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父親是一個鄉村國小教員,母親賢淑可親。幼年的楊桂通天資聰慧,勤學好問,加上父母的嚴格管教,特別是母親對他的良好影響,學習成績極佳。1937年,他正在讀國小,日本侵略軍的鐵蹄已踐踏到華北平原。1942年,楊桂通隨親友隻身離家,投奔其在上海恒生織造廠當學徒的哥哥。之後又輾轉通過了日本封鎖線來到了陝西,最後到了蔡家坡就讀在扶輪中學。人生經歷

胸懷祖國
當他學成之時,國家剛剛度過三年困難時期。他懷著赤子之情,回到祖國,一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啟蒙老師王仁教授,匯報在國外的學業。由於專業對口,王仁誠心留他在北京大學任教,開展合作研究。由於種種原因,他還是回到了母校。當時我國關於塑性動力學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懷著報效祖國之志,他帶領教研室的同事們,很快開始了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他知道,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必須培養和造就大批的高級專業人才,高等院校擔負著出人才、出成果的艱巨任務。他深感肩負重任。數十年來,他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默默地傾注著自己的心血。勤奮耕耘

重視研究生
楊桂通十分重視研究生的培養教育。60年代初,他就協助指導了兩名研究生撰寫論文。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工作以來,他親自指導培養碩士生23人,其中13人現在在國內外攻讀博士學位,還有2人晉升為教授,6人晉升為副教授,2人為高級工程師。1986年他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固體力學博士生導師,至今已培養博士生17名。他還指導了美國學者考爾斯基(Kolsky)的學生M·柯勒(Koller)做博士後研究工作。楊桂通教授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花費了極大的心血,親自為他們講授過十多門數學和力學課程。他的課講得深入淺出、條理清晰,深受同學們歡迎。他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強調基本功訓練。為了訓練學生的外文能力,他將有些課程選用外文原版作教材,要求學生全部用英語完成作業。每周舉行一次學術研討會,會上要求每個學生報告一周來的工作,即使在他生病住院期間,也要把學生叫到床前布置任務、討論問題。每逢國外專家來華講學,他總是千方百計籌措經費,選派學生前往了解國際學術動態。他給每個學生的論文選題都屬於前沿性課題,每屆學生論文的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都稱讚楊桂通指導的研究生論文選題起點高、份量重、難度大、完成得出色。他對學生們學業上嚴格要求,但從生活上又是關心倍至,常到學生宿舍聊天談心,也請學生到他家作客。楊桂通活躍的學術思想、淵博的科學知識、嚴謹的治學精神及平易坦誠的情操深深受到同學們的愛戴和尊敬。當他看到自己的學生一批批成才,桃李爭艷,遍布世界各地時,感到無比的欣慰。創新改革
1984年以來,楊桂通一直擔任太原工業大學校長,他大膽創新、銳意改革。他十分注重學科建設,指出“一所好大學要有領先學科、傑出學者和優良學風。所以辦大學要不惜人力、財力、物力全力做好三件事: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校風建設。”對於太原工業大學來說,他認為不能單一學科,要在眾多學科交融中培育出高水平的、有自己特色的龍頭學科;他大膽地破例為青年學者創造工作生活條件;他從總體上倡導“民主、求實、團結、奮進”的治學精神和優良學風。在他的帶領下,學校近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由原來的6系1部的單一工科院校變成了一所擁有14個系、4箇中心、8個研究所的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工業大學。學校的校舍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青年教師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合理的學術梯隊已基本形成,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目前,全校9000名師生員工團結一致、振奮精神,正在為振興山西經濟和教育而奮鬥。主要成就
在塑性動力學和生物固體力學領域的成果楊桂通剛回國時,全家擠在一間不足15m2的房間裡,在這小小的斗室,他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當時,塑性動力學在我國剛剛起步,他是最早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少數學者之一。他沒有辜負黨的培養和人民的期望,在事業上不懈地追求,時刻關注國際學術動向,圖書館、期刊室成了他每天必去之地。館員們看到他聚精會神,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心中十分敬慕,常常遞過一杯熱水。他經常前往兄弟院校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活動,出差途中總是手不釋卷,回到家中拂去桌面上的灰塵便又開始緊張的推演。有耕耘,就有收穫,早在1965年,他首先證明了塑性動力學中一個新的廣義變分原理,使塑性動力學問題的求解有了更廣泛的理論依據。其後,又進一步證明了一組考慮初始條件在內的塑性動力學廣義變分原理,給出了一組考慮應變率效應在內的小變形及大變形塑性動力學的極值原理及相應的計算方法。這一系列的理論成果,奠定了計算塑性動力學的基礎。
