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圖片 |
簡歷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地理系,1943年獲該校地理系碩士學位。曾任四川大學副教授、地圖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51年回國,歷任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第一、二屆副主任,中國海岸河口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在第四紀氣候、環境預測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8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編《第四紀地質文集》、《第四紀地質學》。
教授生平
楊懷仁教授1917年11月出生於安徽宿縣,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史地系,1948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
1951年被聘為南京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歷任地貌與第四紀教研室主任、系學位委員會主任、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先後被推選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冰川凍土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冰川與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海岸河口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並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機構的兼職研究員。
1945-1948年間,楊懷仁先生在國民政府內政部方域司兼任編審,根據歷史事實考證,首次用中文定名了東沙、中沙、西沙及南沙群島,並將其總稱為中國的“南海諸島”,為捍衛國家主權作出了貢獻。
1948-1951年楊懷仁先生在英國留學期間,擔任倫敦中國留英學生會主席,組織了一系列介紹新中國的座談會,並為抗美援朝舉行募捐活動。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深受留學生們的敬佩。對楊先生等留學生的愛國行動,我國新華社曾作過報導。
1951年,楊先生以留英學生會主席身份帶領17名留英學者衝破重重阻擾毅然回國,在廣州受到人民政府的熱情接待,並受到了他的母校浙江大學的聘任。
人物貢獻
楊懷仁教授為我國高校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學科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傑出貢獻。1952年他就任南京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當年在國內首次設立地貌專門化方向(後改為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專業),1961年楊懷仁先生等編著《地貌學》;1962年楊懷仁先生編著《第四紀地質學》,並於1987年改編為《第四紀地質》,該著作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紀地質科學理論體系,其在以氣候變化、第四紀冰川和冰期研究為主的基礎上融進了新構造運動、海平面變化及古人類、古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內容,獲第二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1974年出版《中國第四紀冰川與冰期問題》,系統分析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古冰川遺蹟和冰緣地貌現象,並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楊懷仁教授數十年耕耘,除著書立說外,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為國內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界的學術帶頭人。楊先生是地貌學一代宗師,是培養地貌學家和第四紀地質學家最多的大師之一。
第四紀地質科學家
楊懷仁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科學家,對環境變遷及全球變化也有獨到的研究成果。1940年代他對貴州高原的地貌分期與演化模式進行了研究;1950年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第四紀冰緣現象;1960年代初發現“天山小冰期”並對天山及其他地區近代冰緣作用和堆積過程進行了研究;1970年代建立造貌運動等內力作用與中國地貌發展的理論;1980年代初發表中國自然環境演變的長篇論文,在國內首次提出中國的古季風問題以及中西部氣候地貌與堆積差異的機理;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主要對中國氣候及海面變化、中國第四紀環境演變規律及未來環境變化趨勢預測等問題進行了研究;1990年代重點對氣候與海面突變問題、全球變化背景下的區域地生態系統變化等課題進行了研究。楊懷仁教授的研究成果被學術界廣泛引用,得到國際同行學者的普遍讚譽,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社會評價
楊先生一生清貧,兩袖清風,但在他心中,學生成長就是最豐厚的報酬,科海漫遊就是最高檔的享受,傳世學說就是最殷實的家產。他作為科學家、教育家足為師表的主要方面可概括為:強烈的事業心、敏銳的洞察力、旺盛的創造力以及教學、科研、著述相結合的工作方式、虛懷若谷,謙和待人的工作作風。1997年,楊先生以80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體現了他永遠追求進步的崇高情懷。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在第四紀氣候、環境預測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8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編《第四紀地質文集》、《第四紀地質學》。楊先生是我國地貌界第一位博士生導師,他現在桃李滿天下,他培養出無數地貌專家、教授和出色的地理老師與地質地貌工作者,還有好幾位院士。他自己雖然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大家的心中他比院士還要院士。