長等職。全國解放後,他歷任軍委情報部副處長、處長,中共廣東省委調查部副部長,總參謀部某部副政委、黨委常委,中央調查部副部長、黨委常委等職。1982年離休。

楊耀南(公元1872—1940),安徽懷遠人。幼年家貧,父母雙亡,被族叔楊忠寶收為養子,並送其入學。楊公聰穎好學,寒冬夜讀時雙足插於絮草中,深受老師和家長愛撫。第一次赴鳳陽鄉試,名落孫山,不但不氣餒反更發奮。第二次在縣考試中得案首,按清制縣案首即進秀才,故第二次再赴鳳陽鄉試,輕取秀才榮歸,即被李仲琴聘為教席。後繼父業,經營大興協鹽行,而後與林之瑞的鼎昌成錢店合併取名協成,再後自營時改為協成鹽糧行(止於抗日戰起)。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任懷遠商務總辦(即商會會長)。性耿直,辦事公允,惠及商賈;坐商行販每有困窘,莫不大力相助;排難解紛,為人稱道;地方公益多所舉倡,深受人民頌揚。
戊戌後楊公受改良派變法思想的影響,積極倡議興辦學校。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籌建了養正學堂(現在的木工廠內)。邀集親朋組成董事會,聘請知名有識之士任教員。現尚存有成立時的照片。據楊氏族間流傳照片上有秋瑾烈士之叔某,可見楊公思想進步,交遊之廣。
不久,革命思潮風捲雲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已在淮上組建,公與族兄楊啟泰(小鶴)、族侄楊立藩(筱齋)先後加人同盟會。彼此門戶相連,切磋砥礪,志在革新。
養正學堂創立前後,宋氏私立樂群學堂(現實驗國小)、萃華學堂(現煙麻收購站內)、公立第一高等國小堂(現糧食局內)相繼誕生,競相聘請進步教員。袁家聲(後為淮上軍東路指揮)先受聘於萃華(校長劉蘊山,光復後任懷遠巡檢局局長),後受聘于樂群體育教員。袁家聲、岳相如、管曙東、孫斐軒、韓衛生、楊公等人,彼此結識,交談融洽,往來頻繁,多次在養正學堂秘密開會,討論革命事宜。
一次,方斐(同盟會員,受害於青島)從山東濟南給其兄方仁山來信,內容有:我們已準備就緒,近日要攻南京殺端方(滿族,南京制台)等語。附筆問候楊小鶴、徐鵬九、韓衛生。因不慎將書信遺失,被宋姓油行行伙拾得,落在劣紳楊啟化、宮筱農手中。因信末署名“斐啟”,楊啟化、宮筱農為對付進步人士,竟張冠李戴,向懷遠縣衙檢舉,誣證此信為孫斐軒所寫,引起軒然大波。孫斐軒等毫不畏怯,據理抗爭。後又抗訴至鳳陽府。該知府思想維新,又經楊公以商務總辦身份力保,遂宣判誣陷,反坐結案。楊啟化、宮筱農被監斃獄中。1911年又發生尋緝同盟會員袁家聲事,楊公傳訊息於袁,使袁夜間走避於荊麓青雲樓而倖免。
春雷一聲響,10月武昌起義,各省回響。11月初,由張匯韜、王慶雲,袁家聲、岳相如等在壽縣召集各縣同盟會員開會,研究和布置起義的有關事宜。期前岳相如派懷遠西郊張莊人張潔之(岳的表兄弟)來懷遠通知,讓懷遠同志派人赴壽縣開會,楊公隨即同楊筱齋一同前往。會後即回縣準備接應起義部隊。
壽縣舉事得手,淮上軍成立,隨由袁家聲、岳相如率軍東進。先期楊公已作宣傳:岳軍統已率軍東來,不日就到。
11月20日前後的一個晚上,淮上軍斥候(即偵察兵)三、五人已到商會會見楊公說,淮上軍明日就到,並詢問西小營綠營是否有抵抗可能。楊公告之:西小營駐軍本是壽州鎮台直屬,壽縣舉事得手,鳳台光復,該營已有所聞,統領已藉故逃匿,餘下兵丁十之六七皆本籍,軍械不整、軍心渙散,今晚再動員民商明日歡迎大軍,可以無慮。楊公立即派人連夜通知同盟會員及市民商人,並準備慰勞物品。
次日上午,袁、岳兩軍統帶領淮上軍健兒,到達淮河岸邊的外河口,楊耀南、楊筱齋、劉楚南等帶領懷遠紳、商、學、民各界人士前往熱烈歡迎,慶祝懷遠光復。淮上軍雄糾糾氣昂昂地與歡迎人群並肩進入東門,一路鞭炮齊鳴、歡聲雷動。岳軍統駐節萃華學校,立即傳鑼安定人心,市面安然如常。
淮上軍在懷遠以及進擊蚌埠,楊公對軍需用品莫不盡力籌措資助。但因所處地位不同不能以行政權力籌辦軍需,立即建議岳軍統迅速選員委任縣長。岳先讓地方公推同盟會會員擔任,後商得盟員王承益(少良)出任。王因經營萬順油行,不願從政,只答應暫代,幹了七天,始另派陳疇擔任縣長。秩序進一步安定,軍需有濟。楊公對此,助力可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