他的研究工作十分注意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為生產工程建設服務。邢台地震以後,他組織了一個研究小組開展結構抗震理論的研究,承擔了國家抗震研究工作的任務,對多層框架的平扭耦聯的地震力分析及結構抗震的計算方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主持研製了扭轉式霍布金森桿
在彈塑性動力學領域,他主持研製了扭轉式霍布金森桿,在該裝置上完成了多種工程材料和生物材料動態本構關係的實驗研究,對在衝擊荷載下樑、板、拱、殼等柔性結構元件的大撓度塑性動力回響及彈性和非彈性圓柱殼的衝擊扭轉屈曲分析等高難度的非線性動力學問題,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開展了這兩大類非線性現象的研究
本世紀60年代以來,非線性科學隨計算機的普及得到了迅速發展,被譽為本世紀自然科學的第三次革命。近代非線性科學的兩大進展,一是孤粒子的發現,二是混沌現象被揭示。楊桂通在固體力學領域開展了這兩大類非線性現象的研究。他藉助逆散射反演理論研究了非線性彈性桿中應變孤波的問題,揭示了固體結構中孤波的傳播規律和特徵。他對彈塑性結構系統中的混沌運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非線性結構進入混沌運動的條件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推動新興邊緣學科
楊桂通思想活躍,竭力倡導、推動新興邊緣學科。1978年,他在繼續進行塑性動力學研究的同時,又開始了生物固體力學方面的研究,是國內最早倡導並從事研究生物力學的學者之一。他的《生物力學的若干問題》的論文,對我國生物力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後,他對組織和器官力學,特別是骨力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骨的動態特性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積多年的研究成果,他和他的同事合作編著了《骨力學》專著。他曾任全國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一軍醫大學生物力學客座教授,並且受國家基金委的委託,組織制定我國今後一段時期的生物力學發展戰略規劃。
主要著作
由於他在塑性動力學和生物力學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國內外學術界頗有影響,1986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現任《力學學報》編委、《固體力學學報》主編,《套用數學和力學》常務編委等。曾應邀在美、加、日、英等國多所大學講學,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並擔任會議的組織領導工作。40年來,楊桂通教授為太原工業大學的建設和山西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推動我國力學學科的進步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曾多次獲得山西省優秀教師、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他已年過花甲,兩鬢斑白,卻銳氣不減,仍在嘔心瀝血,為祖國“四化”建設事業培育人才。
個人簡歷
1931年8月24日 出生於河北省新河縣。1950年 南京第一中學高中畢業。
1959—1963年 前蘇聯科學院力學所,莫斯科大學攻讀塑性動力學研究生。
1963年 獲前蘇聯科學院副博士學位。
1963—1978年 任太原工學院講師,副教授,套用力學研究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
1981年 任太原工學院教授。
1983—1995年 任太原工業大學校長。
1995年 太原工業大學教授。
主要論著
1 楊桂通.彈塑性力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業,1980.2 楊桂通,熊祝華.塑性動力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4.
3 楊桂通,張善元.彈性動力學.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8.
4 楊桂通,吳文周.骨力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5 楊桂通.剛塑性動力學的廣義變分原理及其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套用.力學學報特刊,1981(1):135~142.
6 楊桂通.結構在衝擊載荷作用下動力回響的實驗研究.力學學報,1990,22(3):37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