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產業
楊樓鎮緊緊圍繞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民眾收入這一中心,不斷最佳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鎮農業以蔬菜種植、林果、畜牧業為主,冬暖式大棚蔬菜生產是該鎮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之一,作為振興全鎮農村經濟的龍頭來抓。使產品逐步向精細化、標準化、無公害化方向發展。鎮陸續投資100多萬元建成農業高科技示範基地一處,是集育苗、良種培育、良種推廣於一體的綜合實驗示範基地。為搞好蔬菜的外銷,該鎮成立了蔬菜生產協會,組織6個銷售小分隊,專職進行蔬菜銷售,蔬菜產品遠銷廣州、武漢、北京、哈爾濱等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為更新蔬菜,在培植的基礎上,還引進了以色列長貨架西紅柿1415、漢科、柿都、大粉、粉王等品種及國內外新品種20多個,全鎮蔬菜良種普及率達80%以上。旱澇保收的高產田占總耕地畝數的90%以上,蔬菜種植面積2.1萬畝,蔬菜生產專業村6個,日光溫室2120個,拱棚3000多個。以青山羊為主導品牌的畜牧業是該鎮的主導產業,大牲畜存欄量達到1.1萬頭,青山羊存欄量達到25萬餘只。成為聞名於周邊市地的畜牧養殖大鎮。林果生產是該鎮的特色產業,主要分布於該鎮南部黃河故道沿岸,全鎮面積3萬餘畝,主要以蘋果、梨、白楊樹為主,特別是2萬畝光兆速楊,更具優勢,是楊樓鎮的特色產業。楊樓鎮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以青山羊、魯西黃牛為主的畜牧業是楊樓鎮的主導產業。全鎮青山羊存欄量達到26萬隻,牛2.5萬頭,豬15萬頭,現有各類規模養殖場30個。蔬菜是楊樓鎮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主攻主向,也是全縣蔬菜生產發展最快的鄉鎮。保護地蔬菜面積在全縣名列前茅。楊樓鎮現有冬暖式大棚2120個,拱棚4200個,露天菜18000畝,池藕面積2000畝。我鎮南部林果,北部蔬菜,西部池藕的種植格局已經形成。另外,我鎮還是單縣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棉花種植面積4萬餘畝。目前,全鎮擁有一批木材加工、棉花加工、麵粉加工、建築等各類大、中、小企業50餘家。近年來,我鎮始終堅持“鎮外就是外”的方針,內商外商一起招,內資外資一起引,並向所有外商鄭重承諾:您投資,我服務。並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政策,全力為客商搞好服務。楊樓鎮立足實際,發揮優勢,提出了“工業強鎮,商貿興鎮”的發展戰略,把工業經濟作為全鎮經濟的支柱,不斷加大投入,膨脹經濟總量,實現了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現全鎮有工業企業52家,個體工商戶1000餘戶。已形成以木材、畜牧加工、飼料生產、塑膠加工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格局。其中山東千奧化工有限公司系香港客商投資3.7億元人民幣興建,年產20萬噸高濃度複合肥。湖西木材有限公司、銀翔牧業有限公司、中科光泉太陽能公司等十餘個公司座落於鎮項目區內。一些企業已逐漸擺脫了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積極引進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不斷投入,積極創新,保持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基礎設施
楊樓鎮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環境良好。公路發達,新定碭公路斜貫北部,新、老龍楊公路縱貫南北,浮楊公路、蔡楊公路、楊孟公路縱橫交錯。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多媒體通訊、數據通訊四位一體,形成了一流的綜合網路;供電設施齊全,電力供應充足;文化、教育、衛生、金融等各項社會事業日新月異,蓬勃發展,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三省畜牧交易市場”“三省蔬菜、果品交易市場”是畜產品、蔬菜、水果大型集散地,聞名於周邊市地。楊樓鎮的發展布局和重點是,圍繞蔬菜生產,發展無公害優質蔬菜生產,同時搞好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實施名牌農產品帶動戰略,努力把楊樓鎮建成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工業上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做好對新企業的服務、引導。加強鎮駐地的環境綜合治理,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重點在引資項目上下功夫,實現總量突破。民營經濟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是今後發展培植的重點,按照特色產業、中小企業、專業市場三位一體的發展思路,搞好規劃,抓好引導,改進服務,增強全鎮經濟後展後勁。
楊樓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了教育改革和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大力提倡民間辦學和社會創辦醫療事業;在學校引入了競爭機制,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並對鎮兩所中學、中心校配備了電腦、電視等現代化教學設備。鎮衛生院新建辦公樓、住院大樓,引進國內先進醫療設備,為居民民眾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鎮建有養老院1處,幼稚園5處,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公益事業日臻完善。
黃河故道
黃河故道橫臥單縣南境,與單縣城最短距離20多公里。西起單縣、曹縣接壤的高韋莊鎮、東至孔集鄉進入碭山縣境,長50餘公里,寬10公里左右。成為單縣與商丘、虞城、碭山的自然分界線。單縣地外黃河下游地區,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後,多次流經單縣,給單縣帶來巨大災難。1168年,黃河自李固渡(今河南延津縣境內)決口,從此之後,黃河經單縣高老家流入單縣境內,黃河主河道流經單縣南部。1855年,黃河又由河南蘭封縣銅瓦廂決口改道,奪大清河北上,流入渤海。今單境內的黃河故道,就是這次改道後的遺蹟。自1855年到建國前近百年間,黃河故道基本上是廢河。每逢旱季,河床及兩岸灘地乾裂;雨季則往往是河水漫溢,泛濫成災,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注意改造和治理黃河故道。在此植樹造林,護堤固沙,修建了浮崗、尖咀王莊等水庫,基本做到澇能排、旱能抗的局面,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故道兩旁的人民用自己的辛勤雙手、聰明才智,更加合理、科學地利用開發黃河故道。大堤兩旁,如今已是林帶如織,果樹成行。每到春天來臨,故道里總會飄出沁人的花香,引得眾多遠近養蜂者來此放蜂。堤內,農業生產連年豐收,並發展了有特色的農副業,黃河故道的玫瑰種植已達萬餘畝,年產玫瑰花10萬公斤以上,每年古歷五月,玫瑰花盛期,萬紫千紅,爭奇鬥妍,引得外地客商到此遊玩、洽談商貿。在低洼成片的地方,深挖成塘,或養魚,或種蘆葦等,以此提高效益。現在手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兩岸人民興建了許多大型蜂蜜廠,成為菏澤地區蜂蜜主要供應地之一。歷史傳說
二槐村故事元未明初,由於災荒瘟疫和連年戰爭,黃淮河流域荒草遍野,十室九空,野狼入室,白骨遍野。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從山西洪桐縣大槐樹遷往此處。楊氏移民一支輾轉來到單縣東南四十五里黃河北岸定居,因為懷念原籍,在村前栽了兩棵大槐樹,取名二槐村。就這個小村莊,皇帝差點被貪官吹來。到了明未,貪官污史橫行,黃河經常決口泛濫,皇上批下來的修河銀兩,都被河院官貪為已有,決口堵不住。他聽說民工中有叫黨水柱和郝水龍的兩位民工,經常在民工中散布他貪髒剋扣糧晌的罪行,並為吃不飽而常出怨言.河院官想除掉二人,早起後,給下屬說:"我今夜做了一個夢,夢見擋水柱,喝水龍兩位是神仙投胎,可喝乾黃河,擋住水頭."並假惺惺地叫兵勇到民工中去查找。很快查到,給二人說可以立廟成神,不管願意不願意,把二位民工推到決口中,結果黃河水也沒喝乾,決口也沒有堵住,二人冤枉送了性命。
過了汛期,黃河歸槽,決口才堵住。河院官上朝復命,要功請賞.皇上問:“怎么花用那么多的銀兩?”河院官當時住在二槐村,那時村中因為建房取土,挖有一個大水坑,後有九龍王的關公小廟,坑西南角有個上有八塊石頭的吃水井,井上有個小亭子,廟前有個石碑,碑上刻有二龍戲珠,兩邊刻有四季花插在花瓶內,花瓶上刻有破紋和鋦子釘補印.根據這些地理景物,河院官信口開河說:"回皇上,臣不僅堵住了決口,還在那裡修了九龍大廟,臥龍坑,八角琉璃井,玉石欄桿金小蟲(麻雀當地土語叫小蟲)。還有二龍碑上玉花瓶,四季鮮花開得精,葉茂根大玉瓶碎,上有十二個金鋦子釘,罩在二棵盤龍槐樹中.這臥龍坑是銅底鐵幫,固若金湯,永不會再決口."娘娘一聽好玩,鬧著皇上要到二槐村遊玩,皇上也信以為真,心裡喜歡,不僅給河院官加官進爵,還要御架親往。這一來,可嚇壞了河院官,心想:“皇上一去,就露餡了,我不僅升不了官,小命也難保。”急忙上奏:“萬歲,千萬不能去,黃水剛下去,遍地都是淤泥沙,四十五里陷人馬。”娘娘一聽,嚇得乾瞪眼,再也不敢叫皇上去了。貪污巨金的河院官,後來被御使參了一本,皇上準奏,就地正法,人頭解往京城,落了個無頭鬼。由於黃河失修,被迫改道,這裡就變成了故道.二槐村的村民後來過富裕了,蓋了樓,改名楊樓.如今這裡已是三千人口,道路暢通,經濟發達的鎮駐地,牛羊成群的中國青山羊第一鄉.再也不是河院官說的遍地淤泥沙,四十五里陷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